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徽宗赵佶: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新论

宋徽宗赵佶: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新论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世今生——宋徽宗赵佶过去我总以为,宋徽宗对历史的贡献只有两个,一是他拿手的“瘦金体”,开了一代书风,而且后无来者;二是他间接造就了一本名著,就是《水浒传》,虽然他不是好汉,但为众好汉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徽宗是神宗的儿子,当时晏驾的哲宗并没有子嗣,而且,赵佶也不是长子。在中国土生的宗教中,道教最要感谢宋徽宗。赵佶当场被镇住。自以为得道的宋徽宗,终于未能跑到天上去。

宋徽宗赵佶: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新论

前世今生——宋徽宗赵佶

过去我总以为,宋徽宗对历史的贡献只有两个,一是他拿手的“瘦金体”,开了一代书风,而且后无来者;二是他间接造就了一本名著,就是《水浒传》,虽然他不是好汉,但为众好汉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两个贡献,就像在历史的池塘中投下了两枚石子,有一些涟漪。但是,等我真到这口池塘边去看一看时,才发现这位皇帝,有意思的远不止这些。现在我知道了,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己的每一种行为,寻找合理的借口。有一些借口,还能发展成一种体系,并且披上神圣的外衣,十分有意思。当然,这里的有意思,是我现在看出来的,而且,有意思中还夹杂着不少的滑稽。

徽宗是神宗的儿子,当时晏驾的哲宗并没有子嗣,而且,赵佶也不是长子。长子的名字叫赵佖,眼睛不太好,也不知不好到什么程度,反正这个人选被否定了。当时主张立赵佶的人并不多,大家都觉得他比较轻佻。最后是向太后(神宗的皇后)拍板,就是他了。

我理解的这种轻佻,多半是指性格上的轻慢,不太能压得住阵。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方面。这位赵佶,更多的是骨头轻,轻到了以为自己已经羽化成了仙。不仅把当皇帝完全看成了个性的张扬,而且用这些个性去摧残百姓,这就不厚道了。无论是生活中的“道”,也无论是宗教中的“道”,都与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与之有关的人物,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因为这样的“道”本身,就是莫名其妙。

在中国土生的宗教中,道教最要感谢宋徽宗。因为道教中的及时行乐、讲究今生今世的观念,在他的身上被努力实践并发扬光大。实践是上了水平,光大是到了极致。因此,光感谢还不行呢!关于宗教与人的关系,我说不清楚。道教到了宋徽宗那里上了品位,是我想不到的。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都不是在人间,都会跑到天上去。在外国,天上跑的叫天使;在中国,天上走的就是神仙。宋徽宗太知道这一点了,他对神仙的向往,简直就成了他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史书记载,一天晚上做梦,就梦见了太上老君对他说:“你因宿命所定,当兴我教。”这句话的说服力,应验在后来发生的几件事上。先是道士郭天信说他能当皇帝,真当上了;后来道士刘混康告诉他生孩子的秘方,孩子果然生了一大堆。一个是位子,一个是儿子,传统文化中的两大核心问题,都让道士解决了,你说徽宗能不信道、迷道吗?道士在他的眼里成了活神仙。

皇帝想要的东西,不用请,自己就会跑来,因为是东西或不是东西的,都会很快长了腿。当徽宗需要神仙的时候,他们都蜂拥而来了。

先来了王老志,自称是服了八仙之一的汉钟离给他的仙丹,自己也成了仙,主要工作是指点祸福。见到徽宗的第一面,交给他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很多年前,赵佶与他的爱妃们往来唱和的艳词。词的内容比较下流,赠送的对象又在深宫,这个半疯半癫的家伙如何知道?真是神了。赵佶当场被镇住。后来,又来了一个王仔昔,自称是见过晋朝的许逊真君,并得《大洞隐书》一卷,亦能知人凶吉。当时天正大旱,赵佶在宫中多次求雨不得,指示这位王仔昔办这件事。从古至今,雨是不会如人愿的,需要的时候不来,来的时候又不需要。在很久以前的商代,国王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祈雨。而这哪里是一两个道士能解决的问题?这位王仔昔求雨不行,却歪打正着,给赵佶露了另一手。据说有一天,赵佶让小黄门来向王道士求符,他装模作样地写了一道符录,吩咐烧成灰后献给赵佶。那天,赵佶用符灰调成汤,为他的一个爱妃治疗眼疾,竟然就治好了,于是赵佶又高兴得不得了。皇帝高兴了,道士得了许多实惠。有了实惠的道士,很少能成为真正的道士。这家伙一高兴,跑去与宫女通奸,结果被下狱治死。(www.zuozong.com)

这两位道士还是一般性的,另一个不一般的家伙叫林灵素,他把赵佶的“崇道”推上了顶峰。这位林灵素来自民间,能说会道。一般的高手,把死人吹得翻一个身;他要是吹起来,能连翻好几个身,让你觉得简直就活了。当年,赵佶一见林灵素,就说我们仿佛在哪里见过。林灵素想了一会,突然一拍大腿,说:“想起来了,是在天上呀。天有九霄,以神霄为最高,你是神霄的玉青王,也就是上帝的长子。我是仙卿褚慧,当年就在你的宫里排过队,所以您看着我眼熟。”赵佶一听,不仅知道了他的来历,而且还知道了自己的前世,十分高兴。一般来讲,人一高兴,就容易受骗上当。政和七年,也就是公元1117年,赵佶组织了近二千名道士,在上清玉箫宫听林灵素讲解道经。这位林道士边讲经,边讲笑话,气氛弄得非常热闹。赵佶为了表示一下自己的意思,还免费起斋饭。大家吃饱了再笑,笑过了以后接着吃。连吃还能带拿,走的时候还发三百文的布施钱。宗教弄得这个份上,哪还有不深入人心的。

这位赵佶还不过瘾,他还给道录院写了一封信,要求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此外,在国家政体上,也跟着道教的感觉走,设道学,著《道史》。特别好玩的是,赵佶下令各州最高行政长官要兼任本州道学博士,知宫观的道士和地方官享有平等地位。一时间是全国皆道,弄得鬼影憧憧,乌烟瘴气。徽宗需要道教,如同道教需要徽宗一样迫切。正和四年,也就是公元1114年,宋徽宗在他出生的福宁殿东侧,建了一座玉清和阳宫,正式供奉了道教祖师的画像。道教为徽宗界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赵佶虽然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但是,他无时无刻不在营造仙界的气氛。以当时的生活条件,弄出这些气氛来,不是很容易。史书记载,政和七年,赵佶下令在京城东北部,仿照杭州凤凰山的规模,建一座人造假山,上万民工历时六载,终于建成。这样的山,壮观是不用说了。他还制造了很多油绢囊,用水浸湿后挂在峰峦上,弄成云雾缭绕的景象。赵佶每天早晨,就在这些人造云雾中走来走去,寻找感觉。说句真话,如果没有这些感觉,就没有《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以及《宣和殿博古图》。换一句话说,没有这些书体和谱录,那些仍然混迹于当今书坛画坛的三四流人物,吃什么、喝什么?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总是十分明显的,基本上就是一个天、一个地。

自以为得道的宋徽宗,终于未能跑到天上去。虽然他把自己的前世搞清了,把今生也弄得比较愉快,但还不是最愉快。因为只讲前世今生的人,其结局,都有些凄惨。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攻陷汴京。第二年的二月,赵佶与赵桓被废,旋即被送到当时的金国所在地会宁府,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阿城县附近。当年,在北上的途中,走到邢州(今河北赵县),燕王赵俣被活活饿死了。赵佶哭着说:“你死在这里,还算是中原故土,而我却要当异乡之鬼了。”就如同他在《燕山亭·见杏花作》一词中所写的:“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有机会去了道教的圣地之一齐云山。靠黄山不远,只是顺访。那山也不高,一些道观却有年头了,可以从唐朝算过来。导游说宋朝时香火最盛。她也是听说的。山顶上有一个村落,都是道士的后代。我十分惊叹这些人的生命力,因为山上山下有几十华里的路,不是很好走。当时,我十分感慨,这些得了道的人,也并不往天上去,只是在人间住着。有吃有喝,而且还不耽误生儿育女,总归很实惠。在齐云山的半山腰,有一处绝壁,壁上有一景,叫“一线泉”。相传泉下有一道观,就是当年宋徽宗祈子而得的地方。一股如线般的泉水,沿石崖而下,淌了几百年。我想,那水里,肯定有宋朝的味道,也有宋徽宗的笑声。

太清楚前世的人,今生恐怕也就细如此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