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公东征的战斗指导原则优化

周公东征的战斗指导原则优化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个角度讲,周公东征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又被称为二次灭商。周公东征的第一个打击目标正是叛乱的策源地,即原殷商王畿地区。周公统率东征大军出动后,兵锋直指邶地。至此,周人取得了东征之役第二阶段的胜利。三监叛乱爆发后,奄国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周在东方的一个劲敌,所以自然也是周公东征中的重要打击对象。至此,历时三年的周公东征,以胜利而宣告结束。周公东征的胜利巩固了周族天下共主的地位。

周公东征的战斗指导原则优化

牧野之战完成了新旧王朝的更替,但是从当时整个天下形势来看,殷商的残余势力仍非常强大,周人的统治基础远没有得到巩固。只有到了周公东征胜利后,才彻底摧毁了东方的殷商反抗势力,周王朝平息了王室内部叛乱后,才最终稳定了周的统治,真正完成了灭商大业。从这个角度讲,周公东征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又被称为二次灭商。[29]

在《尚书》中,周人自称“小邦周”,而把殷商称为“大邦殷”。[30]可见武王伐纣的胜利当然是非常不易的,而以“小邦周”实现对“大邦殷”的统治,那就更为困难。虽然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商人,商纣身亡,但是事实上商人的势力仍不容小觑,商在东方的根基并未遭到太多损伤。武王克商之后忧虑重重,以致夜不成寐,周公问其原因,武王回答:“呜呼!于忧兹难,近饱于恤,辰是不室。我来所定天保,何寝能欲?”[31]当时,周人也没有任何治理天下的政治经验,因此武王灭商后两年便向箕子请教治国大法,箕子向武王讲述治国根本大法,即“洪范九畴”,历代学者对其称誉颇多。[32]当然,晁福林从箕子进献《洪范》的动机来看,箕子进献“洪范九畴”就是一个阴谋,并不是想让周能够长治久安,而是力图误导周武王,希望周王朝重蹈商灭亡的覆辙。事实上,周人并没有按照“洪范九畴”的政治蓝图去施行,而是发展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当然其可备一说。[33]这些都从侧面表明,周初的建国形势非常险恶。

武王审时度势,在牧野之战后对商王畿地区实行间接统治。他把商畿分为三个部分,邶(北部)、墉(东部)、殷(西部),封纣王之子武庚于邶,令管叔鲜治墉、蔡叔度治殷。“惟十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蔡叔自作殷之监,东隅之侯咸受赐于王。”[34]并委任管叔、蔡叔、霍叔三人为武庚的傅相,监视武庚,史称“三监”。正是管叔、蔡叔等对武庚的监视和对商人故地的镇守,殷商残余势力不敢暴露叛周的迹象。

灭商后二年,周武王去世,其子姬诵继位,是为成王。在天下初定,政局尚未稳定的情况下,成王年幼,政治经验不足,亦没有任何政治威望,难以掌控天下政局,于是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代成王行事。但是,根据周人的传统,周族的王位继承制早已经是父死子继的形式,从未有兄终弟及的先例。那么周公作为武王之弟,虽然此时成王已经即位,但是其摄政也遭到了群弟和成王的怀疑,周公此举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武王次弟管叔对周公摄政殊为不满,声称周公“将不利于孺子”[35],甚至召公开始亦对周公摄政一事产生了疑虑,当然后来周公和召公的误解化解了。[36]周人内部的不和谐,为殷商旧势力的武装叛乱提供了契机。武庚见有机可乘,便联合地处东方的一些诸侯国,包括徐、奄及熊盈氏十七国,在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北部一带,公开扯起了叛乱的大旗。

在社稷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周公姬旦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力排众议,主动肩负起保卫与巩固周王朝政权的重任。他采取断然措施,兴师东征,彻底平定叛乱。从现存史料考察,可知周公东征前后历时大约三年,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37](www.zuozong.com)

第一阶段,“救乱克殷”,即消灭以武庚为首的叛乱势力。周公东征的第一个打击目标正是叛乱的策源地,即原殷商王畿地区。周公统率东征大军出动后,兵锋直指邶地。周军所到之处,武庚的叛乱武装便分崩离析,全线溃败,武庚本人也落得个身死国灭的可悲下场。与此同时,周公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驻地墉,管叔负隅顽抗,驱众抗拒王师,但在王师凌厉进攻面前,叛军丢盔弃甲,一败涂地,王师占领墉地。接着,周军又攻克了蔡叔驻地殷,生擒蔡叔。[38]至此,武庚叛乱被很快平息,东征之战的首要战略目标胜利实现。

第二阶段,讨平淮夷,扩大周王室的势力范围。周公在征服殷商故地后,决定继续征伐在三监之乱中支持叛乱的商盖和淮夷诸国。那么如何选择首要打击目标呢?此时辛公甲提议道:“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39]周公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定先攻淮夷。为此周公挥师东南,大举进攻淮夷(熊盈氏族)诸小国。淮夷地处淮河下游,该地区地势低洼,河流湖泊纵横,周师西来,车兵行动实受限制,不如在殷故地那么方便,人马也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征伐淮夷的作战,并未像预料中的那样速战速决。但面对困难,周公东征的决心毫不动摇,经过连续作战,终于征服了淮夷,“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40]。在淮夷被征服后,商盖也臣服于周,《韩非子》曰:“(周公旦)乃攻九夷,而商盖服。”[41]可见周公在战略目标的选择上的确非常高明。至此,周人取得了东征之役第二阶段的胜利。

第三阶段,“践奄”,将周王室统治推进到东方地区。在征服了淮夷诸小国后,周公挥师北方“践奄”,讨平东方最后一个叛乱据点。奄,又名商奄,地居今山东曲阜一带,是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三监叛乱爆发后,奄国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周在东方的一个劲敌,所以自然也是周公东征中的重要打击对象。此时,周师已占领了奄国西、南两个方向的邻国,对其构成战略包围,奄国处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局面。故当周师进迫奄城时,奄君束手无策,只好投降。[42]奄国灭亡后,丰、薄姑诸方国亦相继归附,周王朝的统治势力一下子扩大到了渤海、黄海之滨。至此,历时三年的周公东征,以胜利而宣告结束。周公东征的胜利巩固了周族天下共主的地位。

周公东征的系列战争,是武王伐纣战争的继续,其对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作为战争指挥者周公,在这场关系到周族生死存亡和周王朝前途命运的战争中表现出其卓越的政治远见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政治上,周公面对来势汹汹的武装叛乱,沉着冷静,计出万全,不顾成王的怀疑和三监等人的政治诽谤,摄政后断然下定东征平叛的决心,同时妥善处理好内部问题,发布《大诰》,申明武力平叛的必要性,耐心做好召公等大臣的工作,争取他们对自己决策的理解与支持,统一思想,一致对敌,从而为东征的顺利展开创造了政治前提,这充分显示了周公政治上的成熟和魄力。在军事上,东征之役也体现了相当高的指挥水平与战术运用能力。是役,周公善于分析形势,把握全局,深谋远虑,捕捉战机,做到以强击弱,以大攻小,乘叛乱者没有形成统一指挥的强大力量之机,当机立断,凭借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具体而言,他首先集中兵力攻打叛乱的首恶者、策动者,甚至可以说整个叛乱的精神领袖——商纣之子武庚,实施“擒贼先擒王”的作战方针,这是符合当时征战性质与战争情势的,所以立见成效,为取得东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消灭首恶集团之后,周公根据敌情,采取了先攻弱敌,后打强敌的基本方针,保证了作战行动的循序渐进,迭获成功。在取得连续攻战的胜利后,周公又能因势利导,对孤立的强敌——奄国采取军事威慑与政治攻势双管齐下的策略,迫敌投降,从而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周公不愧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兵学家,他所指挥的东征平叛战争是一场既有进步意义,亦有重大兵学创见的经典战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