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桓公争霸的战略指导特色

齐桓公争霸的战略指导特色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桓公在从事争霸战争中所运用的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卓有成效,达到了其既定的战略目标。齐桓公是在“尊王攘夷”这面大旗下进行争霸战争的,这在当时是一个极为明智的战略抉择。由此可见,“尊王攘夷”这面旗帜是齐桓公实现争霸军事目的的政治保障。在它的指引下,齐桓公的争霸战争自始至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开展顺利,成就卓著。这是齐桓公在争霸战略运用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齐桓公与其他霸主的显著区别。

齐桓公争霸的战略指导特色

大国争霸是春秋历史的主旋律,而在这个舞台上真正扮演主角的第一人,乃是赫赫有名的齐桓公。正如战国思想家孟子所言:“五霸,桓公为盛。”[151]我们认为孟子此语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他最先正式称霸,二是说他的霸业最为正大显赫。

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等贤能,围绕“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目标展开全方位的改革,相继推行“相地而衰征”[152]“设轻重九府”[153]“参(三分)其国而伍其鄙”[154]“作内政而寄军令”[155]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使齐国经济、内政、军事等各个方面均呈现崭新的面貌,齐国“卒伍政定于里,军旅政定于郊”[156],一跃而成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157]在此基础上,齐桓公开始对外争霸活动,兼并小国,增强自身实力,多次主持诸侯间的盟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158],开创皇皇霸业,同时亦打出“尊王攘夷”的鲜明旗号,团结、统率中原诸侯,北抗戎狄,救助燕国,迁徙邢国,保存卫国,通过召陵之盟,阻遏南方强楚咄咄逼人的北进势头,最后借举办葵丘大会之际,使自己的霸业真正走向极盛。

齐桓公在从事争霸战争中所运用的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卓有成效,达到了其既定的战略目标。这种战略运筹和实施上的特点,集中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取得了政治先机。

齐桓公提出鲜明的政治口号“尊王攘夷”,为他开展争霸战争创造有利的政治条件,从而起到了团结诸侯,扩大政治影响,实现具体战略目标的作用。齐桓公是在“尊王攘夷”这面大旗下进行争霸战争的,这在当时是一个极为明智的战略抉择。周王室东迁之后,周天子的地位已今非昔比,实力也急剧衰落,但是传统毕竟是一种巨大的惯性力量,所谓“春秋时共主悉臣之义犹在人心”[159]。周天子在名义上仍是天下的共主和宗法制上的大宗,具有一定的政治号召力。齐桓公非常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于是就把“尊王”作为自己从事军事行动的政治依据。至于“攘夷”,也是当时特殊政治、军事背景下的产物,因为戎狄势力不断南下侵扰,严重威胁着中原列国的安宁,造成了中原地区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而南方楚国势力强大,不断向北推进,进逼中原,亦动摇着华夏文化的地位,给中原诸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中原列国都渴望有一个强大的诸侯国,能够发挥此前周天子在天下秩序中的作用,出面领导中原国家抵御戎狄与“蛮楚”的进攻。齐桓公提出的“攘夷”即可满足中原诸国的这一现实需要,鼓动起同仇敌忾的情绪,因而博得了广大华夏中原国家的认同和拥护。由此可见,“尊王攘夷”这面旗帜是齐桓公实现争霸军事目的的政治保障。在它的指引下,齐桓公的争霸战争自始至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开展顺利,成就卓著。

第二,运用军事威慑手段,达到有限战争的目的。

齐桓公在从事军事活动的过程中,很少与对方主力进行决战性的战斗,而基本上是将军事威慑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即“伐谋”“伐交”,达到有限战争的目的。在进行的一些有限战争中,齐桓公往往也是通过会盟,使诸侯国出兵组成联军进行的。尽管有时只是几个较弱的小国参加联军,但以联军的名义出现,这在政治上、军事上都能给对手造成很大的心理震慑和军事威胁。这是齐桓公在争霸战略运用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齐桓公与其他霸主的显著区别。这一战略的运用,同时,以“尊王”作为政治号召,大大减少了齐军作战上的损失,常常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www.zuozong.com)

第三,把握军事行动的时机,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政治、军事利益。

齐桓公在对战争时机的把握上,也有高人之处。他常常是在齐军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确有把握的情况下才开始采取行动的。如迁邢、存卫,并不是在邢国、卫国一遭到戎狄的攻击便仓促出兵驰救,而是在自己做好充分准备之后,才实施增援。实际上,当齐兵抵达邢、卫时,邢、卫已被戎狄攻破,齐军并未与戎狄军队展开正面交锋,而主要是掩护、收容邢、卫两国的逃散军民,然后予以抚慰。这样,齐军并未遭到实质性的损失,却收到了抗击戎狄、拯救危难的美誉。凡是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齐桓公总是要先会盟诸侯,组织联军,然后才出师,这就为军事行动争取了充分的准备时间。

第四,实施避实击虚的作战指导,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夺取战场的主动权。

齐军的作战行动,常常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法。一般情况下,齐军不主动强行攻击,尽量避免与强敌正面交锋。如,齐桓公三十年(前656)齐国联合七国攻伐楚国时,就是在兵临楚境后,订立召陵之盟,不战而归。又如,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出兵救徐时,齐国不直接攻击楚军,而去攻打厉国(楚的附庸小国)。齐国攻打厉国虽未奏捷,但客观上却达到了解除徐国之围的战略目的。从古文献记载的齐桓公进行的20多次作战来看,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场作战(如乾时之战、长勺之战),算是进行了主力交锋。因此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160]这实际上就是对齐桓、晋文两人争霸战略运用不同特点的概括。

当然,齐桓公在争霸战略运用上也有不足之处。如,他对楚国采取专守、围阻的策略,而没有设法增强力量,与楚军进行决战,予敌以歼灭性的打击,使得楚军得以保存实力。待齐国霸业衰落后,楚国立即加快兼并小国的步伐,卷土重来,挺进中原。这不能不说是齐桓公战略上的失策。可见,一味地依靠盟会,试图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途径来完全实现争霸战略目的,是多少有其局限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