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星星——宋武帝刘裕
如果刘裕不是葬在南京,估计我也不会写他。从历史上看,南北朝时期的宋代,实在算不上什么。没有发生过惊心动魄的事,没有出现过呼风唤雨的人。历史走到这里,东晋加上十六国这一团乱麻,就拧成了宋、齐、梁、陈四根粗绳。既然有了这些势力范围,多少也要排几个有名头的人说说。把一些史书翻完后,决定还是说刘裕。他的没有特色,正是构成了他的特色。
刘裕据说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这一点非常重要。其实,我也弄不清楚刘裕本来就是这家的人,还是当了皇帝以后,硬生生扯上去的。刘裕生于晋哀帝兴宁元年,就是公元363年。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上山砍柴,下河摸鱼的事情,都没少干。后来投军,成为前将军刘牢之的府参军,大小是军中幕僚。幕僚的主要工作,就是出主意。当年,刘裕的主人刘牢之,被发动叛乱的荆州都督桓玄收买。被收买以后,又有些后悔。因为桓玄并不重用他,而且想除掉他。于是又找刘裕问计,刘裕一二三四地分析给他听,听得刘牢之心都凉了半截,又想起兵再反过去。总之,反反复复,最后还是被桓玄杀掉了。同时被杀的有北府军的一大批高级将领。只有刘裕安之若素。他分析了当时的局面,认为自己不仅不会被杀,而且极有可能被重用。事情果然未出所料,他作为被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又加官彭城内史,深得倚重。即使这样,刘裕也没有放弃推翻桓玄的念头。在桓玄派人向刘裕打探称帝的可能性时,刘裕说:“楚王(指桓玄)是宣武(桓温谥‘宣武’)之子,勋德盖世。晋室微弱,民望久移,乘运祥代,有何不可?”来人大喜,脱口说:“卿说可以,那真是可以。”元兴二年,也就是公元403年,桓玄正式即位皇帝,这给刘裕这一批心有所图之人,树起了标靶。桓玄在即位的大典上,心里不很踏实。他多次观察刘裕,更觉其气度不凡,于是引接殷勤,赠赐厚礼。刘裕呢,想法都在心里,并不表现出来,始终不卑不亢与之周旋。
皇帝轮流做,你做上了,你就成了众人眼中的钉子。因为,你并不正宗,因此,所有的人都有借口。刘裕与一帮人,启动了推翻桓玄的工作。经刘裕的秘密串联,组成了反对桓玄的同盟。这个同盟中,有刘毅、孟昶、何无忌等人,大家各有分工。据说,被誉为江南才子的孟昶,其妻周氏家中非常有钱。才华与金钱彼此相爱,还是情深意长。孟昶在起事之前,把周氏找来对她说:“我就要造反了,结果还不知道。不如先把婚离掉,等我成功了,有钱了,再把你接回来。”周氏回答他:“你父母都健在,有重大的事情,也轮不到我来做主。你成败与否,我也无所谓。即使失败了,我情愿去做奴婢来养活全家。”孟昶听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这位周氏想了一会,又对他说:“你不是要与我商量大事的,你只需要我的钱财,对不对?”她指着自己怀中吃奶的孩子说:“要是孩子能卖,我也绝不会不卖的。”周氏倾其家中所有,供孟昶作为军资。有这样的老婆,还有什么话说?还有一个母亲,也是不简单。那天,何无忌回到家里,深更半夜藏在屏风后面起草檄文,被其母发现。她见儿子背着自己去干这样的事情,又惊又喜,并问与他一起的还有谁,何无忌说还有刘裕,他的母亲非常高兴,连连点头,坚信这件事情能够成功。
我现在不知道,刘裕当时起兵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晋室,还是为他自己?或者,开始是一个目的,打着打着就改变了,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桓玄对他还是有恩的。对他不仅十分敬重,而且安排到重要岗位。在他起事的那天,他的顶头上司桓修被杀时,刘裕看着滚落在地的人头,忍不住大哭起来。这看上去不像是装出来的。桓玄一直惧怕的就是刘裕。他听到起兵的消息后,摇头对左右说:“刘裕是一世之雄,刘毅家无斗粮之储,孟昶能一掷千金,何无忌又很像他的舅舅刘牢之。这些人纠集在一起,你能说他们办不成事情?”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刘裕不像是给别人打天下的,他一直在拼命。元兴三年三月,刘裕率军与桓玄手下的骁将吴甫之交战。刘裕手执长刀,大吼一声,冲入敌阵,一刀斩了吴甫之,大获全胜。随后,刘裕分兵两路,与右卫将军皇甫敷决战,在另一路援兵被击溃的情况下,刘裕孤军奋战,曾被逼围在一棵大树下。皇甫敷笑着对刘裕说:“你今天是死定了。”危急关头,援军赶到,刘裕化险为夷。当刘裕把刀架在皇甫敷脖子上时,他还对刘裕说:“君有天命,我死而无憾,只求你照顾我的子孙。”刘裕点头答应,然后砍下他的头。后来,刘裕兑现了诺言。(www.zuozong.com)
接下来,刘裕北伐征服了南燕,活捉了慕容超;平定卢循、徐道覆的叛乱,并诛杀了心存二心的刘毅,基本上统一了江南。然后,刘裕兵分四路,一举消灭北魏。只是在北伐的过程中,由于留守建康的刘穆之出了意外,刘裕才草草收兵,没能巩固北伐的成果。史书记载,流亡关中的流民,热切盼望刘裕继续出兵收复失地。三秦父老都流着泪对他说:“残民不沾王化,至今已有百年,今日得见王师,人人相贺。你是汉家子孙,长安十陵,是你祖先的坟墓;咸阳宫殿,是你旧日的室宅,你就忍心放弃他们吗?”刘裕还是狠心走了。百姓草民的话,能听就听一些,听到以后做不到,也就罢了。这就是帝王的心情。当年,刘裕把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留在长安。由于内部出了问题,长安被夏主赫连勃勃逼围,刘义真被迫撤离长安。当刘义真下落不明时,刘裕竟不听大臣苦劝,下令即刻北伐。可见,帝王子女的身家性命,一人抵上几百万人。
战功是登基的必要台阶。登上台阶之后,还要举目四看,看看是否还有其他威胁。在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六月,刘裕受命为相国、宋公,加九锡。这是禅位之前的一种顶级荣誉,可他并不急于称帝。因为当时流行一句谶语,说“昌明之后尚有二帝”。他想先让别人把这“二帝”当完。同年十二月,刘裕指使中书侍郎害死了司马德宗。这位司马德宗死得并不可惜,因为他不仅是个摆设,而且是个地道的白痴。随后,又立了琅玡王司马文德为帝。新皇帝即位不久,下令刘裕晋爵为王。但是,刘裕推辞了,因为他要的不是这个。
到了年底,刘裕又被加殊礼,冕有十二旒,建天子旌旗,出擎入跸,乘金银车。这时的刘裕,不是天子,胜似天子。但毕竟不是天子啊!自己不好明讲,大臣们的悟性又不够,真是急人。挨到第二年的元月,刘裕想想,还是再点拨一下大家吧,于是请客。席间,刘裕讲了这么一段话,他说:“桓玄篡位,鼎命已移。我首唱大义,兴复帝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业著,遂加九锡。我年事已高,物忌盛满。现在,我想奉还爵位,归老京师。”大臣们也弄不清他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都说您老人家不能走啊,喝酒加上说好话,时间很快过去,酒宴也结束了。当时,中书令傅亮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仔细想想,竟然想到了。于是,他随即掉转马头,又回到刘裕的住处。这时,宫门已闭,傅亮叩门请见,刘裕立马迎了出来。进门以后,傅亮只说想去一趟建康。刘裕也不把话挑明,而是问他:“需要带多少人啊?”傅亮说:“也就十多个人吧。”刘裕高兴地点点头。傅亮发现,刘裕真的笑了。出得门来,傅亮想着自己猜中了刘欲想称帝的心思,仰头看着满天的星星,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最后,就是这个傅亮,帮忙促成了司马文德的禅让之事。
刘裕终于如愿以偿。在中国的历史上,刘裕作为帝王的成就,并不十分突出,也就像夜空中那些遥远的星星。当然,只要有光亮,总会给人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