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平至保山的古道之旅

永平至保山的古道之旅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永平—保山古道,一般也称“博南山道”或博南古道西线,系因主要途经原汉代博南县地名来源的博南山一带而得名,为连接古永昌辖区内永平与保山两县的官营驿道主线路。之后至抗战期间,由于连接永平、保山间的滇缅公路于1938年建成通车,此道才最终冷落下来,改为当地民间通道,古道前后沿用时间达2000多年。

永平至保山的古道之旅

永平—保山古道,一般也称“博南山道”或博南古道西线,系因主要途经原汉代博南县地名来源的博南山一带而得名,为连接古永昌辖区内永平与保山两县的官营驿道主线路。线路走向为:东起永平县城,向南经曲硐镇、桃园铺,转西上石子坡山梁,过万马归槽,下山经铁厂、大小花桥(原“花桥关”),再转西南上博南山,经十步梯、升庵祠,翻博南山顶叮当关(后改称“天井铺”),下山经永国寺至杉阳镇(古杉木和驿)。从杉阳往西过凤鸣桥,转南上江顶寺,下山跨澜沧江霁虹桥进入保山市隆阳区境内;接着又转西南,经水寨平坡村(原“平坡铺”),西上罗岷山水石坎梯云路、水寨街(原“水寨铺”)、大栗哨,翻罗岷山天井铺垭口,下山经板桥牛角关、官坡村(原“古官厅”)后,分为东西两路。其中,东路从官坡转南经金鸡村再转西至板桥街;西路由官坡向西南经福禄地、刘家坡,转南至板桥街(古板桥驿)与东路相交。两路相交后,转南经下村(古见龙里)而至保山古城,单线里程90公里,复线里程96公里。据《后汉书》《水经注》《华阳国志》等史书记载,该古道最早开辟于汉代之前,为古代“蜀身毒道”从永平翻博南山,过澜沧江前往保山坝子的主要通道。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开西南夷,自古叶榆(今大理)向西过澜沧江设嶲唐、不韦两县时,曾对此做过一定规模的扩修,并首次将其纳入官营驿道予以管控。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滇西古哀牢夷内附,汉明帝于其地置永昌郡后,又征调大批军民刑徒对此道做了更全面的改扩铺设。时因永平花桥镇至保山隆阳水寨之间的博南山—澜沧江—罗岷山一带山高水险,工程艰巨,有行人为此创作了著名古歌《博南谣》(“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见范晔《后汉书·哀牢传》),真实反映了广大军民为开发边地凿山筑路、挥汗洒血的艰辛和感慨。之后,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之时,首次在地势最为险恶的澜沧江兰津渡架设木桥, “支木以渡军”。唐代中期,南诏王皮逻阁统一云南,向西设置永昌节度后,又组织军民对此道做过多次扩修,并在澜沧江上搭建竹索桥以供通行。元代也先不花征缅定边之时,再次在澜沧江上搭建木桥,以雨后天晴、彩虹飞跨之意命名“霁虹桥”。明清以来,此道被长期纳入官营驿道范畴,在沿途设置了永平驿巡检司、桃园铺、铁厂哨、花桥关(后改称“铺”)、羊圈哨、博南山叮当关(后改称“天井铺”)、杉木和驿、江顶哨、平坡铺、水寨铺、大栗哨、罗岷山天井铺、板桥牛角关、永昌官厅站、板桥驿及永昌府总铺等路政军事设施予以管控,并先后于明洪武、成化和清康熙道光年间由永昌府率永平、保山两县军民对古道多处艰险路段进行了大规模的扩修铺设,使之能够长期保持畅通无阻。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明成化年间,由江顶寺僧释了然带头募捐,地方各级各界共同出力出钱,在兰津渡上修建的铁索吊桥——霁虹桥,以前所未有的宏大规模和气势,开创了古道交通史和桥梁建设史上的新篇章,人称“西南第一桥”(见清《康熙永昌府志·卷四·山川·津梁附》)。之后至抗战期间,由于连接永平、保山间的滇缅公路于1938年建成通车,此道才最终冷落下来,改为当地民间通道,古道前后沿用时间达2000多年。与前面所述大理—漾濞—永平段古道多数路段与新建滇缅公路交叉重合的情况不同,该段古道基本是与滇缅公路分向而行的。目前,古道除永平县城至曲硐、隆阳板桥街至保山城两段被新修公路破坏外,其余路段大多保存较好,沿途可见的重要遗迹主要有永平桃园铺旧址、花桥铺旧址、博南山古道石板路、博南山升庵祠遗址、永国寺旧址、江顶寺旧址、保山兰津古渡霁虹桥及石刻、平坡铺旧址、水寨铺旧址、金鸡古镇、板桥驿古街道、永昌府城址、诸葛营城址等20处。(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