第二章
宋代钧瓷的个案分析及其技艺特质
宋元钧瓷,特别是宋代钧瓷,由于实行了官窑烧制制度,所产精品佳作颇多,且流传有序。仅故宫博物院现存有据可查的就有42件之多,如宋钧窑尊16件,宋钧窑出戟尊9件,宋钧窑鼓钉洗17件,另外还有花盆、盘、碗、炉、钵、罐等。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山西省博物馆、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等均收藏有宋元时期的钧瓷精品。另外,钧瓷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被国外友人所喜爱和收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大英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英国克里夫兰博物馆、明斯顿博物馆、斯图加特林登博物馆、巴黎吉美博物馆、日本松岗博物馆等著名海外收藏机构均存有宋元钧瓷。流入中国民间及海外民间的宋元钧瓷精品亦为数不少。这些钧瓷精品历经数以千年的时光磨砺,流存至今,足以证明其本身具备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而这些精品钧瓷,亦足以代表和证明宋元时期的钧瓷制作技艺的发展水平和时代状况。因此,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钧瓷作品进行个案分析和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欣赏钧瓷的美学品位、格调、风格和价值,而且能够通过对器形的剖析,进一步了解和挖掘宋元时期钧瓷制作技艺的特点和方法,对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宋元钧瓷制作技艺的精髓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宋钧典型器形个案分析
(一)出戟尊
出戟尊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32厘米,口径20厘米,足径20厘米,颈部束收、敞口、鼓腹、束腰、外撇、圈足。器身分上、中、下三段,饰以四行相对应的鼓棱,俗称出戟,故称出戟尊。
宋代钧瓷造型总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日用瓷,一是陈设瓷。民窑瓷品以日用瓷为主,主要生产以盘、碗、洗、盒、盆、壶、罐、炉等人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瓷品。而官窑则以陈设瓷品的生产为主,如出戟尊、鼓钉洗、花盆等。如果说民窑的作品强调的是经济大方、朴实耐用的品质,那么,官窑的瓷品则更注重的是它的艺术效果和审美功能。当然,其部分瓷品也具有实用功能。但就比较而言,它的实用功能已经位于审美功能之后了。
出戟尊
由于宋代的时代背景及文化影响,宋人的审美理念有一定的变化。崇尚自然、复古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和趋向。这种审美意识也有意无意地渗透到宋钧的制作中来。在钧器造型中,有一部分作品的造型设计就是脱胎于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原型,出戟尊便是明显的例证。这类青铜器,虽然也有盛酒、焚香的实用功能,但更主要的变化在于,它在使用上十分注重符合礼制,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宗教等级和礼乐制度的物化形式—礼器。实际上,它超越了实用功能,而承载了更多的宗教、政治及审美装饰等精神功能。受此影响,宋代钧瓷在这类作品的造型及釉色装饰中,更加突出了制作严谨、古朴端庄、线条简洁、寓意高远的艺术特质。如出戟尊,通体上、中、下三段和谐呼应,形成了一个曲线完美的整体。四行三段十二条棱,棱线对称分明且十分流畅,虽有间断但无阻滞之感,达到了分布均匀、对称合理、装饰简洁、整齐和谐的艺术效果。棱与平、束与收、鼓与底之间层次鲜明,给人一种稳重古朴而又彰显气势与魄力的视觉感受,在多样性、变化性中展现出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加之尊体周身呈月白之色,而这种釉色最能体现出远古的高风韵味。棱角又有古铜色渲染,把含蓄、高雅的韵味和青铜器尊贵、厚重的内涵有机结合为一体,使出戟尊呈现出一种格调高雅的审美品位。这些代表了宋代钧瓷在这类作品中的创作走向,充分展现出了宋代钧瓷,特别是宋钧器形设计上的一种特色和格调。
(二)菱花式花盆
菱花式花盆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23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11厘米,折沿、圆唇。盆里外凸起12条直线纹饰,将器里通体断隔,使之周围呈12瓣菱花式,因此称为菱花式花盆。
宋钧花盆的烧制代表了宋代钧瓷技艺的最高水平和钧瓷艺人的创新能力。据史书记载,宋代钧瓷仅花盆式样就达数十种之多,有葵花式、莲花式、仰钟式、渣斗式、六角形、长方形等,可谓形态多样、争奇斗艳。与花盆配套的盆托也有五种之多,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珍藏有海藻红釉式花盆、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玫瑰紫釉仰钟式花盆、葡萄紫釉长方形花盆、海棠红釉盂形花盆、玫瑰紫釉海棠形花盆等多种花盆。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玫瑰紫釉仰钟式花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靛青釉盂形花盆。另外,海外一些著名收藏机构如大英博物馆、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伦敦维多利亚博物馆等均收藏有宋钧花盆。在国内外屡次举办的艺术精品拍卖会上,也有宋钧花盆出现,价格高达400万元,受到买者的青睐。
宋代瓷业百舸争流、名窑众多,且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在竞争激烈的局面下,宋代钧窑独树一帜,在花盆制作上独领风骚。究其原因有:一是当权者喜爱花石,举凡江浙奇竹异花、湖湘文竹、四川佳石等,无不毕至。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的需要,作为专门为北宋宫廷制作陈设器皿的宋钧官窑,必须承担任务,大量烧制,以满足皇室贵族的需求。所以,钧瓷艺人在这单一的品种中,运用智慧和能力,创造性地设计生产出繁多复杂的式样来。二是花盆的生产是为花木这种特殊物体而配套生产的。珍奇花木样式繁多,形状、色彩各不相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想与之配套,花盆的生产在实用的基础上必须突出与花木相配套的艺术水平和品位来,这样才能和花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融为一个整体。在这种背景下,宋钧花盆的生产能够在同时代瓷业中独占鳌头,也就顺理成章。
菱花式花盆
宋钧花盆最重要的成就是,充分展现了钧瓷“窑变”特有的美。宋钧开瓷品“窑变”之先河。“窑变”所产生的釉色变化的神奇、精妙、灵动,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钧瓷产地流行的俗语,就充分概括了钧瓷“窑变”后色彩的千变万化、巧夺天工的状态。而宋代钧器中,最能代表此变化的当属宋钧花盆。宋钧瓷釉色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单纯色,即瓷品通体上下基本为同一色调。如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代月白釉出戟尊就是明显一例。它通体呈月白色,给人一种洁净、空灵、古朴、高雅的美感。另一类则为复合色调,宋代钧瓷花盆大都属于此类。它也是钧瓷“窑变”的最普通、最常见也是最能带来艺术震撼力的色彩。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菱花式花盆、仰钟式花盆,就充分展示了这一色彩的魅力。菱花式花盆以红釉为主色,厚重浓润,艳若牡丹;而上半部形成的黑釉则若隐若现,与红釉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红黑釉之间的过渡,协调自然,全无人工痕迹,呈现出“窑变”色彩融合之美。通过这种铜还原“窑变”而呈现出来的红釉,说明宋代钧瓷艺人已掌握了铜的氧化着色的规律并成功地付诸实践中,从而为中国的钧瓷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而仰钟式花盆,红蓝釉相间,深邃的蓝色配以鲜艳的红色,使色彩产生了强烈的动感和神韵,准确精彩地折射出宋钧艺人巧妙利用“窑变”技艺于具体器形的智慧和风采。
(三)鼓钉洗
鼓钉洗(www.zuozong.com)
鼓钉洗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9.1厘米,口径24.3厘米。敞口方唇,浅腹弧壁,腹底内收。下有如意形三足鼎立。口沿下安一周乳钉状饰,与弧壁相连,形成鼓钉。器表为满玫瑰紫釉,釉层丰厚,釉色均匀,窑变色泽美妙艳丽,器形庄重典雅,为宋代钧瓷官窑的代表之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上海博物馆均有此藏品。
宋代钧瓷鼓钉洗之所以受到广大收藏者及权威收藏部门的喜爱和青睐,除其造型古朴典雅,色彩丰富绚丽等特征外,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创造性地将鼓钉及如意图案等装饰手段引进钧瓷作品中来,使它兼备实用性的同时,在审美意境上有了更为突出的展现,为实用品上升到艺术品的层次开了先河。洗,作为盥洗用器,最早见于西晋青釉制品。在宋代,洗作为常见的一种用器(有的用作盛水洗笔),钧窑、官窑、龙泉窑、汝窑、耀州窑等名窑均有烧制。但钧窑制品尤为名贵华丽。除常见的圆洗外,还有三足洗、折沿洗、桃式洗、蕉段洗、葵瓣洗、单柄洗、鼓钉洗等各式各样的洗品出现。
宋代钧瓷在造型装饰上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造型古朴,严谨大气,装饰以色为主,极少把装饰作为一门重要的技艺手段加以运用。宋代其他窑口,则运用装饰技艺较多,如磁州窑、建阳窑、德化窑、吉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的刻花、印花、剔花、伶花、铁绣花以及镂雕花最为典型。相比之下,宋代钧瓷的装饰手段及技法就略显逊色。而宋代鼓钉洗的烧制,恰恰就是对宋代钧瓷装饰技艺提高的一个先行示范作用。造型与装饰,是构成器物整体的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和条件。造型为创造出来的物体形象,而装饰则是在物体的表面加上附属的东西,主要的功能是使其美观。因此,美就是装饰的目的和宗旨。宋代钧瓷生产,是以实用性为首要的功能,也就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生活用品用具。但是,如何在实用的基础上,使之更加具备审美的功能,这应该是宋代钧瓷艺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而鼓钉洗的出现,就弥补了这一空白。钧瓷以色为装饰,这是基于钧瓷“窑变”这一基本特征而衍生出来的。但是,在以色为基础装饰的同时加以适当的附属装饰,则更能凸显钧瓷美的价值。鼓钉洗就是采用对物体的表面釉以局部的装点,将鼓钉状的饰品均匀缀满四周,使整个洗面产生了一种流动感的韵律。钉与面之间的跳跃与流动,或高或低,使釉色的“窑变”也产生了不同的色彩差异,能给人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和享受。而三足的如意图案,则更为洗增加了吉祥美满的寓意和祝福。可以说,宋代鼓钉洗,是宋代钧瓷中把造型与装饰、实用与艺术完美地体现在一个整体中的典型钧器。鼓钉洗也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经验。在当代钧瓷制作中,特别是一些重大题材作品的制作中,艺人们往往会把目光投向鼓钉的使用,将其纳入到创作视野中,然后加以巧妙运用,使其成为当代钧瓷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二、宋钧的技艺特质
通过专家学者的考古发现和宋钧典型器形的个案分析,笔者认为,宋钧最主要的技艺特质有如下内容。
官窑与民窑的技艺有一定的区别。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瓷窑大都属于民办性质,唯有钧瓷等少数几个瓷种有官窑、民窑之分。官窑是宋代官方设立的窑炉,专为官方烧制贡瓷。而民窑则是为广大百姓生产瓷品的场所。宋代民窑要早于官窑。据考古发现,仅在河南禹州境内,就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40多处,属北宋早期的就有神垕镇的刘庄、上白峪、下白峪、于沟、张庄等共12处。属北宋中晚期的有28处。在北宋早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品种最多的神垕刘庄窑考古发掘出土的标本,造型端庄,胎骨细腻,切削规整,釉色多样,工艺相当成熟;且刘庄窑址窑炉众多,生产技术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可以说,正因为有了钧民窑的雄厚而扎实的生产技术基础,才催生了钧官窑的设立。
在民窑基础上设立的钧官窑,把钧瓷制作技艺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民窑相比,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官窑的钧瓷生产技艺更加精益求精。从技艺角度考察,官窑的产品选料相当考究,且工艺十分精细。如从器形的口、腹部到足部均制作规整,棱线分明,一丝不苟,并在底部刻有数字,以示器形的大小,底部抺有稀釉或芝麻酱釉。而在釉色上,官窑则突出了钧瓷“窑变”的特色,往往在天青色或紫红色背景上密布有淡蓝色至蓝白色的窑变流纹,釉面多有蚯蚓走泥纹的特殊效果。这在现今存世的钧瓷藏品中可清晰见到。在设计器形时,考虑到皇室御用的需求与审美,造型以陈设性兼实用性,突出了艺术品质,造型古朴典雅、端庄大气,胎体较厚。特别在窑炉方面,官窑艺人创造性地发明并建造了“双乳状火膛窑炉”,使钧瓷的工艺技术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另外,从钧窑遗址出土的钧瓷制作工具,也可以窥视到官窑制作的精细。如修坯工具铜刀和鹿角抿子,制作精良,锋利实用,对钧瓷产品的精细加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体来说,通过考古发现和现存的钧瓷典型器形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出,以钧官窑为代表的宋代钧瓷制作技艺十分成熟,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由其高超技艺而生产的器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宋代钧瓷制作技艺的主要特质体现在如下方面:
(1)宋代工匠在实用瓷品的设计上主要表现了朴实无华、实用性强的特质;而在陈设瓷品设计上则有意识地汲取了青铜器造型的特点,并加以改进,形成了古朴大方、典雅高贵的美学韵味,且在造型设计中把艺术性和实用性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2)在釉色选择上,以天青、天蓝、月白、海棠红、玫瑰红、葡萄紫、茄皮紫等为主要色釉。成功地运用铜为着色剂,在高温下窑变形成红紫等色,改变了宋代以前陶瓷釉色南青北白的局面,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影响;成功地运用分相釉工艺技术,使釉面在高温下产生渗化、流动,从而达到了釉面五彩缤纷的效果和丰富多变的纹路。
(3)建造了布局合理、设计科学的双乳状火膛窑炉,使燃料能够充分发挥功能,火焰较长,气氛平稳,为烧造精美瓷器提供了优良场所。
(4)在钧瓷制作技艺上,能够精益求精,做工考究,选料严谨,工序合理。特别是对不合格瓷品砸碎深埋、予以销毁之举,无疑为后代钧瓷艺人在技艺方面的严谨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仿宋钧折沿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