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寓言故事。给人一定的警示或启发作用。材料中,河流不想消失,在沙漠面前,它感到了自己的软弱和渺小,要抗争。但无论用怎样的速度流淌,最终还是会消亡。怎么办?沙漠给河流建议,但河流没有听从,还是像原来那样猛力前冲,结果加速消失。假如河流不猛力前冲,听从沙漠的建议,像风一样飞越沙漠,存活了下来,那么它还是原来的那条河流吗?假如有个人不想死亡,将自己的身体“冻”了起来,百年之后,科技发达到可以将他苏醒过来,那么世殊时异的“他”还是一百年前的他吗?像河流一样“猛力前冲”以抗衡,不也挺好?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河流”,当遇到了诸如“沙漠”一样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譬如瘟疫、地震、海啸等,那么我们人类会怎么抗争?
当然,这只是个寓言故事。
对活力四射、青春昂扬的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来说,或许他们从来没有碰过什么难以逾越的沙漠,也就不会有对“死亡”等哲学命题的思考。材料中所说的“沙漠”障碍,只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之中,他们平时遇到的所谓的“沙漠”一样的障碍,仅是期末考试、高考等事情。大前提已定,假如教师非得引导他们要像河流那样一意孤行,盲闯莽撞,岂不是误入歧途?既然如此,就要引导学生相信沙漠所说的话——风可以飞越沙漠,所以河流你也能。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大小不一的困难挫折,对于人生刚刚开始的高中生来说,理所应当积极面对并相信沙漠所说的。
“沙漠”有什么寓意?“沙漠”是何方神圣?为何要相信他的话?这让我想起了《西游记》,唐僧师徒最终取得真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缺一都不完美。可以这样理解,是磨难磨砺了他们,使他们修炼成仙。“沙漠”是磨难,在河流摸不着头脑、想不出法子的时候,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既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也能居高临下地指出河流的出路。河流在沙漠面前,显得那么渺小,那么无力。余秋雨在《宁古塔》中曾说:“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生命中的高贵,不靠衣装、不靠外貌来装扮,而靠跋涉在苦难里的浩然正气来丰盈。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这简直就是横亘在“生”面前的“沙漠”,磨难让他悟出“生与死”的真谛:“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1]既然这样,何必悲观,何不乐观?
2019年1月1日,河北邢台市临西县东老官寨村,卡车司机倪万辉夫妇被埋葬。13天以前,跑青藏线的长途货运司机倪万辉夫妇倒在被卡车司机们称为“生命禁区”的五道梁,死于高原缺氧。明知去西藏送货危险,为什么还要去?为了生活。倪万辉夫妇为生活所迫的辛酸,你和我能理解得了吗?“沙漠”在地球上自然存在,同样在每个人的人生中也存在,有身体上的,有精神上的,有生活上的,怎样越过,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人生的必修科目。(www.zuozong.com)
如此说来,河流的做法就有失偏颇了。
河流先是提出问题——怎样越过沙漠障碍,他在积极地想办法。沙漠给了一个建议——飞越。河流对沙漠的建议,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因为河流只有流淌的经验,没有飞越的经验。经验是个好东西,凭经验无需冒险,无需走弯路,可以办成很多事。经验同时也是个坏东西,束缚人,让人不敢大胆尝试。为什么不敢尝试创新?其一,有害怕失败的心理;其二,没有适宜环境或激励机制。于是河流作出自己的判断,不相信沙漠的建议,不愿接受别人的劝告。如果接受“飞越沙漠”的建议,换另一种生活方式、生存状态,或许河流会得到重生。但河流拒不接受,按照原有的经验“猛力前冲”,结果消亡得更快。此时,我们禁不住扼腕叹息:河流如能突破原有的经验、改变原来的做法该多好!
综上考虑,准确的观点就拟定出来,譬如:因势而变,冲出沙漠;突破经验,具体分析;克服经验主义,遵从实际;理性创新,超越自我;懂妥协,知退让;倾听善诫,冷静思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根据实际,理智前行;突破自我,玉汝于成;敢于尝试,拒绝经验主义;不惧未知,勇敢创新;莫从旧道,度势变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