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高祖刘邦:苍蝇的英雄主义

汉高祖刘邦:苍蝇的英雄主义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苍蝇的英雄主义——汉高祖刘邦说到汉高祖,知道的人不多。刘邦有兄弟四个,他排老三。要说的是一个“四面楚歌”,项羽最后不是被刘邦打败,只是被歌声打败、被自己打败。从做人的角度来看,最想知道刘邦在“鸿门宴”上的心情。只有他知道,与项羽争天下的,就是这个狡猾的刘邦。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苍蝇精神,支撑了刘邦,使他成就了帝业。如果仅把这些事情,归结于他身边有一批能人,恐怕还不全面,因为最后拍板的仍然是刘邦本人。

汉高祖刘邦:苍蝇的英雄主义

苍蝇的英雄主义——汉高祖刘邦

说到汉高祖,知道的人不多。说到刘邦,却是响当当的名字。大凡开国皇帝,都有说头。因为他们很辛苦,因为他们不容易。这个刘邦,是最受世俗欢迎的皇帝之一。他从一个普通的百姓,一个乡村的无赖,赤手空拳打下天下,悠哉悠哉地坐稳了天下。这不仅是故事,简直是奇迹。

刘邦有兄弟四个,他排老三。从小就不务正业,是个酒色之徒。但这刘老三玩归玩,心里是有远大志向的。一次他去首都咸阳,看见出行时秦始皇的排场,忍不住说:“看看人家,这才是大丈夫的样子。”市井无赖心中有了远大理想,如同一堆能燃烧的垃圾,不知道能发出多大的能量。

回顾刘邦一生,其个人奋斗的轨道,说明了不少道理。你可以是普通人,但你的志向不能普通;你可能是庸才,但你的思维不能平庸;你也许是个混蛋,但一定不能表现出糊涂的样子。于是,你肯定能成功。刘邦称帝后定都洛阳,公元前202年,他在洛阳的南宫召开庆功会,顺便总结经验。不少文臣武将都认为,刘邦之所以赢,是因为能够“与天下同利”;项羽之所以输,是因为他“不予人利”。刘邦却不这样看。他既得意,又将这种得意裹在谦虚里来说,“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讲安邦定国,抚慰百姓,我不如萧何;讲率军百万,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但我能发挥他们的才智。”这是实话。天下靠一个人,是打不下来的,要靠一伙人。众人拾柴火焰高。你可以不如这个,不如那个,但你一定要有综合的素质,能知道这个好,那个好,然后不客气地为我所用。这才是真的大丈夫。像项羽那样,靠一柄剑,一匹马(乌骓),一个相好(虞姬),一个谋士(范增),想取天下,这是笑话

刘邦的智慧,更多的是狡诈。不计较小的,着眼于大的。万事、万物,与天下相比,都是小的;情面、脸面,与帝位相比,都可以放弃。事情往往都是这样,不能两全其美,也不应两全其美。从做事的角度看,因为仗不是刘邦打的,赢了不是他的功劳,输了也不是他的责任,这里不去多说。要说的是一个“四面楚歌”,项羽最后不是被刘邦打败,只是被歌声打败、被自己打败。从做人的角度来看,最想知道刘邦在“鸿门宴”上的心情。自己刚打了胜仗,还没来得及高兴,就面临着即将被人宰割的地位。坐在那里吃饭喝酒,耳朵里是项羽的责骂,眼面前是项庄的剑影,心里头是说不出的滋味。好在项羽乱摆哥们义气,不但告诉了刘邦是谁放他的坏水,而且不肯杀他,这就上了大当。项羽觉得,刘老三受辱到这种程度,无所谓了。这就坏了大事。饭还没结束,刘邦偷偷溜掉,只剩下项羽的军师范增一个人着急。只有他知道,与项羽争天下的,就是这个狡猾的刘邦。但是,范增知道没有用,项羽不知道。项羽只知道被刘邦包围以后生闷气,然后与相好的对着唱歌。这是英雄脾气,不是帝王风格。

读史书的时候,我觉得刘邦就是邻村的愣小伙子。愣中有阴损的地方,坏中显得大气,讨人喜欢。这一点,从刘邦与他父亲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来。最早,刘邦因吃喝玩乐,在家中处于不景气的地位,父子的感情很一般。后来,两军阵前,项羽用捕获的刘太公威胁他说:“我要把你爹煮熟了吃。”刘邦笑着说:“我们受命怀王,约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吃他,也分我一碗汤喝喝。”既骂了项羽,又让他无法真下口。虽然情义寡了一点,但气魄还在。到了刘邦坐天下,他回过头来批评他老子,说:“早先,您老讲我是无赖,不如二哥能治家业,现在您再看看,是二哥的家业大,还是我的产业多?”以刘邦的身份,这当爹的,就说不出话来。当然,刘老三也没有忘本。当了皇帝之后,每隔五天还要去向老爹请安。这不是真的孝顺,而是把孝顺做出来,给天下人看。

刘邦以平民的身份做了皇帝,却以皇帝的气派坐稳了天下。他强化皇权政治,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生产,通过“轻徭薄赋”、“赐爵、复爵”来调动农民积极性,并用果断手段解决周边问题和异姓王的问题。这一切,都是成熟政治家所为。其中,看不到他早年性格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子。像刘邦这种平民皇帝,并且能够有所作为的,在整个帝王的圈子里,还不是很多。(www.zuozong.com)

老百姓喜欢皇帝,肯定有理由。理由也不会太复杂,多半还会有神秘色彩,以及他们所习惯的人情味。刘邦那段“醉斩白蛇”的故事,以及由他老婆编出来的“五彩祥云”传说,都为他营造了糊弄人的氛围。其实,关键还不在这里,关键是刘邦始终是豁达之人。他的天性合群以及乐观,使他很快成为普通人的心理支柱。想想刘邦,年轻时无所事事,去酒店喝酒,乘机与老板娘睡一觉;没钱出礼,硬要往有身份的人堆里钻,还白捡了个老婆;入了关中,刚想称个大王享受一番,结果被项羽赶得到处跑,差一点在“鸿门宴”上吃不了兜着走。一些历史学家笑话刘邦,说他像苍蝇,失败以后转一个圈子,收拾残军,又回来战斗。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苍蝇精神,支撑了刘邦,使他成就了帝业。应该讲,刘邦的霸气,就是苍蝇的钻营精神,体现在他的言行上,这是最根本、最持久,也是最实惠的。

像刘邦这样的人物,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好酒、好色,不务正业,尽搞旁门左道,这类人不在少数,但几千年就出了一个刘邦。虽然是历史安排好的,但也出乎历史的预料。出人预料的东西,虽然使人们好奇,但得不到人们的尊敬,这是没有道理的。刘邦写过一首诗,叫《大风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的气魄还可以,但多少有点像醉汉,站在风口乱嚷嚷,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但是,每个人都要对醉汉保持尊重,特别是那些有节制的醉者,其想象力创造力和亲和力,比常人要高出许多倍。谁要是不信,自己可以试一试。

对刘邦那种平民的机智,相信读过史书的人,都会有深刻的印象。为了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他光着膀子在义帝的灵位面前,哭了三天;项羽给他逼死了,他又是大哭一场,并保留项氏的宗族亲属,还封项伯为射阳侯;为了安抚邀功的大小将领,他首先分封他最讨厌的雍齿为侯;他杀掉曾经放他一马的降将丁公,却赦免了对他穷追猛打的季布。这些事情,看似简单,但处理起来都能到位,这就不简单。如果仅把这些事情,归结于他身边有一批能人,恐怕还不全面,因为最后拍板的仍然是刘邦本人。

中国人最讲实惠,但这些实惠中,多少有感情的成分。不少历史学家,对刘邦的传奇经历,有点不以为然,更有点嫉妒。他的那些号令都很普通。他在征讨项羽时,把他的错误和缺点,编成十条,既容易记忆,又容易流传;入关中之后,约法三章,无非就是废除秦法,杀人者偿命,伤人者受罚等;在韩信、彭越已攻占齐梁,成鼎足之势后,才封二人为王。这些事,谁都能想到,谁都能做到,但做下来的结果,都不如刘邦好。最后,弄得老百姓都兴高采烈地归附他,“惟恐沛公不做秦王”,这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可以说,刘邦的每一个脚步,都是踏在时代和民族文化心理的最底层。因此,共鸣声很大。最后,一步一步地走上了皇帝的座位。

这时就想起了汉代的画像砖,一种上好的艺术品。有款,有型,是人用双手塑出和画出的。本来是黄泥,放在火上烤过,成了砖,并派上基本的用处。于是,就流传下来,成为历史。刘邦也是这样的一块砖,只不过比普通的大一点,虽然表面粗糙,有些缺损,但材质是合格的。说到这样的皇帝,从里到外都透着亲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