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珍禽栖息地。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岸,江西省的北部,古名彭蠡,亦称彭泽或彭湖。早在战国时期的地理专著《禹贡》一书中,就有“彭蠡既潴”的记述。隋炀帝时,因湖中有座鄱阳山,从此改名叫鄱阳湖。
鄱阳湖在洪水期湖水浸滩,波涌连天;枯水期水流归槽。大片滩地出露,湖面几乎缩减了一半。因而形成“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特色。湖中岛屿甚多,其中入江处的鞋山与湖东南的蛤蟆石遥遥相对,为其秀丽的风景增添一份妙趣。
鄱阳湖水波浩瀚。港汊众多。水温适宜,是鱼类生活的广阔天地。辽阔的湖滩,丰富的水草,繁多的浮游生物,肥沃的水质,更为鱼类生存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饵料。湖内有鱼类9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较大的就有20多种。其中尤以体纤透明、味道鲜美的银鱼和肉质肥嫩、鳞下多脂肪的鲥鱼最为驰名,为鄱阳湖名产。此外,莲、藕、菱、芡以及湖贝珍珠也是著名特产。
鄱阳湖是中国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朗日清风、天高云淡之时,鄱阳湖碧水共天,风帆浮隐,直接长空,排筏连绵,宛若游龙,它是流域四通八达的天然水运枢纽。鄱阳湖水域宽广,浩浩茫茫,一望无际,有大海般的壮阔与雄美。“茫茫彭蠡春天地;白浪卷风湿天际”,如遇风雨,湖上风啸浪涌,波涛连天,铅云低垂,混沌一片。每当渔汛季节,湖上千帆竞发破巨浪,万网收拢鱼满舱。沿湖市场,处处一派繁忙喜悦的丰收景象。众多的湖港湖汊,不仅是鱼类产卵的良好场所,而且,还是天鹅、黑鹳、白鹳、白鹤、白枕鹤和野鸭栖息之所。傍晚之际,晚霞浮动,水鸟回飞,别有一番情趣。每年洪水退后,鄱阳湖便袒露出无数浅滩湖州,上皆淤泥,是谓“漂田”,栽下秧苗,不须管理,只待秋后举镰。宋时王安石曾写下如此诗句:“中户尚有千金藏,漂田种粳出穰穰,沈檀珠犀杂万商,大舟如山起牙墙”。足见鄱阳湖的富饶。
鄱阳湖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庐山、石钟山、南山、鞋山等脍炙人口的名胜,都融汇于鄱阳湖这幅巨大的画卷之中。(www.zuozong.com)
在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即湖口的东南岸,巍然耸立着石钟山。这座山虽然高不过50余米,危然崖临流,峻峰壁立,由船上仰视,如与天相接。山上石灰岩受侵蚀后形成山石嶙峋,花木秀而繁荫,楼台亭阁俱全,古迹亦多,环境变化多姿,形成景中之景,引人入胜。
石钟山不仅以其迷人的风景成为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而且它以北扼长江、南锁鄱阳源的险要地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就在鄱阳湖内操练水军。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曾以石钟山为据点,与陈友谅于鄱阳湖争战达10年之久。太平天国时,太平军在石钟山镇守5年之久,当年建造的炮垒,现仍保存在山上。山上的太平楼,就是人民为太平军而造的。
近年来,鄱阳湖又现珍禽蔽空、万鸟齐鸣的景象,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鸟类爱好者、旅游者。鄱阳湖湖面浩瀚,饵料丰富,气候湿润。是白鹤、天鹅、白鹳、黑鹳等多种世界稀有珍禽的理想越冬之地。每年10月白鹤等珍禽由北方飞抵鄱阳湖越冬,次年3月北归。据初步统计,湖区共有鸟类280多种。其中水禽有69种,世界珍禽10多种。世界上几乎濒临绝迹的白鹤,在鄱阳湖区有1500多只,令前来观赏的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会长、英国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国际鹤类基金会会长等人惊喜万分,认为鄱阳湖是世界白鹤的故乡,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珍禽王国”。如今,鄱阳湖畔开辟了候鸟观赏台,为庐山的秀峰景区增加了一大专项旅游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