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茶具:紫砂茶具、青瓷茶具和白瓷茶具的分类

中国茶具:紫砂茶具、青瓷茶具和白瓷茶具的分类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茶具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品类繁多。紫砂茶具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和珍贵的收藏品。值得一提的是,造瓷艺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的“哥窑”“弟窑”生产的各类青瓷茶具,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唐代盛行饮茶,民间使用的茶器以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为主,形成了陶瓷史上著名的“南青北白”的对峙格局。

中国茶具:紫砂茶具、青瓷茶具和白瓷茶具的分类

中国茶具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品类繁多。其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返璞归真,从简行事,经历古朴、富丽、淡雅三个阶段。茶具因茶而生,是“茶之为饮”的结果。茶具以陶瓷材料为最佳,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茶具又因茶人的参与而成为文化载体,茶具之变化,为茶文化的发展史勾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

茶具主要是指茶杯、茶碗、茶壶、茶盏、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有学者认为西汉王褒的《僮约》为中国最早的茶具史料,其中“烹茶尽具”释为煮茶和清洁茶具。系统而完整记述茶具的为唐代陆羽的《茶经》,将饮茶器具统称为茶器,并将其分为8大类24种共29件,这是历史上对茶具的第一次系统的总结,标志着专用茶具的正式确立与逐渐多样化。

宋代前期,饮用茶类和饮茶方法基本与唐代相同,茶具相差无几。元代基本沿袭宋制,但制作精致,装饰华丽。从明代开始,条形散茶在全国兴起,烹茶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具开始简化。清代沿用明代茶具,其品种门类更全。近代,茶具的品种、花色更多,造型艺术上比过去精巧美观,材料和工艺均有新的发展。目前我国茶具,种类繁多,质地迥异,形式复杂,花色丰富,一般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

一、陶土茶具——流露韵致

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以后逐步演变为比较坚实的硬陶,再发展为表面敷釉的釉陶。宜兴古代制陶颇为发达,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秦汉时期已有釉陶的烧制。晋代杜育《荈赋》中“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首次记载了陶茶具。

北宋时,江苏宜兴采用紫泥烧制成紫砂陶器,使陶茶具的发展走向高峰,成为中国茶具的主要品种之一,明代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施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绿泥抟制焙烧而成。内部的双重气孔使紫砂茶具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节、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

明清时期为紫砂茶具制作的兴旺期。明永乐帝曾下旨造大批僧帽壶,推动了紫砂茶具的发展。

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记载:“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炼,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宜兴紫砂壶名家始于明代供春,供春的制品被称为“供春壶”,造型新颖精巧,质地薄而坚实,被誉为“供春之壶,胜如金玉”。

其后的四大家,即董翰、赵梁、袁锡、时朋均为制壶高手,作品罕见。同时代李茂林用“匣钵”法,即将壶坯放入匣钵再行烧制,不染灰泪,烧出的壶表面洁净,色泽均匀一致,至今沿用。清代名匠辈出,陈鸣远、杨彭年等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工艺渐趋精细。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品。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近代、现代程寿珍、顾景舟、蒋蓉等承前启后,使紫砂壶的制作又有新发展。紫砂茶具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和珍贵的收藏品

二、瓷器茶具——张扬风格

自古以来,瓷器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艺术品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素雅清新的青花瓷、柔和灵逸的粉彩瓷、透明如水的薄胎瓷、鲜亮可爱的斗彩瓷、艳丽华贵的珐琅瓷,穿越历史而来,精美绝伦,举世瞩目。

瓷器系中国发明,滥觞于商周,成熟于东汉,发展于唐代。瓷脱胎于陶,初期称“原始瓷”,至东汉才烧制成真正的瓷器。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等,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一)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质地细腻,釉色晶莹,青中泛蓝,如冰似玉,有的宛若碧峰翠色,有的犹如一壶春水。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青瓷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

青瓷茶具晋代开始发展,主要产地在浙江,最流行的一种叫“鸡头流子”的有嘴茶壶。唐代烧制茶具最出名的有越窑、邢窑,有着“南青北白”的美誉,越州青瓷在唐代极为世人所推崇,唐代顾况《茶赋》云“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唐代茶壶称“茶注”,壶嘴称“流子”,形式短小。宋代饮茶之风比唐代更为流行,饮茶多使用茶盏,盏托也更为普遍。陶瓷工艺在宋朝有了划时代的重大发展,历史上的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在那时已形成规模,陶瓷工艺空前繁荣。值得一提的是,造瓷艺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的“哥窑”“弟窑”生产的各类青瓷茶具,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哥窑瓷,胎薄质坚,釉层饱满,色泽静穆,有粉青、灰青、翠青、蟹壳青等颜色,以粉青最为名贵;弟窑瓷,造型优美,胎骨厚实,光润纯洁,有梅子青、豆青、粉青、蟹壳青等颜色,以梅子青、粉青最佳。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国,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至今法国人对龙泉青瓷仍沿用这一美称。

(二)白瓷茶具

我国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成熟于隋代。唐代盛行饮茶,民间使用的茶器以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为主,形成了陶瓷史上著名的“南青北白”的对峙格局。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茶瓯》诗有“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魂起,枣花似旋眼,萍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之说。(www.zuozong.com)

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白玉”之称,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代还出现茶托子,既有避免烫手的实用价值,还增加了茶碗的装饰性,给人以庄重感。

越窑所出的荷叶边盏托,造型端庄秀丽,是茶具的精品。在北宋,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夺目。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镇出品的白瓷茶具以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优异品质而蜚声海内外。景德镇的白瓷彩绘茶具,清丽多姿,质地莹澈,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白瓷以江西景德镇最为著名,其次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等地的白瓷茶具也各具特色。

(三)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代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宋代最受文人欢迎的茶具,并不产于五大名窑,大多是产于福建建州窑的黑瓷。这是因为宋人斗茶之风盛行,茶汤呈白色,而“斗茶”茶面泛出的茶汤更是纯白色,建盏的黑釉与雪白的汤色,相互映衬,黑白分明,斗茶效果更为明显。这种建盏在宋元时流入日本,被称为天目碗,至今仍可以在日本茶道中见到踪迹。

蔡襄的《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这种黑瓷兔毫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瓷质厚重,保温性能较好,故为斗茶家所珍爱。

三、竹木茶具——新颖别致

竹木茶具是指用竹或木采用车、雕、琢、削等工艺制成的茶具。竹茶具大多为用具,如竹夹、竹瓢、茶盒、茶筛等;木茶具多用于盛器,如碗、涤方等。竹木茶具,古代有之。竹木茶具形成于中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9件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宋代沿袭,并发展用木盒贮茶。明清两代饮用散茶,竹木茶具种类减少,但工艺精湛,明代竹茶炉、竹架、竹茶笼及清代的檀木锡胆贮茶盒等传世精品均为例证。近代和现代的竹木茶具趋向于工艺和保健。在少数民族地区,竹木茶具仍占有一定位置,哈尼族傣族的竹茶筒、竹茶杯,藏族蒙古族的木碗,布朗族的鲜粗毛竹煮水茶筒均是。

竹木茶具轻便实用,取材容易,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

四、玻璃茶具——晶莹剔透

玻璃,古人称为流璃或琉璃,实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给人以色泽鲜艳,光彩照人之感。因此,用它制成的茶具,形态各异,用途广泛,加之价格低廉,购买方便,而受到茶人好评。在众多的玻璃茶具中,以玻璃茶杯最为常见,用它泡茶,茶汤的色泽、茶叶的姿色,以及茶叶在冲泡过程中的沉浮移动,都尽收眼底,观之赏心悦目,别有风趣。因此,用来冲泡各种细嫩名优茶,最富品赏价值,家居待客,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饮茶器皿。但玻璃茶杯质脆,易破碎,比陶瓷烫手,是美中不足。

五、漆器茶具——鲜丽夺目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漆器茶具较有名的有北京雕漆茶具、福州脱胎茶具等,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福建生产的漆器茶具尤为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仿古瓷”“雕填”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漆器茶具具有轻巧美观,色泽光亮,能耐温、耐酸的特点,这种茶具更具有艺术品的功用。

六、金属茶具——雍容华贵

金属茶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从出土文物考证,茶具从金银器皿中分化出来约在中唐前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大量金银茶具,有银金花茶碾、银金花茶罗子、银茶则、银金花鎏金龟形茶粉盒等可为佐证,唐代金银茶具为帝王富贵之家使用。

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属制成的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