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上的耳朵——汉昭烈帝刘备
刘备被《三国演义》说得太清楚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在那本书中,他是作为正面形象塑造,简直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有为人处世的美好品质,都集中到了刘备身上,就缺智慧,其他什么都不缺。这样的人物,不仅是帝王的标兵,更是世人的楷模。
在写刘备的时候,我翻看了有关史籍。发现小说里写的,与史籍中载的,差不了多少。小说里的形象更丰满,更容易记。我至今未仔细看过《三国演义》。中国有句俗话,“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意思在《三国》这本书中,都是讲你争我夺的阴谋诡计,成熟的人,再加上歪点子,破坏力就不一般。俗话都是有道理的,不看就不看。现在想起来,我对《三国》的印象,全来自于那套精美的连环画。在那些图画中,刘备是两耳垂肩的中年人。我怎么觉得,刘备一生下来就到了中年,就这么稳重,憨厚,仗义。特别是那垂肩的双耳,我怎么也忘不掉。
在《厚黑学》一书中,刘备被说成是“厚黑”专家,即脸皮厚、心肠黑。我总觉得,这个评价有失偏颇。作为成熟的政治家,有一些手腕,做一点秀,并非是他的天性,也是没有办法。我看重的,就是刘备那种过人的综合能力。他把自己不具备的东西,通过个人的品格,统统吸收过来,发挥出来,为我所用,这就不简单。
刘备的故事太多。我只要写下题目,几乎所有的人都熟悉它的内容。回想一下,有“桃园结义”,是说兄弟的情谊;有“鞭打督邮”,是说对待名利的态度;有“三让徐州”,是说他的仁厚;有“煮酒论英雄”,是说随机应变;有“三顾茅庐”,说的是尊重知识、爱惜人才;还有“赤壁之战”、“水淹七军”,都说明刘备的用人有方。最后一个“火烧连营”,说的是刘备死而有憾。这些故事,都耳熟能详。故事归故事,道理呢?
还是来说道理。刘备的老家在涿州。家里的房子不怎么样,院中却长了一棵桑树,郁郁葱葱,浓荫蔽日,许多人看了都说,这树不得了,这家人不得了。小时候的刘备,也没什么不得了。平日里,以贩卖草鞋为生。穷归穷,但衣着讲究,谦恭待人,虽然读书不多,但人缘不错。想想看,桑树在传统文化中,简直就是神木,是民族的象征。桑树在许多年以前,就是栋梁之材。而作为“栋梁”的刘备,承受力十分有限,他始终要依托周围的辅枝。有意思的是,他始终有所依靠。想一想,刘备一直没有固定的地盘,寄人篱下是他的家常便饭,经常被人家追着跑。什么都能丢掉,丢得次数最多的就是老婆。我在《三国演义》中前后数了一下,他先后丢了三个人七人次。他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靠谁都没能靠得住。最后靠了个诸葛亮,才算抓了一根救命稻草。
结合刘备的实践,我们清楚地看到,任何时代,人才都至关重要。看准人才、用好人才,是制胜的法宝。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谁也不会容易做到。不是谁都有诸葛亮的牛皮。当年,在草房中与之闲聊的还有崔州平、徐庶等人,诸葛亮十分随便地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刺史、郡守的料。二位高兴是高兴,但高兴过以后还挺纳闷,你封我们作刺史、郡守,那么你是谁呀?这时,诸葛亮笑了,他最知道自己的分量。这里有两个道理,一个要是人才;一个是要有人用。牛皮也不是光靠吹的。
一定要说庞统,这位仅次于诸葛亮的人才。是人才,大都长得不怎么样。庞统先是投奔周瑜,周瑜死后,别人不识货,又转而跳槽到刘备这里来。刘备事情多,忙来忙去,把个庞先生冷在一边,让他当了个耒阳县的县长。庞统不高兴,于是不想干事。刘备也无所谓,说你这么一个基层干部,不干活还想占着位置,免掉算了。后来,鲁肃听到这件事后,给刘备写信,说:“庞统不仅仅是百里之才,只有让他当更大的官,才能发挥他的作用。”鲁肃是出名的老实人,当年火烧赤壁,孙刘两家搞统一战线时,就被诸葛亮玩得团团转。老实人的话,一般人还是愿意听,刘备也是老实人。于是将庞统找来谈心,一谈就觉得不错,让他担任了治中给事。刘备与他的亲密程度,仅次于诸葛亮。从请诸葛亮到聘庞统,可以看出刘备的用人。现在都说,在思想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第一位的。但对干部,第一位的是对干部的态度。你肩膀上的两个耳朵,要能听得清意见;你耳朵下的肩膀,要能担得起责任。(www.zuozong.com)
说“老不看《三国》”,是说《三国》里的坏人多,看了就会学坏,把作风都搞坏了。其实也不尽然。一部《三国》的皇帝历史,我记住三个人。一个是曹丕,曹丕讲过一句话,叫“文人相轻”,一直讲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一个是孙权,嫁了个妹妹给刘备。这个妹妹不爱红装爱武装,平时身边围着一百多名健妇,刘备每次去见她,都要过刀林剑丛。我想,刘备与夫人的枕下,不知是否还搁着刀枪。还有就是刘备。刘备作为忠厚的失败者,作为被抬在半空中的中年人,我总觉得他的特征,就是他能够垂到肩上的耳朵。就这么一双耳朵,在我的眼前绕,把其他事都绕不清楚了。
刘备因为碰到了诸葛亮,所以有了自己的事业。而其他皇帝没有诸葛亮,也有自己的位置。可见,诸葛亮并不是最好的,至少不是惟一的。文学人物与历史人物的区别,就是一个假,一个真。假的我们能够接受,真的我们不能理解。当然,历史上的刘备,到底是什么样子,长得什么样,想的是什么,没有人弄得清。
看一看刘备当皇帝的过程,不能不说,他的耳朵发挥了作用。他用耳朵去寻找依托,用耳朵去感受世界的动静,靠耳朵来表现自己的性格,同时也靠耳朵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曹操也骂过刘备是“大耳贼”呢,这是抓住特征的一句骂。当然,曹操自己也不是好东西,但他抓住了特征,并把这个特征告诉了曹丕。曹丕再传下来,最后曹魏还真把蜀汉给灭了。
再说刘备的托孤。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不行,于是他把诸葛亮喊来,当然,要流着泪说:“你的才能,我是知道的,比谁都强,你就是安邦定国的栋梁。你看见太子刘禅了吧,屁用也没有。你要是觉得他能辅佐,你就辅佐,如果实在不行,你就代替他做吧!我不反对。”刘备把球踢给了诸葛亮。他知道诸葛亮不好意思,否则他不会讲。刘备的聪明就在这里。皇帝一哭,诸葛亮不得不哭,于是,就有了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能摊上诸葛亮,是刘备的福气,如同曹魏轮到司马氏是灾难一样,都没有办法。我不知道曹丕的耳朵长得什么样,估计不会比刘备的长,更不会垂到肩膀上。既然耳朵一般化,福气肯定就一般化了。我就不相信,当年没人对他讲司马氏的坏话,估计他没有听进去。
耳大之人有好福气,但好福气,并不会一直跟着耳大的人。历史上只有刘备让人嫉妒。刘备遗诏中有一句话,叫“凡是坏事,不能以为小就去做;凡是好事,不能因为小就不去做。”刘备的一生,的确做到了,这与他的耳朵没有关系,只与他肩上的责任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