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中的求生存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中的求生存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改革中求生存——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看到这样的标题,我们似乎很熟悉。改革作为社会进步的一面旗帜,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被一个叫拓跋宏的家伙,从草原带到了中原。拓跋宏的生母,在他立为太子时被赐死。当时,制定了严厉的法律,规定犯赃绢一匹者,即处以死刑。散会后,孝文帝把闹得最凶的任城王拓跋澄留下来,告诉他真实的想法。在迁都之后的第二年,孝文帝推出了改革的一揽子计划。孝文帝死时,只有三十三岁。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中的求生存

在改革中求生存——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看到这样的标题,我们似乎很熟悉。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历史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改革作为社会进步的一面旗帜,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被一个叫拓跋宏的家伙,从草原带到了中原。改革的方式方法可能不同,但改革的勇气与目的,肯定是一致的。当一个民族面临着生存与发展危机的时候,改革不仅仅是革命,而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从古到今,一个道理。

拓跋宏的父亲叫拓跋弘,又称献文帝,是一个有意思的皇帝。他做事非常干净利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北魏出现了少有的繁荣。但他小小的年纪,看破红尘,喜好禅理,很有远古遗风。他住的房子,梁椽不施斧凿,门前的台阶,都是土砌的,一派天然风貌。为了集中精力研究宗教,他把皇位让给了年仅五岁的太子。只是到了自己的老婆冯太后,被一个叫李奕的家伙给睡了,才发了一通脾气,杀了那位李奕。但是,也是这通脾气,要了他的命。冯太后让人在他的饭里下了鸩药,把自己的丈夫,送到自己的情人那里去了。当年,拓跋弘只有二十三岁。

冯太后比她的丈夫大十二岁,虽然心狠手毒,但粗通文墨,比较注重教育。拓跋宏的生母,在他立为太子时被赐死。这个没娘的孩子,跟着这位不一般的冯太后讨生活。他以孝顺和聪明,赢得了她的欢心。史书记载,一个太监曾诬告拓跋宏,小家伙被冯太后用拐杖狠揍了一顿。他既不申辩,也无怨言。事情搞清楚后,冯太后十分感动。

拓跋宏上岗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全力推行“俸禄制”,就是建立完整的官僚工资制。北魏是草原上野惯了的民族,也没有什么工资不工资的。你抢到的东西归你,他抢到的东西归他。这种原始的掳掠方式,造就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孝文帝的意思很明确,大家都要上规矩。当时,制定了严厉的法律,规定犯赃绢一匹者,即处以死刑。在不到三个月内,刺史以下被追究的,多达四十人。其中,孝文帝亲自处理了自己的舅公李洪,他当时担任秦、益二州的刺史,地方官员不敢定罪,押到平城才解决问题。

这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还应该有自下而上的动作与之对应,社会改革才能同步。当年,孝文帝实行了一种“受田”的方法,也就是“均田”制,让耕者有其田,缓和社会矛盾,保证财政收入。这个办法,实质是现在的“分田到户”。政府按人头把田分下去,再把税赋按田亩收上来,大家都过得下去。解决了吃的问题,还要解决组织问题。拓跋宏规定,五家为一群,五群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各设其长,负责检查户口、征发徭役、征收赋税。这种组织,成为社会管理最基础的细胞,为国家推行各项方针政策,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把上下的吃喝问题解决,再将基层组织的建设完成,接下来,就要关注文化了。

北魏是塞外的政权,是由一些马背上的家伙组织起来的。他们生长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然后呼呼大睡。他们的文化习惯,与中原一带的汉文化相比,有不少的距离。习惯没有好坏之分,但文化有优劣之别。如果停留在习惯的层面,无论是政权的档次,也无论是管理者的品位,都不会太高。这一点,孝文帝看得非常清楚。他想出了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迁都。(www.zuozong.com)

迁都的过程,充满了北方人的幽默。拓跋宏不说迁都,而是先说要伐南齐,把大家弄来开会。不少人一听说要打仗,都不同意。你不同意,我就发火。孝文帝拍着桌子大骂:“社稷是我的,轮不到你们来说三道四。”一些大臣不示弱,也直着脖子喊:“国家当然是你的,但我们也是一分子,对于重大问题,我们也要知无不言。”大家吵得不可开交。散会后,孝文帝把闹得最凶的任城王拓跋澄留下来,告诉他真实的想法。他认为,东周东汉就是在洛阳强盛起来的,迁都之事,事关全局。孝文帝还问:“北方人容易保守,不思变革,你有什么办法?”拓跋澄说:“只有非常之人,才能行非常之事,你就下决心吧!”聪明人之间,沟通起来并不困难。

太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493年,拓跋宏率领三十万大军南下,经过艰苦跋涉,来到洛阳。他也不让大伙休息,严令继续南进。大臣与将领们苦不堪言,纷纷劝阻。孝文帝将计就计,摆出了迁都的想法。三十万人,往前走,是不明生死的战争;往后退,是不知好坏的生活。领导的意思非常明确,是要求大家留在原地,跟他开创一种相对稳定、富有情趣的新生活。你说,大家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迁都解决了地理环境的问题。而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最重要的。当年的赵武灵王,用胡服骑射走上了强盛之路。今天的孝文帝,要抛弃胡服骑射,同样想走强国之路。历史就这样充满了辩证精神。在迁都之后的第二年,孝文帝推出了改革的一揽子计划。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禁说鲜卑语。将鲜卑氏族的复姓,一律改为汉族人习惯的单姓。然后,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己带头,娶了汉族四大姓的女儿作老婆,还为五个弟弟,各找了一个汉人老婆。弄到后来,北魏的官制与礼制,与南齐基本没有区别,而把拓跋氏原有的东西,统统留在草原上,让它们与草原上的牛粪一道,在阳光下慢慢风干,最后无影无踪。

我不想从政治的角度,来评述这些改革的功过;我也不愿了解推行这些改革遇到的阻力。我只想说,改革的勇气与对改革前景抱有的信心,在一个封建帝王那里,竟然是这样的执著。我觉得,这是最可贵的。当年,仅仅因为太子拓跋恂不肯穿汉服,以及不认真学习汉文化,孝文帝就把他痛打一顿,后来,毫不犹豫地让他喝了毒酒,这是何等的气魄?

孝文帝自身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他的一首联句诗,也就是“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但是,他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以征服者的身份,去吸收被征服之地的优秀文化,仅靠勇气是不够的。打天下与坐天下,需要的东西不一样。当年,他为了劝鲜卑贵族努力学习汉文化,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他说:“在草原上,我们是鹰,我们有锐利的双目。来到中原以后,中原的汉文化,就像一堵墙。如果不学习,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会站在这堵墙边发呆。”

孝文帝死时,只有三十三岁。其实,改革的意识,以及改革的魄力,从来都与年龄无关。只要你认为有必要,只要你具备识别好与坏的能力,只要你能意识到改革对你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你能做出的选择,一定是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