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铺,位于永平县北斗乡东南7公里处老滇缅公路下侧的黄连山台地上,为古道上以产黄连而知名的驿铺之一,地理坐标为北纬25°31′21.13″、东经99°45′02.91″,海拔高程为1565米,现为黄连铺村委会所属黄连铺小组所在地,有村民40户、128人,其中汉族20余户,余为白族、彝族和苗族,分别姓李、杨、周、蔡、苏、朱、赵、黄、刘、吴等10姓,多是早年从大理、漾濞、永平及周边地区迁来开店做生意的,最长的已传十几代。村寨依地形坐北朝南,背靠黄连山,前临双桥河河谷,地势平缓,气候温和,素为往来马帮商旅歇脚放马的重要站口之一。据民间相传,黄连铺一带山上盛产黄连药材,早在汉晋以前古道开通之际,就有人在此搭棚居住,采售黄连以治瘴毒,故而得名。元代开边,官方曾在此设军站以为中继转运之所。明代以后,该地正式被设为黄连铺,由永平驿派兵丁常驻传送军情。之后,相继有大理、永平等地商民前来经营马店商铺,为商旅行人提供食宿之便,使该地逐渐形成一个山间街市。街道原以石板铺筑,长100余米,宽4—6米,两边居家商铺沿路相向而建,夹路成街。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二十四日,徐霞客从太平铺过胜备桥,从顺濞河口转西朔双桥河来到此地,曾对所见的集市做了简要描述:“……一里余,有村踞小流之北坡,夹路成聚(集),是为黄连铺。”(见《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之后数百年间,驿铺一直延续不断。据村中老人介绍,在清末民初古道最繁盛的时候,仅马店就有5家,其中最大的周家马店一次就可容纳驮马上百匹,由此带动了相关食宿、钉掌、草料、鞍鞯等经营行业的发展,驿铺由此繁荣一时。清宣统二年(1910年)腾冲李根沄在《滇西兵要界务图钞》中有“黄连铺,又名永定堡,七十余户,小店十余家,能容一标人宿营,给养、饮水便”(载《永昌府文征·纪载·卷二十五》)的描述,证实了这一说法。此后至民国时期,随着滇缅公路开通,驿道被废后该铺才逐渐冷落下来。目前,村子虽历经扩建改造,但古驿原有的格局风貌基本未变。
▲永平黄连铺(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