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刿论战》片段:借鄙字探寻背后奥妙

《曹刿论战》片段:借鄙字探寻背后奥妙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右耳,由“邑”字化来。“邑”就是城镇之意。“鄙”,古代称都邑四周的土地为“鄙”。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小恩小惠笼络人心,就可以作战了。由此看来,鲁庄公不“鄙”。生6:老师,这正说明鲁庄公不“鄙”,他善于用人,只要有能力为国效力,就可任用,即使曹刿是一介草民。假如鲁庄公不用曹刿,不善于察言纳谏,就不会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论战》片段:借鄙字探寻背后奥妙

师:同学们请看这个“鄙”字。课下注释为“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此义为引申义,大家知道“鄙”字最初造字时的本义吗?

(学生沉默)

师:“鄙”字,右耳偏旁。右耳,由“邑”字化来。“邑”,甲骨文字形,上部是一个代表围墙的方框,而下部是面朝左跪着的人,整个字是表示上古人聚居之地。(在黑板上画出甲骨文字形)如王安石的《伤仲永》篇里有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邑”就是城镇之意。由右耳偏旁组成的汉字大都与城镇、地名有关。“鄙”,古代称都邑四周的土地为“鄙”。后来引申为边疆,边远的地方。再引申到人身上,形容此人“浅陋,目光短浅”,如自谦“鄙人”等。

师:请在注释边上填上“鄙”的本义。

(学生写毕)

师:在此文中,曹刿认为谁鄙?

生齐声道:肉食者。

师:也包括鲁庄公吗?

生齐声道:是——师:鲁庄公“鄙”在哪些地方?请大家从原文找出来。

(学生圈点课文)

生1:曹刿问鲁庄公凭靠什么作战,他回答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鲁庄公认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他不敢独自享受,将分给别人。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小恩小惠笼络人心,就可以作战了。这也太目光短浅了。

师:噢,“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生2:鲁庄公认为祭祀用的祭品,他不敢虚报。凭这个,就能作战。曹刿回答道:“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个也属于小把戏。(生笑)由此看出鲁庄公的“鄙”。

师:以上是从战前论战,看出鲁庄公的“鄙”,那么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呢?

生3:战争一开始,鲁庄公想“鼓之”;齐国军队大败之初,鲁庄公想“驰之”。他未察敌情,贸然进攻;未看敌况,贸然追击。这些都表现了鲁庄公的“鄙”。(生鼓掌)(www.zuozong.com)

师:同学们找的内容非常准确。老师再请同学们想想:长勺之战实力弱小的鲁国取得胜利,如果鲁庄公一味地“鄙”,能取得历史上以少胜多战役的胜利吗?

生4:老师,他还有不“鄙”的地方!战前,曹刿问凭什么作战时,最后他回答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凭这一点“取信于民”,就可以跟齐国作战了。鲁庄公因平时所做赢得了民心。战争时民心向背,是胜负的关键。由此看来,鲁庄公不“鄙”。(生鼓掌)

师:所言极是!天时地利人和,关键还需要“人和”!

生5:战争结束后,国君往往大庆三天,哪管什么原因呀!(生笑)可是鲁庄公还询问曹刿,不让他“鼓之”“驰之”的原因,我认为这是难能可贵的!就像我们班同学××一样,得了一百分,还要整理试卷进行反思,能不进步吗?(生笑)鲁庄公的做法,让人敬佩,根本不“鄙”!

师:鲁庄公不“鄙”的地方,原文中还有吗?

(学生沉默,一时无人回答)

师:曹刿是“肉食者”吗?

生齐声道:不是,是“乡人”。

师:哦,乡巴佬。(生笑)那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言听计从一“乡人”。作战时,曹刿“未可”“可矣”“未可”“可矣”,鲁庄公没有任何疑问,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生6:老师,这正说明鲁庄公不“鄙”,他善于用人,只要有能力为国效力,就可任用,即使曹刿是一介草民。

师: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假如鲁庄公不用曹刿,不善于察言纳谏,就不会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鲁庄公不一定会带兵打仗,不一定能出谋划策;但会用人会纳谏就是明君。这恰恰表现出鲁庄公不“鄙”。

师: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不鄙”形成对比,鲁庄公的“鄙”与鲁庄公自己的“不鄙”形成对比。本文对比强烈,刻画出了鲁庄公知人善用的明君形象和曹刿忠诚爱国的贤臣形象。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体会鲁庄公和曹刿的形象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