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是李密作为臣子写给晋武帝的一封信,信中自称“臣”“孙”“贱俘”。“臣”“孙”容易理解;“贱俘”一词,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师:李密当时是怎样的处境?
(板书:处境)
生1:“亡国”,蜀被晋灭亡了。
师:李密处境孤独凄苦,那老师要问问大家:李密为何不自称“民”,而称“俘”?
(学生思考)
生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蜀已灭亡,李密虽没被囚禁,但从战争意义上来说,已是俘虏。古人云: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所以不能自称“民”。
生3:自称“俘”,有怀念蜀汉之意;而“民”表达不出自己的立场和心情。
师:哦,“怀念蜀汉”,有证据吗?
(板书:怀念)
老师PPT展示:(李密)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选自《晋书·列传》)
生4:李密“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不矜名节”。“少”,年轻之意,可见他在蜀国做官时间很长;“郎署”,郎官的衙署,李密曾做过郎中和尚书郎,官职并不低;“不矜名节”,不顾惜任何名声和节操,意为李密在蜀做官积极,屡次出使吴国。由此可见,李密从心底很难一下子割断对蜀的怀念。
师:刚才你提到“不矜名节”,假如李密在晋朝做官,他会不会“不矜名节”?
生5:会的。假如李密到晋朝“矜名节”了,那么就表露出他忠于蜀汉、不愿侍奉晋武帝的意愿。李密强调他从蜀汉做官起就“不矜名节”,恰恰表明他怀念旧朝,只是面上打消晋武帝的疑虑罢了。
生6:我再来补充一点。(生笑)李密的祖母刘“夙婴疾病”,在李密于蜀任职时,就需要侍奉,那他怎么做的呢?“未曾废离”。既然在蜀国可以做到尽孝、尽忠两不误,那到晋朝怎么就做不到了呢?怎么就要先尽孝呢?显然李密有怀旧情结,不愿出山,侍奉祖母只是借口。
师:念旧思故,要推测原因的话,是什么?
生7:李密对晋灭蜀有怨恨之心。
师:我们应该注意李密在文中的用语——“圣朝”“伪朝”,李密都这么称呼了,你怎么还能认为他“怨恨”呢?
(板书:怨恨)
生7:老师,晋武帝已命他为太子洗马了,而且“诏书切峻”,李密为什么不赴命呢?(生笑)而且李密在蜀可是“不矜名节”的呀。(www.zuozong.com)
生7:据我了解,李密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次齐桓”的人物,这样的君主,李密肯定会学管仲尽心辅佐。没承想,蜀却被晋灭了,那他肯定不服气。
师:你对历史了解挺多,很好。
生7:古人做官,追求“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这样的境界。晋对李密不薄,想要重用他;如果李密马上抛弃蜀,投入晋的怀抱,势必为天下人所不齿。这个“俘”字,透露出他的怨恨之情。
(板书:心境)
师:刚才是从李密的处境和心境来理解“俘”这个称呼。处境造就心境,亡国使他怀念蜀国而怨恨晋朝。
师:“俘”前面还有一个“贱”字,大家注意到没有?而且文中多次提到相近的词,请同学们找出,然后讨论李密为什么“自贱”。
(学生思考,讨论)
PPT展示内容: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晋武帝览表,嘉其诚款(款:恳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生8:有“猥”“微贱”“至微至陋”“愚”等。
生9:还有“犬马”。
师:请大家各抒己见,原因何在?
生10:李密极尽卑微鄙陋,“至”字可见一斑,这极大地满足了晋武帝的权威欲和虚荣心,晋武帝能不高兴吗!(生笑)
生11:李密要达到不出仕的目的,须表现出对晋武帝感激涕零、诚惶诚恐的态度;否则伴君如伴虎,是要杀头的。
生12:李密最后说“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以犬马自比,你晋武帝就是我主子,主宰我的命运,你呵令一声,我岂敢不听?“犬马”二字既反映出李密对晋武帝的忠诚和甘心效力的态度,又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其恐怖、惧怕的心情。
生13:晋武帝“嘉其诚款”,是李密的态度——惶恐和诚恳赢得了这个赞誉。一个“贱”字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李密“诚款”至极之态。
(板书:怖惧、诚款)
师:是啊,李密越自贱越谦卑,就越能让晋武帝找到“君临天下”的威严感和皇恩浩荡的满足感。
师:相传孔子编写《春秋》,记叙历史事件时,暗含褒贬,微言大义,委婉地表达出作者的主观看法。这种写法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或“微言大义”,是使用语言的艺术。后代文人墨客多用这种笔法。李密用“贱俘”之类的词,在掩饰的同时,委婉地传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怀念、怨恨、怖惧和诚款,这无疑是对“春秋笔法”的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