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庙会:形成、特点及融合的宗教与民俗习俗

庙会:形成、特点及融合的宗教与民俗习俗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庙会亦称‘庙市’,是于特定日期在寺庙内及其附近举办的集市活动。庙会的形成与发展,多与宗教活动有关,民间崇拜和封建迷信混杂其间,呈现熔佛道及世俗神灵于一炉的众神崇拜体系。”国内一些地方不论乡村小庙还是有一定建筑规模的寺庵宫观,所举办的庙会,基本都具备集祭祀性、群众性、社交性、娱乐性、商贸性等为一体的特点,使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相融合,参神拜佛、游乐演艺与乡间日杂用品买卖相结合。

庙会:形成、特点及融合的宗教与民俗习俗

庙会亦称‘庙市’,是于特定日期在寺庙内及其附近举办的集市活动。庙会的形成与发展,多与宗教活动有关,民间崇拜和封建迷信混杂其间,呈现熔佛道及世俗神灵于一炉的众神崇拜体系。”[10]庙会形成与宗教和祭祀有关,这是因为宗教信仰与祭祀中都具有神灵崇拜、神灵祭祀、祖先祭祀等精神寄托的内涵,特别是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祭拜祖先与神灵在乡民的生活和生产劳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不同于纯宗教文化,庙会文化是一种节庆民俗文化,伴随着传统道教佛教节日也相继形成了以唱戏、杂耍、集市、游乐为内容的娱乐活动,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映成趣,吸引众多民众争相参加。

庙会是“传统社会里底层民众生活的一件大事,一般认为它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外在形式,同时它又是传统民俗中一种地方性的文化标志”[11]。由于庙会一般是定期举办,且有的庙会与农历节气相契合,由此形成办会习俗,逐步形成了庙会文化并日渐成熟,不同村镇的庙会的交叉进行,规模有大有小,主题内容各不相同,时间有长有短,丰富了农村生活。比如有城隍庙会、财神庙会,山林庙会还有和气候、农事有关的庙会,如春分庙会、插耙庙会等,祭拜的神灵人物各不相同,各有各的会期,每年从正月一直延伸到秋季,有的村落逢初一、十五必烧香谒神。

庙会的这种复合文化形态是社会状态错综交合的反映,从祭祀烧香等宗教心理上讲,到庙里进香许愿具有给人们以寄寓精神期待的作用;从社会交往上讲,庙会期间互相走动,起着沟通人际关系、丰富社会生活的作用;从文化和经济角度上讲,庙会对民间传统文化娱乐和物资交流、经济沟通起到推动促进作用。正是因为这种活跃的文化经贸交流活动与乡民心理的多种需要相契合,人们的诸多心理诉求在庙会活动上都能得到满足。(www.zuozong.com)

庙会这类节庆民俗的活动主体是寺庙及其信众,核心是求神拜佛、请愿还愿等祭祀活动,但是庙会的生命力、吸引力更在于它的民俗活动社交的综合性。在过去围绕土地和庄稼过活的乡民生活中,平时天明下地锄田割草,天黑蜷缩在家中炕上,一日两餐生火做饭,日子单调,文化生活平淡。同时交通的落后与不便造成的地域封闭和经济困顿限制了人们的大范围交往,乡域、县域之间交往机会很少。在过去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落后的年代,庙会以祭祀神灵、祈祷平安富贵为目的,兼以游乐观景、走亲访友,同时在庙会上除了购买香烛黄表用于烧香祭祀外,又能在小摊上品尝地方小吃,挑选家用农杂,交换种子烟叶等,给乡民聚会交往和农村物资流通提供了机会和极大便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稳定,农工商业较为繁荣,庙会这种节庆民俗活动也逐渐活跃起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掀起第二轮改革开放以及2006年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以来,在自由宽泛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各地充分发掘民俗文化资源,不失时机地恢复了传统庙会的风俗。国内一些地方不论乡村小庙还是有一定建筑规模的寺庵宫观,所举办的庙会,基本都具备集祭祀性、群众性、社交性、娱乐性、商贸性等为一体的特点,使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相融合,参神拜佛、游乐演艺与乡间日杂用品买卖相结合。庙会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声望,有的侧重于宗教祭祀、请愿还原,有的侧重于集市和商业,如财神庙庙会;有的侧重于旅游。现在很多农村道边、地头还存在用于祭祀社稷、祈福消灾的土地庙、财神庙、三官庙以及供奉关羽孔子等先贤的小庙宇。有的庙宇香火日盛,不断扩张,建成雕梁画栋的水泥门楼、围墙、仓房,庙门前还有大型的休闲文化运动公共广场,全部水泥花砖铺就,为开展庙会提供了宽敞的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