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先秦时期称《诗》,或取其整数曰“诗三百”,西汉被尊为“五经”之一,故称《诗经》。《诗经》共305篇,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较为全面展现了此时期社会各个阶层、不同层面的内容,其中战争亦是重要内容之一。《诗经》中有很多战争诗,据学者统计,《诗经》中约有20篇与战争内容直接或间接相关[208],为研究中国兵学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是我们了解这一时期兵学思想的重要素材。
由于《诗经》收集诗歌时间跨度较长,此处我们主要以西周时期的战争诗为内容,对西周时期礼乐兵学进行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周颂》中的《武》《酌》《桓》《赉》等,《大雅》中的《大明》、《皇矣》(后四章)、《文王有声》、《江汉》、《常武》等,《小雅》中的《采薇》《出车》《六月》《采芑》以及《豳风》中的《破斧》等。西周时期的战争诗主要集中在战争相对比较频繁的周文王剪商、周武王灭商、周公东征以及宣王中兴时期,其他时期亦有涉及。《诗经》中战争诗较少从正面去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战场的惨烈,而更多去通过周王、诸侯、主将的神态、形象以及车马器械的渲染来展现战争的宏大,当然亦有表达战争情感的诗篇。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经》中所载的西周战争史诗反映的主要兵学内容予以述论。
第一,战争正义性源于“帝”,要“顺帝之则”,即顺从天命。如,《皇矣》整首诗就是在赞美周的先王。正如《毛诗序》所言:“《皇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209]朱熹《诗集传》亦曰:“此诗叙太王、太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210]在《皇矣》后四章中,具体叙述了文王对密、崇的讨伐,均以“帝谓文王”起,即上帝命令文王。伐密时,以上帝的口吻说:“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211]意为密国人不恭顺,竟然敢拒绝周国教化,先侵犯阮国,又侵犯共国。周文王赫然大怒,为了制止密国的侵犯,于是整顿军队,以阻止密国的侵犯。文王用兵,是用来巩固周人的统治,增加上帝对周人的福佑,是来安民心于天下。此种叙述正如孟子所言:“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212]伐崇时,战争的细节如何进行亦是以“帝谓文王”始,曰:“询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213]即文王攻伐崇国,在战争发起之前要前往征询周的邻国,协同好周的兄弟之国。在战场攻伐时,要用周人的攻城工具如钩援、临车、冲车等,以攻打崇国国都。其他如《周颂》中的《桓》《酌》均反映了武王伐纣灭商亦是受命于天。
第二,尚武的观念非常浓厚。《诗经》的“雅”“颂”中有大量的英雄史诗。如《周颂》中的《桓》赞美周武王:“绥万邦,娄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间之。”[214]其中,“桓”就是讲武王威武之志、威武的样子。“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215]的诗句正是描述了周武王威风凛凛,全体将士果敢英勇,显示出周人能够征服天下,保卫周室的英雄气概。《豳风·破斧》又曰:“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216]《破斧》是从武器的严重损毁来表现周公东征战事激烈,亦表现出士兵对周人平定“四国”[217]的自豪,根据《毛诗序》所言:“《破斧》,美周公也。”[218]《兔罝》在描写狩猎时,表达了对“赳赳武夫”的赞美:“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赳赳武夫,公侯腹心。”[219]《大雅·常武》中描写宣王中兴时期的军事状况:“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220]周宣王命令卿士整顿六军,布阵防备准备南征。叙述中亦描写了战争中军队的勇敢果毅:“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221]《小雅·采芑》极力渲染在一次军事演练中,方叔率领大队周军浩浩荡荡出现在原野之上:“方叔莅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乘其四骐,四骐翼翼。路车有奭,簟茀鱼服,钩膺鞗革……方叔莅止,其车三千。旂旐央央,方叔率止。约軧错衡,八鸾玱玱。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方叔莅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狁,蛮荆来威。”[222]三千战车来势威猛,三军将士挥盾演练,孔武有力,周军战旗迎风飘扬。《采芑》对方叔华贵的服饰、骏马、战车、箭袋等极尽笔墨描述,对周军士兵的金鼓、列阵、隆隆战车等亦大肆渲染,展现出周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秩序井然、阵法规整等,展现出周军不可战胜的昂扬斗志。其他战争诗中亦展现周人在面对外患时的尚武精神,如《江汉》曰:“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又曰:“式辟四方,彻我疆土。”[223]《常武》言:“如雷如霆,徐方震惊。”亦言:“王奋厥武,如震如怒。”[224]
第三,突出主帅的文韬武略,君子之风。《小雅·六月》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225]诗中高度赞扬了尹吉甫文武兼备,是天下万国的榜样。《小雅·出车》描述的南仲是周宣王时期的主帅,能够在“王事多难,维其棘矣”之时临危受命,集结军队“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出征行军前的准备工作井然有序。作为三军统帅,南仲能够运筹帷幄,取得反击狁、进讨西戎的胜利。[226]《小雅·采芑》中的方叔亦是老成持重、谋划周密、统率有方、威风凛凛、正气凛然的威武君子形象:“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
狁,蛮荆来威。”[227]还有《大雅·江汉》中的主持淮夷战事的召虎。等等。(www.zuozong.com)
第四,浓厚的家国情怀。《诗经》中反映家国情怀的诗歌主要有《小雅》《采薇》《出车》《六月》《采芑》《江汉》《常武》等,平叛诗有《豳风·东山》《豳风·破斧》等。如《小雅·六月》反映的是周宣王命令尹吉甫北伐狁之事。此次战事起源完全是由于
狁的入侵:
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228]此时正是六月间,是周人的农忙时节,正如朱熹指出:“《司马法》:‘冬夏不兴师。’今乃六月而出师者,以
狁甚炽,其事危急,故不得已,而王命于是出征,以正王国也。”[229]虽然事出突然,面对来势汹汹的
狁入侵,周人未显现出丝毫的慌乱,仍能迅速做出反应,并紧急出动军队:“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230]又言“比物四骊,闲之维则”[231],显示了周军训练有素,兵强马壮。其中,诗句“元戎十乘,以先启行。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232],显示了周军在战场上进退有度,战法得当,阵容整齐。“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233]的记载表明了周军在战场上谨慎应敌,丝毫不马虎大意,最终达到了匡王国、定王国的目的。此诗显示了将士对家国的责任,彰显了周王室的声威和全军将士面对强敌侵略毫不畏惧、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即使是在以思乡为主题的《采薇》中,我们亦能发现,在描写到战场情景时依然斗志昂扬:“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
狁孔棘。”诗人通过“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来与士兵对家人的浓浓思念进行强烈对比,其对家人的思念愈烈,愈能展现出其爱国情怀的真切与崇高。
第五,征夫思妇在战争中彼此的思念之情。《诗经》中亦大量存在征夫想念妻子,思妇盼望丈夫平安归来的诗歌。其中《小雅·采薇》就是以士兵的视角来展现对家人的思念,全诗以“采薇”起兴,从种植、发芽到枯萎干硬,来表现其长期在外出征:“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
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234]而在采薇每一次的变化中,士兵都会期盼回家,即“曰归曰归”。全诗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结尾,展现了其对
狁入侵的痛恨和无奈,眼前的雨雪更是加深了其内心的哀痛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在《小雅·出车》中亦展现了妇女对在外出征的君子的思念与担忧:“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235]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对《诗经》中所反映的兵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周人的基本观念还是以修德为本,威服为辅,文武结合。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展示《诗经》的兵学观念的话,那么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再合适不过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