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克里米亚分离始末:乌克兰和俄罗斯民意决定克里米亚独立

克里米亚分离始末:乌克兰和俄罗斯民意决定克里米亚独立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克里米亚分离始末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民意各显现了一次,用一次分裂决了高下。五天后的清晨,位于克里米亚首府辛菲罗波尔的政府和议会大楼被30多名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占领,成为整场克里米亚独立大戏的开场。他当时表示,不排除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的可能。这位议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克里米亚议会不会审议脱离乌克兰的议程。阿克肖诺夫被任命为克里米亚政府总理,原总理莫吉廖夫被解职。这也涉及到克里米亚商业利益的分割。

克里米亚分离始末:乌克兰和俄罗斯民意决定克里米亚独立

克里米亚分离始末

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民意各显现了一次,用一次分裂决了高下。俄收了一块半岛,埋下了隐患的种子,但民众甘愿如此;乌克兰则丢失了领土,换回对欧洲道路的坚持。

特约撰稿员/方亮

2014年2月26日,克里米亚首府辛菲罗波尔,亲俄与亲乌示威者之间爆发冲突。无限期抗议活动的参与者们高呼:“我们要捍卫克里米亚”、“俄罗斯”;另一方则高呼:“克里米亚,不是俄罗斯”、“安拉阿克巴尔”。

61岁的谢尔盖·切可夫和62岁的谢尔盖·阿克肖诺夫终于等来俄罗斯“王师”进军克里米亚的这一天。3月21日,克里米亚成为俄罗斯新行政区,切可夫成为该地区的俄联邦委员会议员,阿克肖诺夫则是克里米亚总理和三军统帅。对于他们来说,这几乎是各自人生的最高峰。

就像坚定亲欧并作为主力推动了“二月革命”的右翼民族主义势力一样,在乌克兰境内,切可夫和阿克肖诺夫领导的“俄罗斯统一党”及44岁的根纳季·巴索夫所领导的政党“俄罗斯组”则是亲俄力量的核心。这些年来,这三位政客一直致力于让亲俄势力拓展至克里米亚之外。直到最近,他们终于得偿所愿。

不过,三人的扬眉吐气不过是整场大戏背景下的一段小戏码,普京支持率飙升、俄社会加深分裂、其他伙伴国不满、俄经济背上的包袱等都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悲喜元素。

大戏开启

2月22日,亚努科维奇倒台,乌克兰广场“革命”成功。不管它有多少瑕疵,西方对新政权的承认都证明它已经是一个显著的地缘事实。接下来,全世界都在等待着整场事件中一直沉默不语的普京作出回应。

五天后的清晨,位于克里米亚首府辛菲罗波尔的政府和议会大楼被30多名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占领,成为整场克里米亚独立大戏的开场。然而,只有在西方的新闻稿及人们的私下议论中,才能将这次行动视为普京的回应。至今在对这次事件的严肃描述中,30多名武装分子仍被视为“不明身份者”或“克里米亚当地自卫武装”,尽管各方已然将这群用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手榴弹、狙击枪武装起来的人视为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发力的先锋。

2月27日,时任克里米亚总理的阿纳托利·莫吉廖夫与武装分子展开谈判,但一无所获,后者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当克里米亚议会议长弗拉基米尔·康斯坦丁诺夫带着15人的主席团成员未获阻拦地进入这座已经升起俄罗斯国旗的大楼,外界终于嗅出了一点味道。

一周前的2月20日,即“二月革命”的紧要关头,康斯坦丁诺夫就在莫斯科与俄杜马四大党代表以及普京安排在杜马的直接掌控人纳雷什金进行了会面。他当时表示,不排除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的可能。尽管亚努科维奇仍在台上,但倒台的危险已经被外界所预见。

而担任克里米亚议会议员的切可夫和阿克肖诺夫也曾谋求推动议会通过决议,请求俄罗斯对克里米亚进行保护。切可夫当时说:“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自治州,我们的文化、语言都是俄罗斯的。当下,我们也需要由俄罗斯来保护。”

但最终,决议不了了之。这一结果与俄罗斯外交部此前有关俄不会介入乌内部事务的表态一致,也与上述发生于议会大楼的戏码是一致的。

此时亚努科维奇政府已经倒台,切可夫和阿克肖诺夫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克里米亚俄语居民聚集到议会大楼外,呼喊着“拿起所有能找到的武器,聚集到议会大楼外,反击基辅的法西斯政权对我们可能的攻击!我们要迫使议会同意让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的议程”。但是,康斯坦丁诺夫却拒绝在2月26日的特别会议上加入该议程。

于是,辛菲罗波尔的共和国议会大楼外开始聚集越来越多的俄语民众,他们与克里米亚鞑靼人以及当地警察所组成的另一股力量发生冲突,致2人死亡。这更给了切可夫和阿克肖诺夫以理由,他们进一步向康斯坦丁诺夫施压,但得到的却是后者更加坚决的拒绝。这位议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克里米亚议会不会审议脱离乌克兰的议程。

但一切都在2月27日发生了变化。当天,康斯坦丁诺夫带着议会主席团进入被占大楼后不久就放弃了原先的立场,决定举行全民公决,以解决让克里米亚进一步自治及加入俄联邦的问题。同日,议会议员被放进了大楼。进入时他们的手机全部被收走,使得与外界无法联络。不久后,全体议会表决同意了主席团的决定。阿克肖诺夫被任命为克里米亚政府总理,原总理莫吉廖夫被解职。与此同时,有关俄军向克里米亚用兵的消息开始被越来越多地传播出来。

克里米亚加入俄联邦的大戏,就这样开始了。

上下布局

切可夫和阿克肖诺夫是形形色色的亲俄政客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他们下属的“俄罗斯统一党”追求让乌克兰实施联邦制以及与俄一体化。这种立场让他们与乌内部传统亲俄派拉开了距离——因为即便如亚努科维奇这种被广泛认为是俄罗斯代理人的政治人物,也长期坚持与欧盟一体化的路线。正因为这样,该党影响力基本上仅局限于俄语居民占优势的克里米亚,从来不曾在乌克兰最高达拉(议会)获得过席位。2010年,该党在克里米亚议会选举中也只获得4%的选票。

如此不受欢迎,也与两人狼藉的声名有关。阿克肖诺夫曾因与上世纪90年代克里米亚最著名的黑帮“沙龙帮”有染而受到质疑。2009年,时任克里米亚议会副议长的米哈伊尔·巴哈列夫指称,阿克肖诺夫曾是该帮成员,绰号“高布林”。此事一度闹上法庭,阿克肖诺夫却没能让法官相信自己。

无论是切可夫还是阿克肖诺夫,其在政坛不断推动乌克兰与俄罗斯一体化乃至加入俄罗斯的动议,实际上也与他们在本地的商业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涉及到克里米亚商业利益的分割。

在这个被称为苏联“全联盟疗养院”的半岛上,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港口农业都有着广阔的投资前景,反而俄罗斯商业利益的进入却并不顺利。自亚努科维奇于2010年重新上台,派遣心腹莫吉廖夫出任克里米亚总理,这里先后发生5起地方行政长官暗杀事件。2010年,新费多罗夫基行政长官被人用冲锋枪杀害;一年后,维谢罗行政长官被猎枪击中心脏身亡;2012年,小玛雅克市市长从一家医院三楼坠亡;2013年,西梅扎行政长官和费奥多西市市长先后被枪杀。伴随着这些神秘暗杀事件,俄罗斯的利益在克里米亚节节后退。而亚努科维奇的长子亚历山大反倒在这里不断坐大,身家据称或达5亿美元。这些都让俄方大小资本家愤愤不平。

这样的局面让莫斯科十分不满。亚努科维奇、莫吉廖夫的倒台自然也为俄罗斯资本进军克里米亚扫平了障碍。有分析人士认为,身处革命漩涡中的亚努科维奇可能曾在向普京求援时承诺,将改变克里米亚的商业利益分配。

在政治高层做下一番布局后,基层行动网络同样不可或缺。就像“二月革命”中与军警做殊死战斗的右翼民族主义战士一样,克里米亚的变天也需要一大批基层战士。在克里米亚议会于2月27日决定将举行全民公决,名为“克里米亚自卫军”的组织一夜之间将克里米亚各方势力联接起来,它的领导方为亲俄党派“俄罗斯组”,主席是根纳季·巴索夫。

身强力壮及有军事经验的年轻人被大量征召进该组织,组成“自卫军”,开始在克里米亚各城市的重要地点、交通枢纽执行保卫及搜查任务。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记者在辛菲罗波尔一处征召点登记成为了一名“自卫军”战士。整个登记过程极为简单,登记后记者直接被送到一处交通关卡执勤。整个关卡由一处小屋子和几个轮胎组成的路障组成,记者接受的任务就是盘查经过的每一辆车,防止可疑分子潜入或潜出。

巴索夫利用的,是“俄罗斯组”在克里米亚的影响以及青年俄罗斯爱国者组织的即有储备。“俄罗斯组”历史较“俄罗斯统一党”更为悠久,却同样难以在克里米亚政治中占据核心位置。但是,其组织能力却在这次行动中派上了用场。有了他们之后,俄罗斯在外交场合可以从容地将控制克里米亚各主要枢纽的武装力量称为“克里米亚自卫军”。当然,这种初级的“自卫军”自然无法解释是如何取得装甲车、冲锋枪、狙击枪等武器装备的。   

军队无奈(www.zuozong.com)

最能反映克里米亚事态实质的图景,无疑是驻扎在半岛上的乌克兰军营。截至3月22日,克里米亚半岛上的189处乌克兰军营已经升起俄罗斯国旗。仍坚持忠于基辅的寥寥无几。

这其中,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乌克兰第204战术航空旅,在3月22日的“投降”多少具有标志性意义。因为该旅指挥官伊戈尔·马穆丘尔是克里米亚乌军指挥官中对基辅中央指责最多的一位。

自从“自卫军”进入克里米亚,当地乌军一直向基辅中央请示该如何处置当下情势。尽管乌军早已进入战备状态,但他们从代总统图尔钦诺夫那里得到的命令始终是“坚守待命”。图尔钦诺夫会在正式命令外再加一道口头命令:“不许首先开枪,不许挑衅!”基辅临时政府对外一直强调克里米亚的独立为非法行径,但上述命令却凸显了基辅对克里米亚事态的无奈及权宜立场。

马穆丘尔最先对此表达严重不满。他要求图尔钦诺夫发正式命令,不要总口头发号施令。但最终,他等来的却是“自卫军”的装甲车。3月22日,装甲车撞开了他的部队驻地的大门。攻击者动用了4辆BTR-80型装甲车,冲破大门后闯入军营开枪,并使用了声光弹。在这个过程中,一名记者和一名乌克兰军人受了伤。虽然马穆丘尔并未主动投降,却也只能无奈地看着俄罗斯国旗在他的军营内升起。

当地时间2014年3月2日,乌克兰克里米亚辛菲罗波尔市郊外,一位手持俄罗斯国旗的大叔走在前面,给一队俄罗斯陆军步兵带路。

这些天,军营附近的照相馆都在排长队,因为俄军派来了代表团,负责给愿意归顺克里米亚地方政权的乌军士兵做登记。俄《新报》记者在俄军代表团工作现场听到了以下的对话:

一位名叫阿拉的35岁壮硕乌军女兵说:“我们每月能拿到470-480美元,你们能拿到700美元吧?”坐在她对面的俄罗斯女兵答道:“我们能拿1040美元。”

旁边一位乌军女兵问:“家里人不会反对(加入克里米亚)么?”阿拉不在乎地答道:“妈妈马上要从乌克兰过来跟我一起生活,她自己选了俄罗斯,这再自然不过了。”

这样的选择在驻克里米亚乌军中一直发生。士兵中甚至流传着有关主动离开驻地回到乌克兰的士兵的遭遇,据说这些士兵被骂成是叛徒,或被瞧不起。这样的传言让当地更多的乌军士兵选择投向克里米亚。实际上,基辅此前消极的做法已经告诉外界,克里米亚已经不在其考虑范围内。因此,此时指责这些士兵是毫无道理的。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消息,乌克兰代总统图尔钦诺夫3月24日表示,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已委托国防部撤出乌克兰驻克里米亚军队,同时也将请军人家属撤离克里米亚半岛。但随后乌克兰国防部驻克里米亚新闻发言人弗拉季斯拉夫·谢列兹尼奥夫表示,驻克里米亚的乌克兰军队尚未收到撤离驻地的命令。

随着大部分克里米亚乌军或解散或投诚,克里米亚继在政治和法律上成为了俄罗斯的一部分后,军事上也基本属于俄罗斯了。至于国际社会承认的问题,已经不是重要因素。

民意冲动

同“二月革命”相比较,可发现克里米亚戏码的异同。在基辅,右翼民族主义势力同军警鏖战两个多月,终于推翻了亚努科维奇;而在克里米亚,同样的民族主义势力帮助这个半岛加入俄罗斯联邦。前者虽几乎是独力达成目标,但也深俘民意。后者也同样有着强烈地民意支持,这也成为国际上无法完全批判俄罗斯干涉乌内政和侵犯乌主权领土完整的一大原因。

但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外部势力干涉多寡。基辅之事,人们虽可怀疑右翼民族主义势力组织资金的来源,却无法定论革命背后有西方的插手。而在克里米亚,从两个不受重视的小党派的崛起、之前从未存在过的“自卫军”的出现,到议会在受到武装分子控制后明显的立场转向、多地不明身份武装分子与俄军的相似、俄政府对克里米亚公投的全力支持,都可以显见俄方的直接参与。

不得不承认,上述两场戏码是俄罗斯和西方两大政经板块新一轮碰撞的战场。首场碰撞发生于基辅,它在极大程度上由乌西部民意和右翼民族主义势力一同推动;第二场在克里米亚的碰撞则是俄罗斯自行推动,各方都只能被动地对普京的动作进行应对。

因此,外界总要问一声,普京为何非这样做不可。

或许,去年年末由俄罗斯民调机构“列瓦达中心”做的一次调查可以说明问题。当时普京支持率历史性地降到了30%。很难说这是促使普京在克里米亚用强的最主要因素,但该因素确实有着较强的解释力。普京步入政坛后,历次大手笔都会收到支持率暴涨的效果,比如第二次车臣战争、尤科斯事件、俄格五日战争等。俄格战争中普京果断出兵,之后支持率达到其执政生涯的最高点88%。

2014年3月22日,一队持致命武器的军人在轻型装甲车的掩护下试图接管克里米亚贝尔贝克镇的空军基地。据信,这些没有任何身份识别标识的军人是俄罗斯军人。

眼下俄经济表现疲软,普京的支持率呈缓慢下降,用某种手段对其进行提振自然十分必要。事实证明,收复克里米亚达到了普京的这一目标。虽然国内外不同调查机构给出的问题设置不同,但基本结果是,普京支持率如今已大大超过了50%。

普京及其权力体系在衡量“二月革命”及回应手段时,自会考虑克里米亚在俄罗斯历史中的地位、恢复俄罗斯帝国势力范围这一历史使命等因素,但具体手段的操作则需要具体的动机,支持率恰恰构成了这一动机。对于普京权力体系来说,支持率是该体系可以维系的命脉所在。

收复克里米亚所引发的负面后果普京不可能不了解,但民意却被其精准把握。这就像叶利钦1991年选择背离苏共、1999年他选择接班人时会选择一个克格勃,而非一个青年改革派一样。普京会体察民意构成的大框架,并在这个框架内行事。从这个角度讲,上述战争也都是在体察民意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所做的决策

普京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支持率的飙升上,更体现在民意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形成了统一战线,与少数反对者对立,甚至达到了对后者进行围剿的地步。

俄上院授权普京向克里米亚出兵后,素来将人权和自由作为首要行事原则的总统人权委员会内部发生了分裂。该委员会首先发表了一份声明对上院的做法提出了批判。但第二天,委员会内至少一半委员要求撤销这份声明。

这次事件上,一些俄自由派都支持普京的做法。曾严厉批判普京的戈尔巴乔夫、曾被普京体系惩罚的前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曾被叶利钦惩罚并居于普京体系之外的前议长哈斯布拉托夫都站在了普京一边。   

在签署接纳克里米亚命令之前发表的那次重要讲话中,普京使用了“第五纵队”和“民族叛徒”两个词来指代那些不同意收复克里米亚的异议分子。结果,这成了俄政治舆论中的新名词。最新的几次反对普京决策的游行已经遭到广泛的民意打压,游行本身也被命名为“民族叛徒游行”。对于普京来说,这真是“一箭多雕”的好买卖。

接纳克里米亚,看似是普京的决策,毋宁说是俄罗斯民众的选择。如此整齐划一的民意体现,显现了尚未走出后帝国心态的民众对用开疆拓土来彰显大国荣光的方式极为认同。这种情况正好为普京这种民粹政客所利用。

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民意各显现了一次,用一次分裂决了高下。俄收了一块半岛,埋下了隐患的种子,但民众甘愿如此;乌克兰则丢失了领土,换回对欧洲道路的坚持。孰是孰非,只能交给历史评判。缺失的图片文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