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化的宗教性主要指东正教成为俄罗斯文化的精神基础,渗透到文化的各个层次,渗透到俄罗斯人的精神之中。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结构不仅深受东正教影响,更体现了东正教的精神和观念。
东正教作为俄罗斯文化的精神基础,渗透到俄罗斯文化的各个层面,深深影响了俄罗斯文化的发展,也使俄罗斯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性,体现出根深蒂固的东正教精神和观念。
第一,东正教在俄罗斯深入人心,民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无不深受东正教影响,体现东正教的精神和观念。
首先,俄罗斯民众笃信东正教,表现出虔诚的宗教情怀。随着罗斯基督教化的完成,俄罗斯成了东正教之国,俄罗斯民族也成为笃信宗教的民族。
其次,俄罗斯民众的思维方式和基本价值观念深深打上东正教烙印,体现出东正教观念。米罗诺夫在其著名的《俄国社会史》中在总结了俄罗斯民众的主体——农民的思维方式的种种表现和特点后,明确指出:“农民的心理与东正教理想是一致的,称其为传统的东正教心理是正确的。‘农民’一词在古罗斯标准语和18~19世纪的俄语口语中有两个含义:(1)受洗礼的人,东正教教徒,在俄罗斯大地上生活的人;(2)农民,种田人,庄稼汉。这并非偶然。”
俄罗斯普通民众,特别是村社农民那种建立在人与人是兄弟基础之上的互爱互助的生活方式,应该同情他人的贫困和不幸,应该怜悯丧失社会地位和生活能力者、怜悯被欺凌被侮辱者等观念,既是村社集体主义原则的展示,更体现东正教人道主义的情怀。
第二,俄罗斯封建专制的形成和发展也深受东正教影响,依仗的是服从君主就是服从上帝的宗教观念。
首先,东正教主导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生活,成为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政权的精神支柱。
在俄罗斯辽阔国土和缺乏安全屏障的地缘政治条件下,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求内部思想和信仰的高度统一,以作为立国的凭借。自从公元988年罗斯受洗,基督教成为国教,直到十月革命前东正教都是统一俄罗斯全国思想和信仰的国家意识形态。在国家政权的强力推行和监督下,东正教通过遍布城乡的组织网络和仪式严格的宗教活动,主导俄罗斯社会的精神生活,竭力维护专制制度的统治秩序,成为国家政权的精神支柱。
其次,俄罗斯封建专制的国家政权,特别是沙皇制度的合法性来源之一和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君权神授,尽管东正教对世俗政权不遗余力地加以天花乱坠的神化,但君权神授实质上无非是服从上帝的宗教观念的人间转移。
第三,俄罗斯民族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和观念以及文化精神由于受到东正教影响或与东正教精神相通而进一步强化。
首先,追求一致统一的共同性,作为俄罗斯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是俄罗斯传统的村社集体主义与东正教的共同性精神的融合。(www.zuozong.com)
其次,东正教的忍耐服从哲学,特别是强烈的受难意识强化了俄罗斯民族自我节制和坚韧不拔的忍耐精神。
再次,俄罗斯东正教强烈的弥赛亚意识塑造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救世精神。
俄罗斯东正教是拜占庭基督教和俄罗斯本土传统相融合的产物,有着强烈的救世精神,即弥赛亚意识。俄罗斯东正教的弥赛亚意识典型地反映在“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学说中,认为俄罗斯人是上帝选中的民族,是体现上帝意志的民族,而俄罗斯是一个位于世界所有国家之中的特殊的国家,所谓神圣的俄罗斯,俄罗斯的东正教理所当然地成为基督教世界的中心。因而俄罗斯人负有拯救世界的特殊使命和历史责任。
第四,东正教深刻影响俄罗斯其他文化形式,特别是文学艺术的发展。而文学艺术,特别是文学不仅成为宗教理念和精神的承载者,还是俄罗斯宗教思想、宗教理念的探索者和阐释者,也是俄罗斯虔诚宗教情怀的表达者和展不者。
别尔嘉耶夫认为:“俄罗斯文学不是产生于欣喜而充沛的创造力,而是产生于个人和民族命运的痛苦和苦难,产生于拯救全人类的探索中。而这意味着,俄罗斯文学的基本命题是宗教性的。俄罗斯文学所固有的苦难性和人性让全世界为之震惊。”
俄罗斯文学之所以征服人心,重要原因就是俄罗斯文学充分表现了俄罗斯人虔诚的宗教情怀,不断提出宗教命题,在对生存意义的神秘感悟中充满宗教探索精神,常常表现对现实的东正教理解,甚至在文学创作中阐发系统的宗教思想和观念,充分展示了东正教人道主义精神,很多天才作家同时又是宗教思想家。俄罗斯文学史上的泰山北斗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宗教哲学家,特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用灵魂的拷问和心灵的折磨所表达的深切的受难意识,使得俄罗斯式的宗教虔诚感有着独特的意义。
俄罗斯文学在神秘感悟生存意义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灵魂拷问的宗教探索中追求独特的宗教道德理想,以丰富多彩的作品深化和拓展东正教的精神价值,发展了宗教道德思想体系。
第五,东正教成为维护俄罗斯国家统一的精神旗帜和精神纽带。典型事例是17世纪大动乱年代俄罗斯人民战胜波兰、瑞典武装干涉者。面对波兰、瑞典的武装,俄罗斯人民聚集在东正教的旗帜下,同仇敌忾,最后赶走武装干涉者,从而挽救了俄罗斯。
第六,俄罗斯文化中世俗神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是东正教促进的结果,反映的是东正教培养的虔诚宗教情怀和极端的宗教热情。
世俗神化是俄罗斯文化的一种特殊的现象,世俗神化这一新现象就在于宗教信仰的神圣性的本质属性外推到非宗教的事物和现象,即所谓把宗教热情转向非宗教事务的现象。
俄罗斯文化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地表现在19世纪下半叶平民知识分子对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盲目迷信上,特别强烈地表现在他们对自然科学、政治、技术的迷恋上。自然科学和技术等常常被盲目崇拜,被看作是脱离文化整体的一种非宗教信仰的宗教,或者被看作是脱离自身基础而发展的宗教。应当从这种准宗教的角度来审视俄罗斯激进派的政治极端主义。后来的政治和革命狂热,特别是群众性的政治和革命的狂热,包括对光明未来的信仰,对国家领导人和领袖的世俗崇拜,把政党看作与异教徒、叛教者、撒旦作斗争的宗教社团、教会或宗教教派,把社会主义理论看作宗教教义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宗教或者类似宗教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