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娅敏
《科学与技术》属基础型课程,有着规范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加之学校长期以来对“基准教学”的要求,对我校的每一位教师来说,根据基准备课的内容上好每一节科技课是必须做到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对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有些同学在课上会不断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提出问题。有些时候,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我不得不打断学生的交流。但是我也担心,这样长此以往,可能会打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于是在边教学、边尝试的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做法。
《身边的植物》一课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第一课时《植物的各部分》在导入部分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植物,大家进行了一番讨论和交流,最后我总结说:“大多数植物是种在泥土里的,需要水分、阳光和养料。你能说出一些植物的名称吗?”
“苹果、青菜、白玉兰”……正当学生们交流得投入的时候,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男孩子一边举手,一边抢着说:“那植物人也是植物,他又不是种在泥土里的。”
顿时,课堂沸腾了,学生们有的笑他乱说话,有的立即与他争执起来:“植物人又不是植物喽。”“植物人是人呀。”“那为什么叫植物人呢?”“植物人就是植物喽!”……还有的干脆直接问我:“姜老师,植物人到底是不是植物啊?”教室里炸开了锅!我的教学计划完全被这“植物人”三个字给打乱了。看着学生们对植物人如此感兴趣,我当下决定这节课就来讲讲植物人吧。“植物人不是植物,是人。由于受到了内在疾病的影响或是外界的伤害,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受到了损害……”接着,我又把在报纸杂志上看到的有关植物人的一些状况举例给学生们听。随着我讲课的逐渐深入,教室里逐渐安静了下来,学生们专心致志地听着课……当然,这节课也带给我一些思考。
1.耐心倾听,保护学习积极性
虽然这节课我没有完成教学计划,但是我的心情是高兴的。由这个案例想到,若当时我简单粗暴打断了学生的交流,批评了插嘴的学生,直接给出一个答案,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或许当时看不到,但很有可能是阴影,是扼杀了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未完成的教学内容我会在以后的课里补上,但要是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削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恐怕再也补不回来了。(www.zuozong.com)
2.认真沟通,激发学习兴趣点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教低年级学生,渐渐发现,他们年龄越小问题越多。特别对于科学与技术课来说,学生几乎在每节课上都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说不完的“我知道”,要是这样下去的话,教学计划怎样完成呢?“好了,下课我不走,有什么问题要讨论的、有什么事情想告诉我的,下课再交流好吗?”
于是,一到下课就有这样一番景象:在我面前有一溜长队,至少有十来个学生等着与我交流。当然我并非专家,遇上一些答不上来的问题,就实事求是地说:“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这样,我们都回去查查资料,下节课再交流好吗?”当然,说话要算数。回到办公室,我立即查找资料,保证能在下次上课前告诉他们答案。而对于某些原本我不了解的、学生告诉我的知识,我也会表扬他们说:“你书看得真多,谢谢你告诉我。”当我带着真诚的目光感谢他们的时候,我也看到了学生眼里的自豪。
3.主动交流,拓展学习涉及面
这样的做法起初只是在低年级实行,面对高年级学生,我发现他们在课堂上虽然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和“我知道”,但从他们的发言中,我能感受到学生们掌握的某些科学知识(比如天文、建筑、交通等等),远远比我丰富!于是我也会在课间与他们聊聊,了解一下他们的课外读物、学习途径等。与他们促进沟通,这样自己也好“补缺补差”,弥补自己的不足。我认为,课间师生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对学生内在需求的培养和激发,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自信,也能使我的课堂教学更加有序、充实地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