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潮汕就是个大茶馆的话,那么武夷山就该算是个大型茶叶品评室了。这个大品评室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描述了那时斗茶的盛况—“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那时参与、围观斗茶赛人群之众、专注投入之热切可见一斑。“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可见那时的斗茶获胜者可获得的财物之丰厚。
现在的武夷山斗茶则分别从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岩茶生产地—星村(1999年)及天心村(2000年)开始,至今每年不歇。民间自发积极组织,茶农踊跃参与,企业热心赞助,把斗茶赛规模越办越大。以有岩茶第一村的天心村为例,全村500多户人家,这几年每次斗茶赛能征集到六七百个参赛样品,可回顾第一届天心村斗茶赛时,所收到的参赛样不过百来种。如今天心村斗茶赛几乎成了武夷岩茶盛典,每届都能吸引全国各地几千上万人次的参与。
此外,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也较有影响力和代表性。近年,以各个行政村为单位开展的民间斗茶赛也纷纷办起来。可见武夷山茶农对制茶这件事争优拼质的心态是相当积极的。
另外,笔者发现平日所关注的几个全国不同茶区涉茶人员所建的微信群,尤以武夷山的最为活跃。人们在群里热烈地讨论着关于岩茶的诸多细节,若意见相左,干脆拿茶来验证,找个线下聚点,就比斗起来了。其中A君可能来自星村,B君来自市区,C君则可能来自福州甚至厦门。(www.zuozong.com)
斗茶赛很好地激励了武夷山人做出好茶的心气。如今去天心村,往茶农家茶室一坐,抬头就能看见显眼位置处,数张奖状、奖杯、获奖证明的不在少数。有些制茶人自豪地介绍自己某年拿了三四个奖,不了解奖项设置的话,可能会误会自己好运一碰就遇上了大师。再仔细看,原来如同岩茶品种体系分得细一样,斗茶赛的奖项设置也进行了细分,一般分为肉桂组、水仙组、名丛组,每一组又分别设有状元奖一名、金奖、银奖和优秀奖数名。所以一届斗茶赛下来,是有可能拿到多个奖项的。
斗茶赛还大大促进了武夷山茶农对于茶叶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为了做出好茶,茶农要积极切磋学习。与武夷山茶农交流沟通,会惊于他们懂茶且清楚的表达。若平行对比其他茶区茶农对植茶、茶园管理、制茶工艺到品茶的认知和表达水平,武夷山人一定是名列前茅的。其他茶区的茶农,或许对植茶、茶园管理、制茶熟悉,但或短于品茶,或短于表达。但武夷山一些茶农善于茶树品种的选育,精于茶园管理,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武夷耕作法,说起制茶很多人都能将个中因素、工艺程度表达得入木三分。再说到品茶,单是焙茶季节边品边焙以便把握火候时,他们就已经锤练出品尝的本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