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文帝曹丕的政治观:传统与现实

魏文帝曹丕的政治观:传统与现实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是怎样讲政治的——魏文帝曹丕东汉后期的混乱,乱成了三国。魏文帝曹丕的父亲,就是著名的曹操。特别是这个曹丕,在讲政治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东西,值得一提。无论是当选太子,还是以后做皇帝,都必须以讲政治为前提。只有讲政治,才能最大限度调动曹丕的才华;只有讲政治,才能确保以政治内涵为基本构成的太子及皇权的地位。据此,曹丕首先断其手足之情。是曹丕在枣子里下了毒。即使我是学中文的,我至今不读曹丕的《典论》。

魏文帝曹丕的政治观:传统与现实

我是怎样讲政治的——魏文帝曹丕

东汉后期的混乱,乱成了三国。这是一段老百姓非常熟悉的历史。因为混乱,所以容易出英雄;因为有英雄,故事才被极大地丰富起来。乱世的政治,就是军事家的艺术和艺术家的作品。魏文帝曹丕的父亲,就是著名的曹操。遗憾的是,三国时代最有才华的领导人,在皇帝的花名册上,却没有留下名字。既然没有名字,也就不能去写,因此,少了许多精彩的内容。不过,曹操是英雄,他的儿子,几乎个个都是好汉。特别是这个曹丕,在讲政治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东西,值得一提。

曹丕是曹操的正室卞夫人所生。他排老二,老大叫曹昂,抢先死了。按理说,排序是递进的,但是,曹操剩下的儿子,个个都极其出色,反衬得曹丕,就很一般化。比如有个五六岁时,就能表现成人智慧的曹冲;比如有个出口成章、援笔立成的曹植;还有一个骁勇异常,神猛无比的曹彰,个个身怀绝技,把曹操欢喜得头都昏了,不知道定哪一个为接班人好。曹丕的心里着急,急中就能生智,他想明白了自己的长处。无论是当选太子,还是以后做皇帝,都必须以讲政治为前提。只有讲政治,才能最大限度调动曹丕的才华;只有讲政治,才能确保以政治内涵为基本构成的太子及皇权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讲政治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必然的结果。曹丕看得非常清楚,只有讲政治,才能给他带来实惠。于是,他开始认真地讲起来。

建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211年,曹丕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当时,曹冲已死,竞争的对手只有曹植。他以曹植为假想敌,一步一步地安排部署。首先,有重点地选择朋友。他主要结交那些在任的,在关键岗位担任关键职务的人,如贾诩、崔琰、卫臻等,而不像曹植那样,尽弄些酸溜溜的文人,在一起喝酒做文章。其次,有针对性地攻击对手。曹丕经常派人去探听曹植的动向,并收买他家下人,去曹操那里告状。其实,都是小事,但曹丕不以事小而不为,演得活灵活现。史书记载,曹丕为了不让人知道与他交往的是什么人,就用废弃的簏子,装人进出院门。这事给曹植的好友杨修知道了,去报告曹操。曹丕知道后,忙采取对策,仍让这些簏子进出,但里面放上布匹。等曹操派来查访的人扑空,反而让曹操觉得杨修在骗他。还有一次,曹操出发去打仗,大家都来送行。曹植的口才好,几句好话说得曹操很高兴,于是占了上风。曹丕的朋友出点子说,你赶快哭,要眼泪鼻涕一大把地哭。这一哭,又让曹操觉得,曹植就是玩个嘴,而曹丕才是心地诚实呢!

只要看一个人不顺眼,看他什么都不顺眼。曹植打开司马门外出,曹操看着不顺眼,杀了赶车的官吏;曹操站在高处呆望,一眼看到穿着漂亮的曹植老婆,又是一肚子火,赐她以死。文人的最大缺点就是对自己要求不严。仗着自己有点才,可以乱说话,可以瞎喝酒。殊不知,这与讲政治、讲大局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文人一般不能离政治太近。离政治太近的文人,都不会有好结果。

这种政治谋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只要你去做了,一定会有好结果。当曹丕做完这些事后,曹操想都没想,就把太子的帽子,戴在曹丕头上。那时,曹丕已经三十一岁了,多么不容易。他一把抱住丞相长史辛毗的脖子说:“我真是太高兴了。”他高兴的一点都不早,他有许多事情要做呢!

为了给自己代汉作好铺陈,曹丕特别关注社会上的各种奇异现象。史书记载,东汉熹平五年,也就是公元176年,在亳县出现了黄龙,当时的一位太史令单img4就预言,五十年后有新君出现。曹丕一扳手指,哎呀,这不是正好过去四十五年了吗?于是,赶忙送了三百斛谷子给还记得这件事的殷登。到了该年的四月,有人说,饶安县出现了白色的山鸡,曹丕减免了该县的租赋。到了八月,石邑县的群众又报告,有大批的凤凰在他们那里开会。曹丕用这种方式,把改朝换代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的身上。想得多了,少的会变多,假的会成真,曹丕就这样,从想象中走到现实里来。如果仅仅是坐在那里想,他永远也不会成为真正的政治家。曹丕不是这样,他很快紧锣密鼓地实干起来。(www.zuozong.com)

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有一个“禅让”的概念。就是皇帝之间的相互谦虚。我觉得我不行,而你觉得你行,那么,这把皇帝的椅子,你就来坐吧。我对此十分怀疑。天下会有这种好事?曹丕暗示一些大臣,用这个故事去说服献帝“离休”。献帝没有办法,既然还有离休的待遇,就算自己是“皇帝”的种子,也没有直接参加过革命,下来就下来吧。献帝在那篇著名的册诰中,言不由衷地把曹丕猛夸了一番。虽然,弄得曹丕不好意思,但还是十分坚决地举行了禅让典礼。这一年,曹丕三十三岁。

成年皇帝讲起政治来,既懂得政治的艰辛,更知道政治的无情。据此,曹丕首先断其手足之情。曹植的才华,一直让曹丕不高兴。他把曹植找来,不顾他老妈卞太后的哭情,一定要他在七步之内做一首诗,题目就叫“兄弟”,但不能出现这两个字。于是,曹植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中,不仅有对兄长相逼的怒火,更有对亲情寡淡的泪水。曹丕听后说:“我们是兄弟,但国法是不能废弃的。”话是这么说,但无非是用国法作借口罢了。这么长时间过去,人们记住了曹植的才华与无奈,更记住了曹丕的不厚道。

曹植用自己的才华救了自己,而孔武有力的曹彰,就没有这么走运了。在政治面前,仅有蛮力远远不够。曹彰够牛气的,当年,他只轻轻地把手搭在一只猛虎的尾巴上,猛虎连吭都不敢吭一声;一口近千斤重的大铜钟,十多个壮汉都抬不动,他搬起来还能小跑。曹丕不喜欢的就是这些,怕的也是这个。黄初四年,就是公元223年,曹丕把远在外地的曹彰找来下棋。边下棋,边吃枣子,棋没有下完,枣没有吃完,曹彰就倒下去了。是曹丕在枣子里下了毒。曹彰死于一枚小枣,临终连一口水也没喝上。

这样对待自己的手足,怎么也说不过去。虽然过去的皇帝也有这么干的,但都没有曹丕这么绝。难道,政治就一定需要这么做吗?即使我是学中文的,我至今不读曹丕的《典论》。我觉得,像曹丕这样的做人境界,即使在文学观上有新鲜的见解,不看也罢。当然,我不懂政治。

曹丕的政治观,我觉得有比较大的毛病,即没有政治本来所具有的博大和宽容。这样讲出来的政治,缺乏大气磅礴。其实,曹丕自己也未必不知道。

黄初七年正月,南征失败归来的曹丕,拖着疲惫的身子,在文臣武将的簇拥下返回许昌。快进城的时候,南门突然无缘无故地崩塌。曹丕脸色发白,掉转马头回了洛阳,从此,一病不起,到了五月,就一命呜呼了。我总觉得,这个预兆,是说曹丕连政治的门还没入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