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和赞美诗》是一篇经典之作,其经典之处一般认为有二:一是戏剧性情节设计,特别是最后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来结尾;二是语言幽默风趣、诙谐夸张,引人发笑,更令人感到悲凉辛酸。
体裁,也应该是授课考虑的重点。散文和小说,文体特征不一样,授课的切入点或设置问题的考虑点也应不一样。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将时空跨度较大的材料组织在一起,看似零散,实际由“神”这根主线贯穿一起。散文语言往往很精练,具有“言尽意远”的特点,因而赏析语言是散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小说,以环境、情节、人物为三要素,其中人物是核心,通过塑造人物来寄寓作者的情感,来反映社会。小说语言普遍通俗易懂,一般认为不是赏析的重点。《警察和赞美诗》是一篇短篇小说,不是散文,教师们往往会围绕其小说特征来设置问题。《警察和赞美诗》大部分优质课、公开课,也都从其“经典之处”“小说特征”这两个方面去处理。
可是,登上华山只有一条路吗?能否另辟蹊径解读经典?小说的语言朴实易懂,这其中就没有嚼头吗?《警察和赞美诗》的语言除了幽默诙谐外,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去挖掘?
我对比了一下,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必修四)》收录的李文俊翻译的《警察和赞美诗》,跟百度上翻译的一些地方是不同的。如苏比站立在古老教堂前听到赞美诗时,李文俊如此翻译:“动人的乐音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胶着在螺旋形的铁栏杆上。”而百度中则是这样翻译:“悦耳的乐声飘进索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铁栏杆上。”两个翻译最大的不同就是写苏比被乐音吸引的状态。一个是“胶着”,一个是“粘在”,相较之下,“胶着”不仅有“粘在”的意思,而且更形象些——像胶水一样。这样的翻译超出“信”“达”的程度,已达到“雅”的境界。
基于此,笔者准备从语言的准确性切入,来把握苏比这一人物形象,进而挖掘全文的主题。
首先设计了第一个课堂活动——苏比和警察、苏比和赞美诗、警察和赞美诗之间发生了许多故事,这都源自一个“冬居计划”,请找出并品读。
学生找到课文的第四段,朗读。然后重点品读两句话——“他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再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来纠缠不清,在苏比看来,人生的乐趣也莫过于此了”。第一句话里的“仅仅”“是”,起到强调作用,写出了苏比的冬居计划并不过奢,甚至是令人心酸,如果去掉或者换成别的词都达不到这个效果。比较“企求”和“期求”,如果用“期求”的话,肯定不如“企求”准确,因为“期求”只是表示希望,而“企求”是渴望,程度要深得多。译者为什么用“企求”这个词?显然是为了准确地表现社会底层小人物苏比的辛酸苦楚。“再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来纠缠不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用拟人的手法,让人觉得苏比无比乐观,但仔细咂摸咂摸,是“含泪的微笑”,到监狱去待三个月,度过寒冷的冬天,在苏比看来这是最好的办法,也是唯一的选择,可怜。这种情感还能从“人生的乐趣也莫过于此了”中的“了”字品味出来。“了”是助词,如果去掉“了”,原句的意思没有变,但是译者加上“了”字,味道就很浓,苏比容易满足的神态呼之欲出。
然后设计了第二个课题活动——苏比实施六个犯罪计划之后,与赞美诗又发生了什么故事,找出并品读。
此活动需鉴赏“动人的乐音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胶着在螺旋形的铁栏杆上”这句话,对“胶着”与“粘着”进行比对和品析,写出了苏比与赞美诗的故事,已经被赞美诗吸引、感化,想“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
在两个活动结束之后,进行了总结:品读语言,应该从一个字一个词开始,用词首先要贴切、准确。品读时,要联系上下文语境、语言风格、人物形象、作者情感、文章主旨等。(www.zuozong.com)
接着又设计了第三个课堂活动——从全文中找出六个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进行赏析。分别是:1.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2.两个侍者干净利落地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3.他(苏比)厚着面皮把小流氓该干的那一套恶心勾当一段段表演下去。4.一到晚上,最轻佻的灯光,最轻松的心灵,最轻率的盟誓,最轻快的歌剧,都在这里荟萃。5.他(看见)雪茄烟店里一个衣冠楚楚的人对着摇曳的火头在点烟。6.他霍地扭过头,只见是警察的一张胖脸。
赏析第一个句子,主要从“好客”“冬季寓所”入手,如果不用“好客”,如果将“冬季寓所”换做“避难所”之类的好吗?得出幽默讽刺语言风格的结论。
赏析第二个句子,抓出关键词“叉”和“一节一节”,用词贴切,表现了苏比的可怜和可悲。
第三个句子中的“厚着面皮”“恶心”“表演”等词,如果换做别的词,就挖掘不出苏比善良的本质;既然如此,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如此去做?作者匠心独运,显示出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哀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赏析第四个句子,对比“轻佻”“轻松”“轻率”“轻快”四个近义词,译者译得很精确,意在反映上层社会的奢华。
第五个句子落脚在“衣冠楚楚”上,从词的感情色彩入手,说明社会上像苏比这样的人绝非一个,而是很多,反映出普遍的社会问题。
第六个句子,是在苏比与赞美诗的故事发生之后遇到的警察,那个警察,只有一张“胖脸”。一个“胖”字内蕴丰厚!学生至少体会出两点:一是“胖”意味着满脸横肉,笔者假设将“胖”换成“满脸横肉”行不行?引导学生体会“胖”字的准确和深刻;二是跟苏比形成对比,苏比是一张瘦脸,而且衣衫褴褛,由此刻画出了警察作为社会制度的维护者,只维护上层社会的利益,对底层老百姓是冷漠和专制的。接着进一步引导,这个警察跟前面的警察有何不同?学生找出前面有关描写警察的句子,进行对比阅读。“警察看见半条街外有个人跑着去赶搭车子。他抽出警棍,追了上去。”这个警察工作经验错误。“警察让警棍打着旋,身子转过去背对苏比,向一个市民解释道。”这个警察不负责任。“那警察急匆匆地跑去搀一位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儿女士过马路,免得她被两条街以外往这边驶来的电车撞着。”这个警察只维护上层的利益。前面情节中的警察形象足够揭示主旨了,那为什么还要再刻画有一张胖脸的警察呢?将这个情节删去行不行?学生讨论探究,由字词的准确引导到情节的设置上,为什么苏比前面渴望进监狱,故意犯罪六次,但最终都没有进去,而这次不想进去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抓捕进去了呢?引导学生去琢磨苏比作为底层小人物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想进监狱进不了;被赞美诗感化后,想改邪归正,却莫名其妙地被抓进监狱!进一步体味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实践证明,曲径也可以通幽。从语言准确的角度,引导学生品味《警察和赞美诗》也是不错的。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