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赌博的正常化和赌民的正名化

赌博的正常化和赌民的正名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青年“勤”于“赌”,“疏”于俗“过节没事干,不打牌干什么?”尽管如此,赌风不止。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警方的注意。无论是在家门口附近打工兼务农者,还是在外地的打工者,春节、端午、中秋等节假日期间的传统节庆民俗文化活动对他们都没有大的吸引力。即使是作为智力竞技的象棋,在农村也有赌的因素。不少青年人沉迷在赌博游戏和纸牌、麻将中,无论是虚拟的电

赌博的正常化和赌民的正名化

(一)青年“勤”于“赌”,“疏”于俗

“过节没事干,不打牌干什么?”无论是远离县城的自然村还是近郊村落,考察时问及村民平时闲下来和节庆时期都做些什么时,大部分村民都是这样回答。留守在村中的人,积极的乡村文化生活极其匮乏,除了看电视、玩手机,就是打麻将,有钱没钱都玩。

在走访过程中,每到一村,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早早的上午九点来钟,在一些老年活动室和村口、巷口的棋牌室就已经坐满了人,以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居多,也有不少妇女。有些年轻妇女,外出务工回乡后,除了带孩子,就是打牌,有的甚至连家务都基本不做,全部交给上一辈。

棋牌室附近一般是村中最热闹的地方。棋牌室里专门提供开水茶叶,开水免费,有的棋牌室直接提供热茶,以吸引玩家。不同于城里的麻将馆提供廉价的方便面或者玩家通过叫外卖解决吃饭问题,村里的不少棋牌室服务周到,除了香烟茶水,同时提供各式当地的家常饭,保证打牌人的体能供应,让他们一直可以玩下去,中午都不用回家休息,玩者也对此服务非常满意。在保证茶水饮食供应的基础上,有的店主还配置自动麻将洗牌机,周到的服务每日吸引大量的村民前来打牌。店家一般对玩者进行抽头,即使每人只抽一元,每日的进项最低也有50元以上,而棋牌室的房屋、店铺大部分都是自己家的,不摊成本,效益可观,一个月的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而且还守着家门口,地里、家里都能顾得上,轻松适意。打牌输赢每把的价格大约为2元,各村不等。有的村民聚在家中打牌,可以做到每把5元、10元甚至更多,即使在公开的棋牌室打牌,一上午坐下来,输赢十几、几十块是平常之事。年轻妇女们拿着钱直接就去买了菜、割了肉。有的赢者有时候会请同桌牌友一起吃饭,以示大方。即使是输者也不在意,拿他们自己的话说,“就图个乐”,村民们乐此不疲,上午、下午、晚上,牌桌上座无虚席。

如果从社会学角度去分析现在农村人的打牌参赌,就拿农村女性青年打牌参赌为例:本文所研究乡村女性青年是指出生并成长于农村,且是农民户口的18至40岁之间、婚前二、三年至婚后约十五年这一阶段的女性,这部人大多受过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个别的还上过高中或者职业高中,大多数在城市打过工,有的从事餐饮服务业,如饭店的传菜员、服务员;有的在其他娱乐场所做过事;还有的在附近的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上过班或正在上班。现在很多国有地方中小企业也招收合同制的农村户口人员,有签长期合同的,也有短期合同,长期合同工如果干到退休年龄,一样可以领退休金。即使在外地做工,不少人也给自己缴了养老保险,所以基本后顾无忧。社会转型期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去繁重化,农村生活条件的好转,使大部分农村妇女从过去繁重的田间劳动和家务劳作中走出来。电视里所展现的城市生活、人物装扮,网络、手机所提供的信息使得这些年轻妇女中不少人成为敢闯敢干的一代新人。外出打工时,拎包即走;回家时,大包小包地采购品带着,穿着打扮与城市无异,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们回到村里时,把城里的、现代的生活方式都带回来。回村后,一般也无所事事,有小孩的,就带带孩子。农村有句土话叫作“三分饥寒保平安”,所以小孩“贱养”居多,带小孩也比较轻松简单,闲暇时,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还有一些妇女不带孩子,全交给公婆看顾,除了上下班或者外出打工,回家后就是看电视、玩手机、打麻将,有的人打麻将的兴头比看电视还大,这是因为麻将馆人声鼎沸,可以与人聊天,排解寂寞,交流信息,所以不少年轻农村女性青睐于打麻将,因为有赢钱的收益,甚至有个别人以此作为某个时期不出去打工时的营生。妇女们尚且如此,何况男人们,在乡村文化贫乏的情况下,农民确实无事可做,只有依靠“麻将文化”。

妇女们在家或者在麻将馆打麻将,一般情况下,输赢也就是十几元、几十元钱,但男人们觉得钱少缺乏刺激和动力,借打麻将赌钱才“钱来得快”,当然输者钱去得也快,经常发生牌桌上的不愉快。尽管如此,赌风不止。到了冬天,回乡的年轻人多了,过节除了吃吃喝喝,村民无所事事,赌博情况更严重。打牌赌博在现在的农村已经司空见惯,不足为奇,有的还以下象棋、打扑克名义聚赌,赢家往往以自身头脑灵活自居,输者喟叹自己的手气不好,人们并不以之为羞耻。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二)乡土民俗文化少人问津(www.zuozong.com)

即使在节庆期间,在不少村子开展的农村节庆文化活动中,也很少看到回乡年轻人的身影。在锣鼓队和秧歌队中,披红挂绿的绝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青壮年主角缺位。

村级文化建设较好的地方建有灯光球场,晚上广场舞盛行,还一般办有文化活动所,但是活动所内只有一些中老年在打麻将,下棋的都很少。有村民说,村里的文化活动室里没有电脑、网络、台球、游戏机等时尚新颖的东西,年轻人不会来,都在家里玩电脑、刷手机、看电视。老人们在这里也只是打打麻将或纸牌消遣,大家只是为了凑在一起见面说话聊天解闷,了解消息,和文化一点也沾不上边。

农村年轻人现在对传统的看电视、看小说等文化生活早已摈弃,某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广东东莞的电子厂、机械厂、服装厂相继打工的村民说:这一代的农村人,绝大多数有出门打工的经历,而且不止干过一个工种和岗位,很多人已经熟悉和适应了城市的文化生活,回到农村反倒不适应了。无论是在家门口附近打工兼务农者,还是在外地的打工者,春节、端午、中秋等节假日期间的传统节庆民俗文化活动对他们都没有大的吸引力。他们已经不像六七十岁的上一代老一辈对乡土文化还有一丝念想,即便是还未出过门打工的年轻人也和他们的父辈不一样,他们认为,现在农村的节庆文化活动,特别是节庆民俗乡土文化离生活太远,他们更喜欢现代文化和商业化裹挟下的民俗文化,对传统文化、传统民俗知之甚少,知道一些的,也就只剩下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以及过年的大鱼大肉了。对于文化活动,在他们眼里就是所谓的城里的网吧、游戏室、台球室等娱乐方式。

农村虽然没有或很少有游戏室或者台球室,但现在农村私人开的小网吧和棋牌室却比比皆是,无论在家还是在公开的棋牌室、麻将馆打牌、打麻将,在农村都比较风靡。即使是作为智力竞技的象棋,在农村也有赌的因素。不少青年人沉迷在赌博游戏和纸牌、麻将中,无论是虚拟的电脑“游戏币”还是真实的人民币刺激都能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以此产生的打斗和口角也经常发生,甚至还出现有因为打牌激动,或长时间久坐以及环境嘈杂发生脑溢血、脑卒中而死亡的现象。据人民网对某地农村调查显示,“58%的农民参与过赌博”[30]。很多农村的不安定因素表面上似乎是由于打麻将、打牌、网络赌博等引起的,但是现在农村文化娱乐形式贫乏,传统的乡土民间民俗文化娱乐活动没有跟进,是造成农村赌博风、麻将风等不安定因素盛行的另一层次原因。

村民无论是农闲时还是节日里回家探亲,文化生活都较为匮乏,打麻将、“炸金花”、“斗地主”等既能消磨时间,又能有金钱的输赢刺激,这类赌博活动特别吸引文化程度不高、自制力较弱和对文化生活需求不高的一些村民。这导致打牌、打麻将成为闲暇或者节庆时期消遣时间的主要方式,人们见怪不怪,加上有的村里基本不予管理,或制止不力,遂使赌风盛行。只有从逐渐健全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发挥传统乡土文化的作用,丰富农民节庆期间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入手,才能扭转赌风泛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