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我们对西夏审判制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夏审判制度严谨细致。而西夏能够做到这一点,完全得益于中国传统法律中有关审判的经验与成就。在西夏建立之前,中国传统法律就已将审讯与判决这一程序经过的两个步骤联系在了一起,中国古代称为鞫谳。鞫在篆文中是形声字,上部的竹头为声,下部的左边是表示与刑具、犯罪有关的幸字,右边是人、言,合起来表示罪犯之言,即供词,后简写作鞫,释义为审问、审讯。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有“讯鞫论报”之说;谳,其本义为“议罪”,就是审讯后定罪。
西夏审判制度传承中国古代审讯中不断积累的经验而形成。在中国古代,西周已开始建立审讯的规范。《尚书·吕刑》有“两造具备,师听五辞”的记载,就是规定审讯时,原告、被告必须到庭,司法官按五辞审讯,五辞,即五听。如《周礼·秋官·小司寇》所言: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司法官至少要从以上五个方面去考察案情。
《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中记载的原告、被告到庭受审的案件多达二十余件。从这类案件审讯记录看,秦律首先要询问其姓名、身份、籍贯、住所和历史,还要询问曾否犯罪、是否经过赦免等情况。汉代审讯时,讯问的方式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一般人成为诉讼的原告和被告时,不吐犯罪真情,或罪犯供词与司法官掌握的案情不一致,司法官可以刑讯拷打,甚至可以连续几次使用拷掠,直至其吐实为止。另一种审讯的方式是,如属重臣、高官之间的诉讼,往往由皇帝主持,或由皇帝临时派员在特别场所主持讯问,诉讼当事人双方可以进行对辩,这与一般人成为诉讼原告、被告完全有异。
在律学确立和发展的魏晋时期,特别重视审讯的作用,据《晋书·刑法志》载:“告讯为之心吾。”充分运用律学理论,利用心理学知识,审讯诉讼当事人的技巧被推至一个更高的水平。认为审理案件,不能使用一种一成不变的方法,还要善于“临时观衅,使用法执诠者幽于未制之中,采其根芽之微,致之于机格之上……然后乃可以理直刑正”[45]。这是晋代司法官总结出来的一种新的审判理论,是一种有实践价值的理论。
唐宋法律规定了讯问先行、讯问不成功再行拷问的二步审讯法,也就是“情审”和“刑审”相结合的方法。唐宋法律规定审问要根据告状范围进行,不得追究他罪,所谓“诸鞫狱者,皆须依所告状鞫之”。不能“本状之外,另求他罪”[46]。西夏《天盛律令》的规定与唐律同,亦采用二步审讯法。西夏法律也重视状外之罪不予审查,目的在于防止审讯时漫无节制、罗织周纳、陷人于罪的现象出现。也由此,西夏建立了长官躬亲鞫狱制度,就是长官必须亲自坐堂问罪。
【注释】
[1]杜建录《〈天盛律令〉与西夏法制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242页。
[2]邵芳《西夏法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202页。
[3]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24页。
[4]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20页。
[5]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65页。
[6]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64页。
[7]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66页。
[8]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64、466页。
[9]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65页。
[10]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327页。
[11]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
[12]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页。
[13]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09页。
[14]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48页。
[15]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48页。
[16]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49页。
[17]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02页。
[18]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03页。
[19]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40页。
[20]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页。
[21]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56页。(www.zuozong.com)
[22]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02页。
[23]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03页。
[24]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03页。
[25]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06页。
[26]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84页。
[27]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28]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29]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21页。
[30]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21页。
[31]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22页。
[32]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22页。
[33]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22页。
[34]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83页。
[35]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83页。
[36]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87页。
[37]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01页。
[38]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02页。
[39]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03页。
[40]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05页。
[41]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93—394页。
[42]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95页。
[43]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113页。
[44]史金波等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11页。
[45]《晋书·刑法志》,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46]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9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