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的原则——汉明帝刘庄
大概在永平三年三月,汉明帝刘庄与妻子,来到了南阳郡章陵县,主要是看看老房子,会会老朋友。刘庄轻车简从,有时甚至连车也不坐,就随便走一走。走累了回去休息,休息时还不停地看书。虽然书看得很晚,但第二天仍能起得很早。其间,刘庄还参加了生产劳动。有一天,他耕完田后,给围着看热闹的人送了一些吃食。一个读书人很感动,忙不迭说:“好啊!就像是文王遇到了太公。”刘庄哈哈笑着回了一句话:“你不是太公,我也不是文王。”作为皇帝,能够实事求是地对人、对己,这是帝王们难得的原则。对这个原则的把握和修炼程度,就大致能看出,这个皇帝做事情的范围和水平。
刘庄是刘秀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阴丽华,就是刘秀当年作为人生最终目标而追寻的对象。这是帝王之中非常难得的真挚情怀。刘秀对阴丽华不错,阴丽华也争气,为他一口气生了四个儿子。长子刘庄,也为老妈争气,从小很聪明。史书记载,刘庄十岁时,能背诵《春秋》,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有所理解和领悟,并能学以致用。据说在建武十五年,刘秀忙着搞统计调查,想把垦田和户口的家底弄清楚。在读到陈留县的报告中的一句“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时,刘秀不懂其中的意思,就问当地的官员。这位官员没见过大场面,皇帝一问就抓瞎了,连忙说这个说法是街上听来的,我们也不清楚什么意思。这一听就是假话,弄得刘秀很不高兴,一定要严加查办。这时,只有十二岁的刘庄(当时名叫刘阳)对他爹说:“河南是首都所在地,中央的高级干部集中在这里;南阳是我们的老家,我们的亲戚都住在那里,这两个地方的田亩数字,地方官员怎么敢多问?”刘秀这才明白过来,连夸孩子聪明。
刘庄即位的时候,已经三十周岁了。老话说,三十而立。对刘庄来讲,首先立的是规矩和原则。当时,刘秀去世后,社会上乱哄哄的,朝廷里跟着一起乱。上下班不正常,到了办公室(宫殿)也不守规矩。明帝刘庄的周围,他的几个兄弟,也没大没小地与他“排排坐、吃果果”。刘庄刚上台,也不好马上就翻脸。他请来素以严肃著称的太尉赵熹,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借着主持刘秀丧事的机会,乘机整顿了纪律,效果非常好。一些王公大臣、王子皇孙们,一下子明白了,皇帝就是皇帝呀,还是不能乱来的。
当然,刘庄知道自己的座位不是很稳,他清楚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当时,刘庄同母的弟弟山阳王刘荆,不服气刘庄做皇帝,想捣腾前太子刘疆起来造反。查清事实后,刘庄虽然很伤心,但对此事并不追究。他知道,权力斗争的盖子一揭开,里面不定还有什么东西。于是,他更加关心和爱护刘疆,要什么给什么,有病了,还派专人去问候。与此同时,他还通过人事安排,使宗室、功臣和官僚集团的各个利益阶层,都各得其所,增加了政权的稳定性。
当然,刘庄在处理问题上,也是“一手软,一手硬”,两手都在抓。当时的楚王刘英,是他的异母兄弟,借佛教之名,召集了一伙人想反叛。刘庄迅速剥夺了他的爵位,并借机“扩大化”,把昔日对宗室诸王的仇恨,统统发泄出来。对刘英一案的所谓“同党”,他不分罪证是否成立,一律穷治,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当然,到了后来,由于侍御史寒朗的进谏,刘庄才知道这种“扩大化”的危害。他亲自跑到洛阳监狱,查对案情,将一千多人无罪释放。(www.zuozong.com)
刘庄知错就改的原则,虽然避免了无辜生命被涂炭,但作为统治者,这些已经不是原则了。当年,刘庄对自己的这些原则相当自信。《后汉书》作者范晔也说:“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但是,他的这些原则,也使他出了不少笑话。一次,明帝送给西域使者十匹丝绸,负责登记的尚书郎误登为百匹。明帝很生气,自己操起大棒,要狠揍这个笔误的小秘书。这时,恰巧尚书台的负责人钟离意赶到,忙对明帝讲:“这点错误不算大,我来负领导责任,你要打就打我吧!”明帝想想不好意思,丢下棒子就走了。还有一次,朗官药崧犯了一个小错误,明帝又挥起棒子要打,药崧很灵活地钻到了一张桌子的底下。明帝更加气愤,大声叫他出来。这个药崧岂能出来找打,连忙在桌子里面说:“我从来没有见过皇帝这样打人的,今天总算让我见识了。”明帝想起了自己毕竟是个皇帝,还是扔了棍棒。都说棍棒下面出孝子,当年,在明帝的棍棒下,还真是出了一批贤臣。讲究原则的刘庄,举起棍棒时,其实就失去了原则。而失去原则之后,反而有了一些好效果。
当明帝用棍棒乱打大臣时,这些大臣同时充当“棍棒”,去国家的周边乱打,拉开了东汉“北伐战争”的序幕。这些战争,其实都是作为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家事,说多了也没有意思。现在看来,更是没有太大的意义。战争没有意义,但在战争中的人,其意志与品格,多少会给人有点印象。史书记载,当年明帝派班超和郭恂去周边搞外交活动,先到了鄯善国。开始时,国王还很客气,也很热情,但几天后就变了脸。班超他们估计是匈奴的使者到了。于是,几个人一合计,认为不如把匈奴的使者杀掉,杀鸡给猴看,镇一镇鄯善国的小子们。当时,班超他们只有三十多人,而匈奴的使者有一百多人。敌我力量的对比,是非常悬殊的。班超他们并不害怕,大家都摩拳擦掌想露一手,还喊出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口号。最后,在月黑风高之夜,放了一把大火,把匈奴的使者全部消灭。它让人敬佩的地方,不是杀了多少人,而是在什么地方杀人。就如同明帝的棒子,如果在自家的后院舞还可以,但弄到朝廷上来舞,就不恰当了。
值得一提的是,明帝不仅有“大棒”,而且还有“胡萝卜”,这就是他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据说明帝在一次睡觉时,梦见有一个巨大的金人,头顶上放着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刘庄也不知道这里面的寓意,就喊来大臣分析。有一位叫傅毅的博士说:“我听说,在西方有一个神,名字叫佛,这个佛还写了一本书,叫《佛经》,许多人都来念这本书,就叫‘佛教’。从前武帝元狩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打匈奴的时候,曾经缴获过休屠王供奉的十二尊金佛,并安置在甘泉宫中。武帝每天还来焚香致礼。现在,那十二尊金佛也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你所梦见的,可能就是他们。”正是这段似是而非的话,以及明帝这场若有若无的梦,为一种外来文化开辟了宽阔的道路。明帝信以为真,随即派郎中蔡愔前往天竺,求取佛经。蔡愔没让明帝失望,经过几年的跋涉,用几匹白马驮着让许多人弄不懂,但让许多人着迷的《佛经》,回到了洛阳。为安放这些千辛万苦弄回来的“真理”,他专门修了一个院子,建了一座塔。这就是仍还存在的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讲究原则的人,到死都会讲究。这里,我录一篇明帝的作文,是布置死后事情的,读来非常感人。“制令流水而已。石椁广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无得起坟。万年之后,扫地而祭,杆水脯糒而已。过百日,惟四时设奠,置吏卒数人,供给洒扫,勿开修道。敢有所兴作者,以擅议宗庙法从事。”(《寿陵制》)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擅长舞弄大棒的明帝,将这根“棒子”插进了历史,它不仅生了根,而且发了芽,在历史的土壤里,长成了一棵不大不小的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