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一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聚讼纷纭的问题。《史记》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163]这也是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观点。因此,《老子》是春秋时期大思想家老聃学说的实录与发挥,其书的雏形当形成于春秋末年,而基本定型则是在战国初年。近现代学者马叙伦、唐兰、郭沫若、吕振羽、高亨、胡適、任继愈等大多持这一看法。但是亦有不少学者,如梁启超、冯友兰、范文澜、罗根泽、侯外庐、杨荣国等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人,所谓的老聃即是李耳或太史儋、老莱子,《老子》其书也是战国时代的书。更有一些学者(顾颉刚、刘节等)在疑古史观的指导下,推断《老子》当成书于秦汉之际。[164]
我们认为,第一种观点比较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因为据《汉志》有关“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165]以及“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166]的记载,并参考《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多所引述《老子》,都不曾对老子其人和他的学说的关系产生怀疑的情况,可知老子就是《史记》中所说的老聃。老子正是老聃,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曾经做过周王室管理图书典籍的史官,其生活年代与孔子大略同时而稍早,孔子曾向老子问礼在先秦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汉代画像砖中亦有反映。老子之学的基本取向是“无为自化,清静自正”[167],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望。后因不满于社会动荡变革的现实而悄然隐退,不知其所终。他是先秦时期主要思想学派之一——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一书是其理论学说的主要载体,其书虽然可能有后人所附益的成分,不少表述方式以及相关内容带着战国社会思潮的特色,但是基本上仍保存了老聃的遗说,所反映的主要是春秋晚期的哲学政治思想。《老子》的学说,乃是时代的产物。众所周知,春秋战国之际全面激烈的社会变革,极大地调整了各种社会阶级关系,使得相当一部分贵族丧失往日的显赫地位和种种特权,而沦为普通民众。他们对社会变革深怀不满,多所指责,但又无可奈何,孤芳自赏,流露出浓厚的彷徨失落的思想情绪。由于这些人具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因此比较善于站在哲学和历史的高度,对自然规律进行探讨,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对人生意义进行认识,对生存方式进行领悟。《老子》这部著作正是这部分人心态的表露和意愿的宣泄。
《老子》在战国以及汉初非常流行,除了王弼本、河上公本、傅奕本等传世本外,还有影响较大的出土文献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的、影响较大的有三种,分别是马王堆帛书本、郭店竹简本和北大简本。
首先,马王堆帛书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释文于1974年11月公布,[168]其中甲本为半幅帛,用篆书抄写,不避“邦”字讳,约前206—前195年抄成。乙本是整幅帛,用隶书抄写,避“邦”字讳而写为“国”,约前179—前169年抄成。甲、乙本均不避“恒”字讳(孝文帝刘恒),说明帛书甲、乙本均抄于汉初,甲本当抄于刘邦称帝之前,乙本抄于刘邦称帝之后。马王堆帛书本是出土文献中最早发现《老子》的,其对于研究《老子》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69](www.zuozong.com)
其次,郭店竹简本。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本。其中发现了甲本、乙本和丙本三种不同的本子,各本的主题各有不同,可能是完整本《老子》的三种不同的摘抄本。[170]如,乙本的主题是修道,丙本的主题是治国,甲本的第一部分的主题与丙本相似,主要讨论治国方法,第二部分的主题是关于道、天道与修身的。郭店竹简本是目前发现的抄写年代最早的《老子》,对于人们了解战国中期《老子》的形成与流传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最后,北大简本。2009年,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北大简)《老子》。竹书《老子》现存竹简221枚,5300余字,其残缺部分仅60余字,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171]全卷共分77章,保存了完整的篇章结构,与传世81章本《老子》不同,为探讨古本《老子》分章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在竹书《老子》两枚竹简的背面写有“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篇题,这是《老子》书名在出土简帛中的首次发现,也印证了有关《老子》称“经”的文献记载。《老子》是“北大汉简”中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篇幅较大的一部古书,也是已发现的《老子》出土文献本子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件。该简对了解汉代简书制作和校勘《老子》一书具有重要帮助,也使学界对《老子》一书产生、发展、定型的过程有更为清晰的认识。[1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