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黄章晋 周宇 段宇宏
12月20日、21日连续两天,中共中央政治局九常委分批赴朝鲜大使馆吊唁。此间中国驻朝鲜大使刘洪才夫妇率驻朝鲜大使馆全体馆员前往锦绣山纪念宫,向金正日灵柩敬献的花圈,也是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名义。
在世界各国对是否、如何吊唁金正日犹豫不决之时,中国最高领导层如此高规格吊唁金正日,显示了中国对朝鲜及其继承体制的鼎力支持。
此前中国方面的唁电也是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名义发出。
尽管与金日成去世时中国高层领导除以集体名义外,还纷纷以个人名义发表唁电或表达哀思相比,此次中国吊唁已经平和了许多,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金正恩继承和领导人地位的明确支持。
“我们相信,朝鲜人民必将继承金正日同志的遗志,紧密团结在朝鲜劳动党的周围,在金正恩同志领导下,化悲痛为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强盛国家,实现朝鲜半岛的持久和平继续前进。”
中国已经明确表达支持,但朝鲜国内的局势却复杂得多。金正日突然去世,让来不及全面接管父亲权力的金正恩,猝然站到前台。父亲占据的一大堆职位,没有任何班底的金正恩能否全部揽下?
内阁中,是叔伯甚至爷爷辈重臣环伺,家族中,上有金正日的兄弟姐妹,同辈中有被放逐的同父异母兄长金正男。
金正恩这位世界唯一的“80后”元首,能否掌控全世界危机最深重的国家?金正日临终托孤的顾命大臣,是否会同心尽力辅佐?金正恩能否重现父亲的绝对权威?
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和金正恩(第三排右)访问平壤首家大型超市“光复地区商业中心”。这是金正日生前最后一次在媒体曝光。
“我想,你会在2012年看到金正日的某个孩子成为接班人。”
2004年,前苏联驻朝鲜外交官托卡琴科在被问及金正日政权是否稳固时,他无意中的俏皮回答竟变成惊人预言。
2011年12月19日,朝鲜官方在公布金正日两天前去世的消息时,明确宣布金正恩将成为接班人。然而,这位朝鲜第三代领导人的名字,朝鲜普通百姓是2009年才开始隐约听到。作为接班人的必要宣传,还只刚刚开始,通向权力顶峰的历练之路,更是不曾及时展开。
金正日来不及培养接班人便猝然离世,危机四伏的朝鲜,比任何时候都充满悬疑。
“八零后”接班人
准确年龄依然成谜的金正恩,即使按生于1982年的官方说法也未满30岁。他不但是史上最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亦是二战以来最年轻的领导人之一。
据朝鲜官方说法,金正日是于12月17日乘坐列车视察工作期间,因过于劳累引发心脏病而去世。但韩国国家情报院院长元世勋事后透露,根据美国间谍卫星的侦查,金正日死前那段时间,他的专列并未外出,始终停留在金正日21号官邸附近的平壤龙城车站。
尽管外间早已判断金正日健康恶化,但其去世依然让朝鲜猝不及防,以至于拖了两天才正式公布金正日去世的消息。
金正日治丧委员会的名单中,只有排名居首的金正恩被冠以“同志”头衔,其他人都只列姓名。这与1994年金日成去世时,金正日担任“治丧委员会委员长”情况相似。
12月22日,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发表社论,首次正式提及金正日遗训。社论称,金正恩是朝鲜主体革命的伟大继承者,朝鲜党、军队、人民的卓越领导者。“金正恩的领导是继承完成主体革命事业的决定性保障。我们要紧密团结、团结、再团结在伟大的金正恩同志的周围,忠诚地接受他的领导。”
但金正恩第一次单独行使权力,是公布金正日死讯的同时,向全军下达要求停止训练并立即归队的《金正恩大将命令1号》,与乃父金正日在接班之前就以其个人名义下达命令相比,迟了将近20年。
过于年轻的金正恩被匆忙推上接班人大位,是因为金正日的长子金正男培养失败不得已的结果。金正日刚刚接班第二年的1995年,金正男就被作为接班人培养:24岁被封为大将,27岁负责国家公共安全,继而主管宣传。但其行为过于恣肆放纵,屡在资本主义腐朽世界流连忘返,终因2001年持假护照在日本被逮捕,逐渐丧失接班人地位。
金正男被废时,二子金正哲和三子金正恩年龄尚不足二十岁,而比金正恩年龄略大的金正哲性格被认为过于柔弱,不适合当领导人。这给朝鲜选择接班人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因为金日成与金正日父子年龄只差29岁,而金正日与金正恩的年龄则相差40岁以上。
年轻时好酒的金正日,早早就显示出健康不佳的迹象。培养二子三子做接班人,很可能时间来不及,这也是虽然金正男事故不断,金正日却迟迟无法确定新的继承人的原因。当金正恩最终被确定接班时,对自己寿命有不祥预期的金正日,已无法让金正恩复制自己当年的培养路线。在金正恩被明确为接班人的两年来,对金正恩偶像化,以及向群臣托孤的速度明显加快。
据韩国统一部的统计,从金正恩正式亮相起,健康状况欠佳的金正日共参加了148次公开活动。金正恩以现场指导的随行人员身份参加了134次。金正日高密度地携子巡视,既是增加金正恩的曝光率,亦是明确托孤,但亦令金正日操劳过度,无疑加速了他的死亡。
据《金融时报》报道,韩国东西大学朝鲜意识形态专家布赖恩•迈尔斯(Brian Myers)表示,官方表述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将是对这位“年轻将军”军事功绩的描写。这就带来了一个战略风险,因为金正恩可能会感到,自己的作为必须要配得上宣传赋予他的军事功绩。
虽然金正恩的真实形象为外界所知仅有一年时间,以致外界误将金正日视察时,将他身边唯一一位体态丰满的年轻人当成了金正恩。但金正恩在注重血统的朝鲜,自有其外形上的独特优势,他的体态比金正日更像爷爷金日成。
朝鲜官方媒体披露,金正恩出生在朝鲜文明圣地白头山的山坡上。这使他与父亲有了关键的相似之处——尽管根据俄罗斯方面的记录,金正日实际出生在西伯利亚的哈巴罗夫斯克。
在形象设计上,金正恩的发型都改成了五十年代金日成的发型——如今在朝鲜被称为“年轻”或“雄心壮志”发型。动作上,当金正恩第一次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以左手不动、用右手击掌的方式鼓掌,被认为“和父亲金正日相似”。
在宣传其天才上,朝鲜官方延续了其特有传统:毕业于金日成军事综合大学炮兵学科的金正恩,武的方面不但是炮兵之神、3岁会打枪的神枪手,还是卓越的战略家;文的方面,不但会写诗,还掌握7国外语等。
在权力交接上,2010年9月,从未参与军队的金正恩被授予“人民军大将”称号。军职最终成为金正恩个人权力体系的切入点。此后又迅速为其专设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委员长是金正日),成为军方二把手。从金正恩陪同金正日出席活动看,其中41次(占整体视察30.6%)视察军队和安全机构,所占比率最高。外界分析认为,在极短的时间内,金正恩掌握了国家安全保卫部、人民保安部、军侦察总局等公安机关并获得忠诚。
2010年10月,朝鲜劳动党建党65周年阅兵式上,金正恩排名在金正日和其他3名政治局常委(金永南、崔永林、李英浩)之后。算上未出场的另一名政治局常委赵明禄(已故,前朝鲜国防委员会第一副委员长),身任劳动党中央军委会副委员长的金正恩当时排名第六。
一个月后的赵明禄葬礼上,国家葬仪委员会名单上,金正恩排名已紧随金正日之后。而2011年9月建国纪念日上,金正恩则位列金正日、金永南之后。而金正日辞世前视察朝鲜首家大型超市的照片中,紧随其后的三人就是金正恩、金敬姬(金正日的妹妹)和张成泽(金正日妹夫)。托孤之情,溢于言表。
未完成的交接班
当年,金正日接过金日成的权力时,用了20多年的漫长时光。而不到30岁的金正恩,走完这段路,仅用了2年时间。外界对金正恩政权稳定性的怀疑,恰在名义上完成最高权力交接的金正恩,事实上是一个没有任何班底的领袖。
2011年9月11日,金正日携金正恩(右)视察位于平壤的Mokran视频公司。
相比之下,金正日虽然在1994年金日成去世后才正式成为最高领袖,但早在此前的1985年,金日成就在党内高层内部宣称,金正日是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因为此时金正日已完全掌握实权,朝鲜各重要岗位,都已由金正日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人马替换了金日成的人马。
金正日公开被作为接班人培养始于1972年。这年60岁的金日成在组织上早已完成了对党内延安派、莫斯科派、国内派、甲山派的彻底清洗,各要津完全是自己游击队时期的人马,在个人宣传上,系统性地完成了对其家族延续三代人的革命血统的神性塑造。
掌握绝对权威的金日成,其继承权已注定要落在家族手中。1974年,金正日在朝鲜高层内部被明确为接班人,此前位居第六的金日成的弟弟金英柱迅速退出权力舞台。被确定为接班人的金正日,先后主管过宣传部门、组织部门,最后开始接手情报系统和军队系统。其接班顺序,掌握权力先于宣传造势,循序渐进,稳打稳扎。
1975年,朝鲜发起名为“三大革命运动”的建设活动。由金正日一手操办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运动,在朝鲜已有的权力体系之外,又独立地设置了一套平行的权力机构。它构成了金正日的班底。其后,又通过“三大运动领导小组”向各基层权力机构派驻官员,悄然完成了金正日人马的权力布局。
进入1980年代,金日成游击队时代的亲信元老,虽仍居高位,但实权已逐渐掌控在金正日培养的人马手中。这种前代元老占据名义高位的情形,一直延续到2000年之后。(www.zuozong.com)
对军权的掌握,则是通过197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朝鲜在军事冲突、政治刺杀、制造爆炸、启动核武器开发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来确立其绝对权威的。与金正恩临时被包装成若干英雄事迹的组织者不同,这些事件的直接指挥者完全是金正日本人。
在父子交接班的过程中,金正日的一项巨大贡献不能不提:金正日主管宣传和文化部门期间,这位热爱文艺的天才亲手将金日成家族塑造成一个连接了民族神性图腾与革命神性图腾的特殊家族。既然金氏是“朝鲜近代史上为国家和民族勇于奉献一切的、最爱国的革命家庭”,自然,其最高权力不但可以传给第二代,还应当往第三代一直传下去。
金日成与金正日的权力交接过程中,唯一使金正日接班不利的因素在于,父子权力相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首例,亦与马列主义学说不容。1980年10月10日召开的朝鲜劳动党第六次全党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对外公开露面的金正日,并未如外界事先猜想直接当选为总书记,而是在会议结束一个月后,在党内悄悄宣布金正日为接班人。
当时东欧国家普遍认为,金正日未能以公开程序接过最高权力,原因在于中国的明确反对。朝鲜党代会前夕,《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两篇社论,虽然所指模糊,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不符合马列主义原则。
时移世易,中国对朝鲜的权力交接问题态度已明显有别。据韩国《中央日报》称,金正日去世原因被确定后,朝鲜官方第一时间即将消息通报给中国。对今日的中国来说,朝鲜局势稳定与否,最直接的冲击对象是中国,而朝鲜稳定与否,则视乎金正恩在名义上接班后,能否真正掌握权力。
顾命重臣
曾为金正日培植人马的“三大革命小组”,在金日成逝世后,便基本消失活动。
1982年9月,金正日与父亲金日成试用新型农业机械。
金正日准备培养接班人时,“三大革命小组”又于2001年活跃起来。但它已注定无法发挥金正日当年接班时的神效,因为被确定为接班人的金正男接二连三在国际上丢尽了金正日的脸面,这台一时找不到服务对象的机器便逐渐停止运转。等到金正恩被确定接班时,已时日无多,只能由金正日直接出手帮金正恩打造班底。
近年来,朝鲜高层人事变动,尤其是部分人物异军突起,很容易被解读为是金正日在为金正恩培养班底。以2011年春金正日视察军队时陪同情况看,金正恩、金敬姬(金正日的妹妹,劳动党轻工业部长)、崔龙海(劳动党秘书、金日成的战友崔贤之子)陪同较多。此三人在去年9月均被授予“大将”称号,瞬间与总参谋部作战局长这样的军界元老平起平坐。实际上三人都从未在军队服役过。再加上张成泽,金正日家族成员和近臣将是金正恩的重要依靠对象。
在军队系统,金正日为金正恩继承体制指定了人民武力部长金永春、总参谋长李英浩、总政治局第一副局长金正阁、总政治局组织负责副局长金元鸿、国家安全保卫部副部长禹东侧等为权力精英。地位跃升最快的是李英浩,他不仅晋升为次帅,还当选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会副委员长和中央委员长。
1988年8月,金正日在茂山开采现场视察,并详细指出应该如何提高铁矿石产量。
1979年3月,金正日视察《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的电影拍摄现场。
为让金正恩接班后顾命大臣有所忌惮,金正日不但让金正恩接过自己担任国家安全保卫部部长一职,还对情报机关重新洗牌并大幅提升其地位。国家安全保卫部第一副部长禹东侧和保卫部政治局长金昌涉晋升为政治局候补委员,禹东侧还被提拔上将。
在权力交接之前的重要时刻,情报机关的清洗已成朝鲜常态。为金正恩保驾护航的禹东侧,前任是Ryu Gyeong,在今年被清洗,而曾辅佐金正日登基的原保卫部部长Kim Byung-ha在1983年被彻底清洗。除国家安全保卫部,人民保安部今年上半年也有重大人事变动。原国防委员会行政局长李明洙接任人民保安部部长。李明洙经常陪同金正日视察,被认为是其重要亲信。至此,两大情报系统或已安插完毕。
截至2011年9月20日,金正恩今年在朝鲜媒体中公开出现了61次。陪同出现最多的是张成泽的51次,其次是李英浩、金正觉(总政治局第一局长)各36次,其后是周奎昌(党机械工业部长,党中央军事委员,32次)和崔龙海(28次)。此外,国家安全保卫部第一副部长禹东侧、保卫司令员金元鸿、人民保安部部长李明洙也时常陪同。
可以说,金正日一年多时间内下了一盘很大的棋:以李英浩、金永春为代表的军方,以金敬姬、张成泽为代表的亲友团,以金永南、崔永林为代表的行政机构,以及一直由金氏父子控制的情报机构——上述力量构成拱卫金正恩的基本盘。
但问题是,这些金正恩的长辈无一是金正恩亲自培养提拔,其忠诚是否有效延及金正恩?尤其是亲贵强人张成泽的几起几落值得玩味。
据日本《每日新闻》12月22日分析,未来朝鲜可能采集体领导,名义上是以金正恩为首,但金正恩必须与其监护人、姑丈张成泽及军方共享权力。《每日新闻》认为,一向和中国关系良好的张成泽统掌军权,也同样掌握了来自中国的粮食援助管道,张成泽将成为朝鲜唯一同时掌握粮食和枪杆子的人物,未来张成泽是否甘愿交出实权令人怀疑。
曾长期掌管过人事组织和政法系统的张成泽,在金正日时代一直被视为实际上的第二号人物。除了其与金正日的亲戚关系外,其大哥张成宇、二哥张成吉均曾在军界掌握过重权。由于张成泽长期担任组织指导部的第一副部长,拥有广泛势力。以至于美国在朝鲜核危机时,曾设想若无法和平解决,不如肉体消灭金正日,建立一个以张成泽和张成吉兄弟为核心权力体制。
或许是美、韩一厢情愿的猜测,或是张成泽本人的桀骜不驯引起金正日疑惧,2003年7月以后,张成泽就从公共视野中彻底消失。内部传言称,张成泽因“宗派问题”和“滥用权力问题”被查处。随后,被认为是张成泽人马的宣传、外贸、安保、体育的负责人相继丢职,被审查的张成泽系列高官大约有80余人。
先帝剪除权臣羽翼,将之贬至远方;新帝恩复其位,以降伏其心。这种传统宫廷政治,在张成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主少国疑
按金正日惯例,金正恩正式接任后必须进行一次清洗,所有可能威胁金正恩的人物都必须隔离、调走甚至消灭掉。但29岁的金正恩如非真的是朝鲜宣传中的天才,不但清洗长辈们非其所能,而且他们如今正是金正恩的依靠。
朝鲜体制下,今日高层早已是利益共同体,团结一致维护现有专制体制问题不大。但如果有野心、不愿忠于一个年轻人、不愿再终日生活在被清洗的阴影之下,或是路线斗争,都有可能挑战金正恩的统治地位。由于权力并非金正恩所赐,不同权力集团推出大家都能接受、感到安全的代理人并非没有可能。
虽然金正日为金正恩留下了一个对高层官员严密而叠床架屋的相互监视、制约的体系,但在金正日身后,失去了绝对权威的主人,这一机制是否仍能像以前一样高效运转值得怀疑。韩国统一研究院报告也认为:“金正日死后朝鲜有可能发生军事政变等权力领导层的变动、居民骚乱和暴动、大屠杀、难民潮等剧变状态。”
统一研究院《统一大计探索研究》报告书中,将金正日世代朝鲜的权力结构划分为:世袭、军队为中心的集体领导体制、军队核心人物力压其他后独揽大权等。报告书还预测:“若政治精英之间无法形成权力结构的共识,就很有可能引发剧变。”
报告认为,在权力交接尚未稳定之前,一旦金正日变故,“金正日的直系家属将遭到排挤,很有可能形成以国防委员会为中心的集体领导体制或以党为中心的指挥体系,权力层内部的矛盾和明争暗斗将进一步加剧。”
顾命大臣中,张成泽被认为是最有能力挑战金正恩的人。尽管几次起落,且部属遭清洗,张成泽被认为依然有可靠的亲信班底,如劳动党书记崔龙海、党部长李明洙、平壤市责任书记文耿德、驻华大使池在龙等在2010年的党代会上大举进入中央政治舞台。
据韩国情报当局的了解,目前进驻中国的朝鲜贸易机构,多数负责人都被更换为张成泽系统的人士,从业人员们也正在急于联线张成泽,朝鲜内部的财路显然正集中于张成泽。去年张成泽当上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对于军队内部人脉相对薄弱的他而言,算是找到了扩大影响力的基础。作为劳动党行政部长,他负责对国家保卫部、人民保安省、检察院直接领导。
也有评价认为,张成泽是一个事理分明和冷静的人。叛逃的朝鲜高官黄长烨曾表示:“处决第六军团叛乱事件主谋时,是他亲自开枪处决了军团政委等核心主谋。他是一个细致、冷静的人。”
另一位不得不防的人物是人民武力部长金永春。金正恩就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之后,金永春的权力被架空,但权力欲望强烈的金永春可能会寻找新权力中心,牵制金正恩。甚至有人分析说,张成泽可能和军方联手拥立新领导人。
撇开军界强人不谈,近观金氏家族内部,姑姑金敬姬(劳动党轻工业部部长、大将)也值得一提。据传夫妻俩很早就分居;婚姻虽名存实亡,但政治利益让两人互相牵制。张成泽夫妇到底是金正恩的靠山还是威胁,也难以判断。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教授刘德海指出,金正恩能否稳定朝鲜内部的政局,关键就是他和目前主管国政的姑姑金敬姬、姑丈张成泽,三方之间的关系。
《每日新闻》则分析称,金正恩为制衡,可能拉拢父亲生前最后枕边人金玉,对抗金敬姬和张成泽。现年47岁的金玉,金正日2008年中风时,她一直守在床边,今年更陪同金正日出访中国和俄罗斯,对金正日的决策有一定的影响力。
弱主强臣,未来朝鲜政治架构如何运行?韩国媒体普遍认为,金正恩也会像当年金正日守孝三年进行“遗训统治”。以所谓“金正日遗训”作为统治基础。果真如此,这三年到底是金正恩的机会,还是竞争对手的机会,还很难说。
目前,金正恩的主要职位仅有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金正日生前担任的一大堆职务正等待他逐个拿下:国防委员会委员长、党总书记、最高司令官、政治局常务委员等。如果不能顺利全部继承,很可能意味着分权的出现。
韩国对朝鲜问题专家郑成长则分析称,如果金正恩能效法金正日当年,将金日成拥戴为“永远的主席”并废除主席职务,金正恩可将金正日拥戴为“永远的国防委员长”并解散国防委员会。如此,金正恩就不必夺取此职,而是强化已经到手的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取而代之。
由于夺取党、政、军所有权力实在路途艰难,尽管至今权力交接平稳,目前更多的分析认为未来集体领导、权力分裂后互相制衡的可能性较大。韩国国家情报院12月20日报告认为,金正恩正式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前,朝鲜将成立以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为中心的过渡统治机构,解决当前的国家大事。
金正恩被确定接班人来得太晚,宣传和造神行动来得太迟,即使今天,他在朝鲜百姓面前也只算混了一个脸熟。好在,朝鲜普通百姓大多不知道金正日之外的其他领导人,也对金正日家庭的其他成员一无所知。
尽管金正日去世后,朝鲜人民在公开场合,一边熟练地表现得悲痛欲绝,一边熟练地对金正恩表达忠诚,但在私下里,对官方才发起的金正恩造神宣传多有质疑和不屑。或许因为这个如此年轻的“八零后”,实在与神话对不上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