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员,字子胥,封于申,又称申胥。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生卒年不详,“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治邦国,武定天下”[1],先后辅佐吴王阖闾与吴王夫差。其于吴王僚五年(前522)抵达吴国,吴王夫差十二年(前484)“属镂之剑以死”[2],在吴国的政治舞台上活动将近40年之久,“勇于策谋”[3],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兵学家,《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对其主要事迹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伍子胥是楚国人,其先人伍举曾侍奉楚庄王,由此开始了伍氏家族在楚国政治舞台上的活动。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在楚平王时任太子太傅,由于太子少傅费无忌唆使,楚平王见色起意,强娶秦女。此事导致楚平王与太子建因夺妻之恨而心生罅隙,以致太子建逃亡。伍奢太子太傅的身份,导致伍子胥父兄被杀,伍子胥历经各种艰难险境,终于抵达吴国,最终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此时吴国正处于国力上升时期,吴、楚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并时有战争爆发。伍子胥希望通过吴国的力量实现对楚国的打击,以复父兄之仇。伍子胥还向吴王阖闾推荐了对兵学具有精深造诣的孙武,“一旦与吴王论兵,七荐孙子”[4]。最终吴王阖闾召见孙武,孙武以“十三篇”见吴王,亦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阖庐举伍子胥、孙武为将,战胜攻取,兴伯名于诸侯。”[5]伍子胥、孙武参与谋划了对楚国的柏举之战等,展现出其出色的兵学造诣和军事指挥才能。就伍子胥的地位而言,在吴国霸业上发挥的作用应该远大于孙武,但是,就兵学理论建树而言,几千年来,《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兵学的第一个高峰,在兵学史的地位难出其右。伍子胥的兵学造诣可能不及孙武精深,但是亦有著作,根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所载,在“兵技巧”下著录有“《五(伍)子胥》十篇,图一卷”。“杂家”著录“《五(伍)子胥》八篇”[6]。《通志》亦载有伍子胥《兵法》一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伍子胥的兵学著作未能传世,因此学术界对其兵学思想的研究较少。[7]以下我们主要依据传世文献的钩沉,借助出土文献的契机对伍子胥兵学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