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土节庆民俗与接触、满足、工具理性

乡土节庆民俗与接触、满足、工具理性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语境中的“工具理性”对乡土文化价值产生致命影响,决定节庆民俗等乡土文化生命的条件就是:这种文化是否对当代乡村社会或个人生活有实际的用处,或者说得更为明白一些,民俗文化也好、节庆文化也好,是否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如果缺少这种利益,那么,对不起,乡民的“工具理性” 就可以将民俗文化的大门尘封,不再开启。

乡土节庆民俗与接触、满足、工具理性

美国传播学者卡茨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指的是通过对人们接触某种媒介动机的分析以及经过这些接触之后,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媒介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与行为上的效果和作用。同理,借此概念,我们也可以去分析人们接触节庆民俗文化的动机。根据不同的情境,接触可以是指选择、注意(attention)或者偏好(preference)。[34]受众接触节庆民俗文化而产生的认知、情感、人际整合、缓解压力的目的需要和诉求,现在和过去有所不同,乡民们对于民俗文化的接触,是被作为“工具性”的文化需求而使用的,现代乡土社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群落,当代乡民对民俗文化的是否接触是基于特定的“需求”目的动机之上的,是基于对于自身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的理性自我认知和个体期望基础之上的。

工具理性的特性是关心接触该文化是否具有适用性与有效性,是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决定是否接触,以及运用何种手段去接触的价值取向。现代语境中的“工具理性”对乡土文化价值产生致命影响,决定节庆民俗等乡土文化生命的条件就是:这种文化是否对当代乡村社会或个人生活有实际的用处,或者说得更为明白一些,民俗文化也好、节庆文化也好,是否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如果缺少这种利益,那么,对不起,乡民的“工具理性” 就可以将民俗文化的大门尘封,不再开启。

伴随着社会整体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各种城市文化、异域文化等来自于乡土传统地理边界的外部性文化逐渐传播、渗透到乡土社会的各个角落。现代的乡村生活逐渐“类城市化”,或者说朝向城市化发展,乡土经济的勃发、物质的富足,理应能够给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新的发展契机。当我们满怀欣喜去畅想未来的文化生活时,一般的理论会想当然地以为,在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乡土精神文明,也应发展得更加兴旺,丰富、多彩,具备活力。然而,现实的状况充满了遗憾,粉碎了美好镜像,在现在的乡土社会,留存在童年记忆里的一些乡土节庆时期民俗文化生活的热闹场景,比如村街庙会、物资交流会、搭台皮影戏曲、社火表演、锣鼓把式等已少有踪影。更为令人感到不安的是,由于出生在21世纪的青少年对传统乡土文化生活没有深切的体会,甚至对农村的日常劳作也鲜有接触,“70后”不想种地、“80后”不愿留在农村,“90后”除了读书打工,不知还要种地,不知种地的意义何在,更不要谈怎样种地,一些“00后”甚至竟然不知道自家的承包地块在哪里。现在的人对自身出生、成长的民族历史、民俗文化的认知日趋肤浅,并且特别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直接导致了乡土中国的“文化安全”问题。传统文化受到自身忽视造成的外部威胁与挑战,在传统节庆期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选择了群体性的打牌赌博、聚众喝酒、闲聊闲逛等方式打发时间,乡村文化生活已经变得极为单调、枯燥和乏味,乡土文化前景着实堪忧”[35]。(www.zuozong.com)

有人说,事物的好处不可兼得,现代性就像是一朵带刺的玫瑰,现代社会就是工具理性不断扩张与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不断“脱魅”的过程。现代人的工具理性,目的直白又直接,手段径直为目的服务,人们缺乏了静心的修养,没有了基于文化意义上的心灵追求和价值追求,只懂得物欲享受,漠视了人际情感,彻底沦落为生活和消费主义的奴隶。金钱成了套在人们身上的桎梏,人成了获取财富的工具化的人,这就是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工具理性”色彩。

以节庆民俗文化为代表的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根”不受重视,缺乏保护和营养,或者这“根”裸露在威胁性的环境中,甚至被拔除而取而代之以其他,这个民族的“存在”将受到威胁。这个“存在”不是指实体上的人的存在、农业聚落的存在,而是代表人和聚落的文化的消退或隐匿消亡,是一种精神的“架空”和存在的虚无,无文化“无根之民族”便是“空虚之魂的民族”。与其说“现代化”让乡土变得“现代”,倒不如说某些“现代性”毁掉了中国乡村传统的“根”,这是我们应对现代主义进行深刻反思之因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