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自传染源体内排出,到侵入新的个体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经空气传播
其传播方式包括经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传播。
(1)经飞沫传播。当传染源呼气、号哭、咳嗽、打喷嚏时,大量含有病原体的飞沫随气流经传染源的口鼻排出体外。由于体积大的飞沫迅速落到地面,体积较小的飞沫(直径15~100 μm)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超过3s,因此飞沫传播的对象主要是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飞沫传播易发生在拥挤、闭塞而不通风的公共场地,如公交车、候车室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等均可经此方式传播。
(2)经飞沫核传播。飞沫核是飞沫表层水分蒸发后干燥形成的蛋白质外壳,壳内含有病原体,以气溶胶的形式飘至远处造成传播。如耐干燥的结核分枝杆菌可经此方式传播。
(3)经尘埃传播。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或较大的飞沫落在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被感染。如炭疽及结核病的传播等。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主要有:①传播容易实现且范围较广,发病率高;②传播途径易实现;③在未免疫预防人群中常出现发病率呈周期性升高;④少年儿童多见;⑤具有冬春季节性升高现象;⑥与居民居住条件及人口密度有关。
2.经水传播
经水传播包括经污染的饮用水和疫水传播。
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①病人分布与供水范围高度一致,或有饮用相同水源历史;②暴饮者多发;③除哺乳婴儿外,发病可无明显的年龄、性别及职业差异;④水源若经常被污染,病例终年不断;⑤停用污染水源或净化水源后,传染病暴发与流行即可平息。
人们接触疫水(被病原体污染的水体)时,其病原体可经过皮肤黏膜侵入机体内。经疫水传播的疾病有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经疫水传播的疾病的流行特征是:①患者有接触疫水的暴露史;②发病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及职业性的特点;③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接触疫水,可致传染病暴发或流行;④加强疫水处理和个人防护,疫情即可控制。
3.经食物传播
经食物传播的方式有经本身含有病原体的食物和在不同条件下被污染的食物传播。见于许多肠道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也可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①有食污染食物的暴露史,不食者不发病;②当食物被大量病原体污染而进食者较多时,可致传染病暴发;③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疫情即可控制。
4.经接触传播
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而不借助外界条件所造成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等;间接接触传播是易感者通过生活接触而被感染,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被污染的手在此传播中起很重要的作用。(www.zuozong.com)
经过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①病例一般呈散发,可形成家庭或同室成员聚集现象,少有流行发生;②个人卫生习惯及卫生条件差者,发病较多;③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季节性特点;④加强管理,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可减少发病。
5.经媒介节肢动物(虫媒)传播
包括机械传播和生物性(吸血)传播。
(1)机械性传播。机械性传播指传播媒介与病原体之间没有生物学依存关系,病原体在节肢动物的体表和体内均不能繁殖,仅机械携带病原体实现传播,如苍蝇传播细菌性痢疾。
(2)生物性传播。传播媒介作为中间宿主供病原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病原体在节肢动物的肠腔和体腔内发育、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的某阶段后,再传染给易感者,这段时期称外潜伏期,如蚊虫传播疟疾、丝虫病等。
经生物性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①有一定的地区性分布特点;②有一定的季节性分布特点;③有明显的职业分布特点;④青壮年发病较多。
6.经土壤传播
病原体排出体外后存在于土壤中,人通过生产、生活接触而被感染(有的病原体需经过一定时间发育才具感染性)。如蛔虫卵在土壤中发育成为感染性虫卵,才能传播。某些病菌形成芽孢病原体污染土壤后,可长期保持其传染性,甚至达数十年之久,如破伤风、炭疽等。
经土壤传播的疾病流行特征是:①与人与土壤接触的机会和频度有关;②发病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有关;③与个人卫生和防护有关。
7.医源性传播
其传播方式为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或药品及生物制剂被污染而发生的传播。如输血、采供血造成的乙型肝炎、艾滋病传播。
8.垂直传播
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途径称为垂直传播,又称母婴传播或围产期传播。主要包括:①胎盘传播:如风疹病毒、乙肝病毒等通过胎盘间隙造成的胎内感染;②上行传播:病原体(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葡萄球菌等)可从孕妇阴道经子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子宫累及胎儿的胎内感染;③分娩时传播:胎儿还可在分娩时由于产妇的产道严重污染而受到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