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林葭插图/黄翊
采茶视频
武夷岩茶是制作工艺工序最多、技艺要求最高的名茶。为便于记忆,武夷山当地茶工将传统的岩茶制作工艺归纳为:“一采二倒青,三摇四围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捡梗,九复十筛分。”这五句简单的民谣,每一句都包括极其复杂的工艺流程,具体包括:采摘、倒青(也叫晒青,雨天则烘)、晾青、做青(摇青与做手,反复多次)、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初焙(俗称“走水焙”)、扬簸、晾索(摊放)、拣剔、复焙(足火)、炖火、团包、补火、毛茶装箱、归堆、筛分、拼配等近二十道工序。
20世纪中期,武夷山开始使用机械制茶,使用如竹木摇青机、木制揉茶机等。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茶产量增加,机械制茶进一步普及,主要设备有:采茶机、综合做青机、杀青机、揉茶机、烘干机、分选机等。和手工制茶相比,机械制茶的程序有所简化,主要程序有:采摘、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拣剔、分选、匀堆、拼配、复火和装箱。
以下介绍的九道主要制茶工序,将手工与机器两种制法对照呈现。
采摘
武夷岩茶的采摘一年大多一次,多则两次,春茶采摘时间为谷雨之后立夏之前,通常为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夏茶采于夏至之前,秋茶采于立秋以后,冬片大体在寒露左右。
鲜叶采摘是否标准、方法是否得当,关系到青叶质量的优劣、做青的难易,还直接影响成品茶的质量。鲜叶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制率低。生长状态有“未开面”、“小开面”、“中开面”、“大开面”。岩茶的鲜叶采摘一般掌握中开面采,即采一芽二到三叶,最多四叶。
如今武夷山机械采摘十分普遍。采茶机有弧型机和平直单人机两种。
无论是手工采摘,还是机械采摘,都有严格的要求,要根据季节、人力、设备来合理安排,如雨天不采,有露水不采,烈日不采。有经验的茶农会尽量选择好天气、好时段采摘。最好采摘时间在上午9-11时,下午14-17时次之,且不同品种、不同山场、同一山场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倒青(萎凋)
岩茶采摘后为了避免鲜叶的热变等现象发生,需尽快运送到茶厂。茶青运达茶厂后,就要进行“倒青”(学名萎凋),目的在于蒸发水分、软化叶片,这是形成岩茶香气滋味的基础。
倒青分手工和机械两种方式。手工倒青时,将鲜叶马上倒入青弧,用手抖散(避免紧结发热红变),将茶青匀摊于水筛中(俗称“开青”),置于竹制晒青架上,晒至顶叶及尖芽下垂,叶面失去光泽,即可两筛并为一筛,再晒片刻,移入室内晾青架上,称“晾青”。倒青的原则是“宁轻勿过”,要根据日光强度、风速、湿度以及鲜叶老嫩、品种的不同灵活掌握时间,如肉桂,宜采用二晒二晾。
机械制作时,此步骤在综合做青机内进行。若遇雨天,则直接将鲜叶倒入机内,先用冷风吹干水分,后用热风萎凋。
摇青桶摇茶视频
做青
做青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殊的色、香、味、韵和“绿叶红镶边”的重要阶段,通过叶缘碰撞、摩擦、挤压而引起叶缘组织损伤,促进叶内含物质氧化与转化。
做青同样分手工和机械两种。手工做青时要以特有的手势摇青,使青叶在水筛内呈螺旋形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摇后静置,然后并筛再摇,如此重复6~8次,整个做青过程耗时8~12小时甚至更久。做青原则是:重萎轻摇、轻萎重摇,摇转次数先少后多,用力程度先轻后重,做青间隔时间先短后长。做青过程中,若茶青走水、变化较慢,则要“做手”,促进走水;当茶青走水过多或过快时,就要“围水”,以控制走水速度;做青时若天气寒冷,青间气温低,可用铁锅烧炭升温。
机械制作中,做青环节在做青机里进行。无论手工还是机械,都必须遵循“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原则。做青没有固定的模式,全凭青师傅丰富的经验来判断、操作。在做青过程中,要及时观察青叶情况和温度、湿度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炒青和揉捻
炒青(也叫杀青)目的是利用高温破坏茶叶中酶的活性,中止发酵,稳定做青中已形成的品质。揉捻是形成岩茶外形的主要因素,目的使叶片内的汁叶流出,茶叶卷成条索。炒青和揉捻是流水作业,动作要连续快捷。机械制作中,炒青在滚筒式杀青机中进行,揉捻则由揉茶机取代。
手工炒青前要磨去铁锅中的铁锈和茶垢,炒青时间仅二分钟左右,以220℃-280℃高温完成团炒、吊炒、翻炒三样手法。炒青时要根据茶青老嫩、水分多少及品种情况来确定炒青时间的长短。如炒制水仙时,锅温应比菜茶高,因水仙叶大,水分含量较多。
炒好的茶青趁热迅速置于揉茶中,以倒蝶形手法揉捻,茶叶卷成条形即可解块抖松。然后将两人所揉之茶叶并为一竹
,倒入锅中复炒,复炒温度比初炒低,时间比初炒短,翻转数下即可取出复揉,复揉时间也比初揉时间短。
双炒双揉是武夷岩茶特有的方法,复炒可弥补第一次炒青的不足,复揉可使条索更紧结美观,是形成“蜻蜓头”、“田螺尾”、“蛙皮面”、“三节色”的独特技艺。
初焙
武夷岩茶传统炭焙工艺有“三道火”,初焙、复焙和炖火。经过双炒双揉后的青叶,即可进焙间初焙,目的是使揉后的茶失去部分水分,达到半干燥状态。
初焙有传统焙笼烘干和烘干机烘干两种方式。手工初焙在焙间中进行,用的是明火。在揉茶前,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打焙,即做好焙茶所要的炭火堆。揉好的青叶装入焙笼里,移上焙窟,前后翻拌三次,逐步由高温向低温的焙窟后移,达六七成干下焙,此时的茶称为“茶索”。整个过程10多分钟,速度快、工作紧张,焙笼要不断前移,焙茶人要不停走动,故又称“走水焙”。不同茶叶在进行此道工序时,时间和温度略有不同,如水仙的烘焙温度要比菜茶高。
扬簸-晾索-拣茶(www.zuozong.com)
下焙后的茶索倒入茶湖中,焙茶师傅把半干状的茶索进行“扬簸”,以去掉黄片、碎片、老叶等。簸过的茶索摊入水筛中,移出焙间,搁于焙间外的晾架上摊晾,以防发热,称为“晾索”。第二天由女工挑拣去茶梗、扬簸未干净的黄片等,是为拣茶,目的是防止茶叶的有益成分被茶梗吸收回去。目前,扬簸、拣茶多为手工完成,机器制作没有扬簸、晾索工序。不少茶厂使用色选机代替手工拣茶,色选机效率高,但损耗也大于手工。
孝文家师傅光脚摇青视频
复焙
为将茶叶焙至所要求的程度,防止霉变,减少苦涩味,拣剔后的茶叶就要进行第二道火—“复焙”。
和“走水焙”时用明火不同,复焙用的是暗火,木炭烧透后打碎,盖上一层一公分厚的干燥细灰。毛茶放入焙笼内,焙笼置于焙窟之上,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要求控制温度和时间。焙火时要经常试温,用手背贴住焙笼下端来判断,温度偏低时,移下焙笼,用刮灰刀将盖灰刮薄;温度偏高时,用灰勺加层灰,然后用刮灰刀刮平压紧。
茶叶在足干的基础上,再进行第三道火—“炖火”。炖火时要在焙笼上盖上焙,使火至茶条内心,防止茶叶存放后返青。这是武夷岩茶特有的工艺、对提高茶叶滋味、香气、耐泡度、茶汤颜色等有很好效果。现在在武夷山,量大的茶厂也有使用烘干机烘焙,但炭焙仍占大多数。
团包-补火-毛茶装箱
炖火结束后趁热将茶装入内衬有锡箔纸的木箱中,这也是武夷岩茶特有的工艺,能对岩茶内含物质起热处理的催化作用,以达到香气滋味的提高。
根据不同的茶叶,还有“团包”、“补火”等处理。为避免香气损失,用毛边纸包成圆肉包形状,附上红纸捻样标签,称为“团包”;“补火”则是用低火焙去纸上的水分,避免被茶叶吸收发生霉变。
旧时茶叶多在茶厂中初制后挑到山下的茶行(庄)加工。如今,绝大部分厂家都自行精制,装毛茶的箱子也改用内衬薄膜的纸箱或木箱、铁桶。
加工(现叫精制)
加工即现今的精制,旧时加工工序主要是簸茶、筛茶。簸要二三道,筛茶是将茶筛成粗细不同的茶号,有的要经1-10号筛,以便再拣;在现今的精制中,走水焙后的茶索,经拣剔、分选机或人工分选后,匀堆、拼配、复火,最后装箱。
归堆,将品质相近的同种干粗茶归为一类,便于加工和销售;拼配分两种:一种是把同一品种,香高香低、水厚水薄不一的茶进行拼配,使茶香气滋味更加完美。另一种是将不同品种的茶按比例进行拼和,形成另一种香气滋味的茶。加工中,根据需要有时还要再进行补火、拣剔等工序。
加工好的成品茶即可装箱外运,如今武夷岩茶多使用独立包装。由于武夷岩茶多为熟香、火功较高,包装时宜用密封,真空包装易将茶叶弄成碎末。
参考资料
《武夷茶说》黄贤庚著
《岩茶手艺》黄贤庚著黄翊绘
《武夷岩茶姚月明论文集》姚月明著
《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林馥泉著
制茶工具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繁复,所需工具多达三十一种,基本上都为竹木所制,以下为部分制茶工具。
水筛
意为通气走水,倒青、做青时盛放茶青
小帚把
炒青时用来将青叶扫入揉茶
火叉
铁木所制,用于叉芒萁骨入灶膛
焙笼
用于焙茶,上部略大,中腰较小,中套一焙筛,茶叶放于焙筛上
揉茶
其中竹篾叠编成凸起的十字架,以便揉茶
漏斗
装茶时使用
茶湖
盛放干茶或在筛茶、簸茶时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