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齐高帝萧道成:我应当取而代之

南齐高帝萧道成:我应当取而代之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应该取而代之——南齐高帝萧道成写皇帝写到这里,渐渐发现了一些名堂。本来,他与萧道成的关系不错,二人还是亲家。前者对萧道成持迎立大权十分反感。萧道成的策略,非常明确。果然,萧道成广开言路,让大家畅所欲言;减轻市税,让百姓得以喘息;狠抓铺张浪费,对所有的豪华用品,一律禁用并损毁。应该讲,萧道成并没有抓紧当皇帝的有限时间,去吃喝玩乐,他还是认认真真做事的。

南齐高帝萧道成:我应当取而代之

我应该取而代之——南齐高帝萧道成

写皇帝写到这里,渐渐发现了一些名堂。其中有一条做皇帝的捷径,就是在岗的皇帝不称职,而手握重权的大臣可以取而代之。这里,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这个皇帝确实不像话;二是谋权的大臣,要能够做到众望所归。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排斥这种行为,但传统愈排斥的东西,历史上发生得愈多。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就是这样的。他以五十六岁的高龄,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前面的数十年,都是伺候一些不称职的皇帝,只是到后来实在忍不住,才取而代之。

因此,在写萧道成的时候,应该先写一下南朝宋的后废帝刘昱。这位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小混混”皇帝。因为他的瞎混,或混不到点子上,才有了萧道成的南齐帝业。有些事情就是这样,一环扣着一环,谁也脱不掉。这位刘昱十岁继位,是个典型的儿皇帝。想一想,十岁的孩子,如果不是皇帝,喜欢干什么呢?这位刘昱喜欢疯跑。单人独骑在街市、田野里狂奔,享受速度的快感。他总是从早跑到晚,或从晚再跑到早,一刻也不停。他还自称是“李将军”,边跑边用手中的武器,刺杀能够遇见的所有目标。行走的人,奔逃的野兽,在刘昱的长矛下,很少有能躲过的。如果不去狂奔,就对锻炼金银,制衣缝纫也有兴趣。很多活计,这位皇帝一看就会,一学就精。他的这种精,用史书上的话来讲,叫“精绝”。还有,他在大殿里养上几十头驴子。大臣在这边开会,驴子在那边嘶叫,十分热闹。

如果光是这些爱好,还无所谓。这孩子还喜欢杀人,并将此看成是最大的乐趣。这就不得了。到后来,发展成如果有一天不杀人,就会闷闷不乐。他随身携带许多凶器,以便随时派上用场。只要听到有人叛乱,刘昱往往亲自前往捕捉,并一杀以泄其恨。有一年,阴谋反叛的大臣张羊被捕,刘昱杀性大发,亲自驾车将其轧死。听着张羊的惨叫,刘昱兴奋得手舞足蹈。刘昱死在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月七日,也就是“鹊桥会”的日子。那个白天,他乘车来到台城的来岗,与左右赌谁跳得高,玩得很开心。晚上,到新安寺偷狗,随后去昙度道人处聚餐,大醉而归。回仁寿殿,临睡前又安排杨玉夫为他观天象,说等到织女渡河时叫醒他,并威胁说:“看见后马上叫我,若看不见,我杀了你。”说完就呼呼大睡了。杨玉夫气了个半死,又被吓了个半死。恶向胆边生,竟然抽出佩刀,杀了这位十五岁的小皇帝。当然,他只有杀人的勇气,而无坐天下的胆气。只好拎着刘昱的脑袋去找萧道成,最后由萧出面把一切“摆平”,并立了安成王刘准为帝。

皇帝的废立一旦被臣下把握,很多事情就好办了。当年,萧道成任司空、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基本控制了局面。一般来讲,既然有控制,肯定会有反控制。荆州刺史沈攸之,在宋明帝刘彧在世时,战功卓著,也是一方诸侯。本来,他与萧道成的关系不错,二人还是亲家。可看着萧道成一手遮了天,就很不服气,并在昇明元年(公元477年)十二月,起兵讨萧。

这时的局面比较明朗。当年,受明帝托孤的还有两位重臣,一个叫袁粲,一个叫褚渊。前者对萧道成持迎立大权十分反感。后者呢?虽然心里有气,但明哲保身,实际上也无所谓。等到沈攸之起兵,袁粲觉得时机成熟,联络了刘韫、刘秉、黄回,以及卜伯兴等人,排定了呼应的计划。实际上,这些凑在一起反萧的人,底气都不足,对取胜并无把握。这样一来,尚未出头就矮了三分,怎么行呢?与袁粲一起谋事的一个骨干叫刘秉,在约定行动的那天,整个不由自主。先是一觉睡到下午,起来后喝了几口汤,全洒在胸前。收拾东西,两手还不停地发抖。天还没有黑,就用车装着全家老小、金银财宝上路了。上路还大张旗鼓的,后面跟着一大堆随从。到了集合地点,才发现自己来早了。他这一早不要紧,弄得全城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这种情况下,袁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两支军队就在石头城展开激战,败的肯定是底气不足的一方。

对袁粲的为人,历史上有公正的一笔。当年,袁粲兵败,手执一烛从乱尸堆中爬过,对他的儿子说:“我知道一根木头,是止不住一座大厦的倾倒。但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做人的本分啊!”父子二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其子以身护父,身中数箭。这时,袁粲笑了,他说:“我不失为忠臣,你不失为孝子,我们忠孝两全了。”围逼的士兵中,有不少人流下眼泪。后来,老百姓还编了一段歌谣,来唱这件事:“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www.zuozong.com)

萧道成的策略,非常明确。他最擅长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这必须有非凡的魄力。在平定徐州刺史薛安,以及江州刺史刘休范的叛乱时,都是在最危急的关头,秉烛正坐,安定军心。他还放心地将袁粲、卜伯兴等人安排驻守石城,派已有反意的黄回拥重兵西征。他大胆让这些人拥有权力,但同时又将他们置于股掌之上。

在中国,有能力做一件事,是必要的,还一定要有名份。你功高可以震主,但你若想代主,则一定要有说法。昇明三年(公元479年)三月,萧道成进为相国,封为齐公,加九锡。齐国的官爵礼仪,全是模仿朝廷而设,有了当皇帝的样子。四月,实在没有办法的刘准,下诏禅位于齐。那位自私自利的司空兼太保褚渊,领着百官劝进。这时,萧道成反而有点不好意思,假模假式地推让起来。大家再三劝说,其中有人进符命说,“六”是亢位,东汉历一百九十六年禅魏,魏历四十六年而禅晋,晋历一百五十六年而禅宋,宋自永初元年至昇明三年,共六十年。历代皆以六终六受,这是天命。

在当皇帝的理由上,这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只有玄而又玄的什么天命、天意,才能说服愚昧的人。史书上说,萧道成听了这段话,勉强答应了。我说,哪里有勉强,他的心里不乐开花才怪呢!

齐朝建立以后,由于是能人治理,总体还不错。在登基之初,他曾向著名学者刘img7问政,这位学者告诉他,“政在《孝经》。凡宋氏所以亡,陛下所以得,皆是出于此。陛下如能戒前车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亦必危。”萧道成听到这里,不停地点头,说:“这是真理。”果然,萧道成广开言路,让大家畅所欲言;减轻市税,让百姓得以喘息;狠抓铺张浪费,对所有的豪华用品,一律禁用并损毁。他常说:“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

应该讲,萧道成并没有抓紧当皇帝的有限时间,去吃喝玩乐,他还是认认真真做事的。因此,我们也应该理解他取而代之的合理性。天下放在这样的人手里,老百姓是有实惠的。其实,坐稳了天下,萧道成的心里也并不踏实。因为,他总是想着把天下传下去。临死之前,他叫来太子,对他说:“宋氏若不骨肉相图,他族岂得乘其衰敝而取代之?汝深戒之。”这句话,如果他的后代真听进去了,在不踏实中,一定有最踏实的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