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茶似乎能冲破这种边界。水仙茶非武夷山原产,发源自建阳水吉,散布乌龙茶各产区,是乌龙茶类别中最大的一族。闽北有建阳水仙、武夷水仙,闽南有永春水仙、漳平水仙。水仙属小乔木型茶树,长到很高才分叉,一来能形成高丛茶树,二来能生成长命百岁的老丛茶树。这些特征全都是周围其他灌木型茶树不具有的。
老丛水仙树枝上都披挂有“悬藓”
老丛水仙更是个性突显。丛味被认为是一种只有乔木型的茶树才会拥有的木质味,而且前提是茶树要够老—最起码五十年以上,还要尽量避免被砍过,因为矮化容易导致丛味减少。此外,不少老丛水仙都因喜生于水汽充足的地方而满身密布苔藓,因此,苔藓味也是老丛的一个特征。
吴三地位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次生带,属于“外山”的地界,这个海拔近千米的高山村落保留了几千株未被修剪过,树龄从几十年到百年的老丛水仙。吴三地的老丛水仙具备典型且充足的苔藓味加木质味,丛味十足。
在武夷山外山地界,吴三地成为唯一一个不用面对诸如外山茶冒充正岩半岩这种尴尬问题的山场,这里的老丛水仙光明正大地打上吴三地三个字,也颇有不少人买账,已俨然发展成为一个地域品牌,完全可以作为一种高山乌龙来行销了。(www.zuozong.com)
去往吴三地的山路虽不至山路十八弯,但也需沉稳司机才不至于坐得东倒西歪。山路两边都是高山,对面大山被葱葱郁郁的植被密实覆盖,一副似国家级森林的气质。路上听人形容,在制茶季节这个高山小山村也是很热闹的,不少人进村收茶,量不多的老丛,要买到还不容易呢。村子以前非常闭塞、贫困,这几年家家推了土坯房,盖起了小楼。这与普洱茶产区近年的变化有几分相似呢。
来到村里的一户人家,前屋是凉快的老房子,后屋一看,果然盖起了三层小楼,一楼还是毛坯房状态。前屋院落里,家中女眷们在拣毛茶,普通水仙一堆,高丛水仙一堆。
屋主招呼喝茶,落座一问:“为什么吴三地能保留下那么多……”“因为懒。”都没等我把“为什么吴三地能留下那么多没被砍的茶树”完整表达出口,年轻人就“坦荡”脱口,自嘲懒。这不,与云南普洱茶产区的情况又“撞”了。在云南一些保留有高大茶树的地方,一些茶农在以粮为纲的年代,没有砍去茶树种地,在号召将茶树台刈(也就是矮化,俗称“砍头”)以便增产和采摘时,也没有对茶树下手。如今古茶树备受肯定,这些茶农大大获益,生活水平的改善一日千里,便有周围村镇的人调侃这是因懒得利。
1.“老丛之路”边的野草莓
2.寄生于老丛水仙上的蕨类“瓦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