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的小区没有围墙?
世界上小区没有围墙的国家并不多,美国是其中之一。
在美国生活过的朋友恐怕都知道,美国许多小区不但没有围墙,更没有保安,这也恰是许多中国人所津津乐道的一点。而且美国许多小区的道路基本上是公共道路,一般来说还有路名,小区内的篮球场和游泳池,也开放给周围的市民使用,这种小区称之为“美式公寓(Apartment)”。
没有围墙的美式公寓
从规模上来说,美式公寓并不逊色于中国的大多数小区,一般都是25栋左右风格相同的三四层小楼房,每栋楼房约住6户左右,一般是一层两户(或是四五十栋小别墅,别墅群就不再叫公寓了,而叫house),它们总体风格与中国的小区别无二致。但有趣的是,美式公寓都没有围墙,甚至连基本的防盗装置都没有,更不设保安、门禁,唯一能辨识的,是公寓的“物业管理处”——一般来说是一栋平房,以及在小区入口矗立着的一面不足5平方米的矮墙,上面写着公寓的名字、电话与门牌号,仅此而已。
而且,与别墅一样,美式公寓一般都在荒郊野外。走出公寓,便是崇山峻岭、断桥河谷、各类公路或羊肠小道。平心而论,这样的环境难以让人觉得安全,而且美式公寓几乎都没有防盗网与防盗门,而多半是简陋的纱窗加木门,一脚就能踹开,这让许多刚来美国的中国人几乎“夜不能寐”。
以笔者生活过的北卡州(North Carolina)为例,当地有数以万计的美式公寓,它们几乎都没有围墙以及任何安保设施,并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北卡州的庙岭(Chapel Hill)、威明顿(Wilmington)、阿西维尔(Asheville)等地,而且面积基本上大小相当。公寓的游泳池、篮球场处于对外开放状态,无人看守,来者随意。
在北卡州、密苏里州与西弗吉尼亚州等地为数不少的美式公寓里,笔者没有发现中国大陆最常见的“地下停车场”。在美国,别墅一般设车库,而公寓则设户外车位。因为美式公寓占地面积大、容积小且入住率低,车位平均利用率在50%左右,这为留出开阔的车行道提供了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没有围墙的美式公寓,将游泳池、篮球场、车道等看似珍稀的资源一并对外开放,看似颇为大方,但有一样东西则只严格地限于住户使用,那就是垃圾箱。美式公寓垃圾处理,是由公寓物业公司协同当地的垃圾中转站完成的。美国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厨余垃圾、纸板、塑料(玻璃)瓶、旧家具必须投放在不同的垃圾桶里,由垃圾中转站统一回收处理,因此清理垃圾是许多美国物业公司最大的一笔支出。这使得不少物业公司会在垃圾桶上标注:本垃圾桶只限于公寓住户使用。
但对于许多“新移民”或是在美国短期工作的中国人而言,一旦发现自己公寓的垃圾桶“爆满”,很可能就会情不自禁地将垃圾放到其他公寓的垃圾桶里(美国许多公寓都是毗邻的)。但这却属于违法行为——若是初犯,很可能被其他公寓物业经理逮个正着并严肃警告,告知下不为例;若是屡教不改,很可能被诉至法院,遭到重罚。
小区治安如何保证?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美式公寓都没有围墙。前文所言之美式公寓,乃是绝大多数美国人的居住小区——它们基本上散落在公路旁,属于我们在网上看到最多的美国屋舍。
与中国城市不同的是,在美国市区里是没有美式公寓的,最繁华的城区只有银行、写字楼、博物馆与政府机构等设施,特别在大都市如里士满、华盛顿与圣路易斯等市区,一到深夜,立刻人去楼空,一片安静。晚上7点之后的美国,几乎可以用“市区万籁俱寂,郊区千家灯火”来形容。
既然美式公寓都设在荒僻无人的郊区,那为何都不设围墙?
要回答这个问题则必须从美式公寓的渊源说起。大多数美式公寓、居民点都是沿公路而存在。在基础设施中,美国最发达的是公路,许多公路早在19世纪中叶的“西进运动”之初就开始修建,当时美国大多数国土尚无人居住。路修好之后,居民们(当中很多是修路工人、矿工等等)为了方便,选择依路而居而非聚居在城区里。
尔后,城市都会渐成气候,遂形成“上班在城里,居住在郊区”这一大多数美国人所青睐的生活方式。因此,美式公寓最大的特征就是“地多人少”,这也是缘何很多中国人去了美国感叹自己是“洋插队”的缘故。许多公寓离农田、玉米地不过举步之遥,放眼望去,感觉回到了19世纪。在这种环境下,你根本不必指望出租车、公交车会出现在你眼前,如果没有私家车,那真可以说是寸步难行。(www.zuozong.com)
既然“地多人少”,那么,公寓在面积上就可以容许社会车辆通行。许多公寓里有两车道甚至四车道,特别方便社会车辆穿行。而且在美国,有“道路共享”(share road)的文化传统,无论是小区的道路,还是66号国家公路,都是全社会的公共设施。在这样的基础设施条件与文化传统下,美式公寓完全有条件允许社会车辆通行。
其次,因为人力资源昂贵,绝大多数美式公寓没有能力修筑围墙、门禁并雇佣安保、收费人员来限制小区的车辆穿行。
美国的人口只相当于中国的1/5,因此人力资源最贵,“DIY”之风也随之盛行。美国的男人大多数都是补屋顶、刷油漆、剪花草、掏下水道以及修车的好手。而且超市自助扫码结账、加油站自助加油都是常态,在许多服务行业,空荡荡的房间里看不到一个服务人员。
有围墙、门禁自然就要雇佣安保、收费人员来管理、维护,这种开销一般的公寓绝对承担不起。按照中国小区的标准,一个小区的物业公司,包括保洁员、保安员、物业经理等等需要30余人。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在美国恐怕只有最顶级的公寓才能配备。笔者所居住的公寓,在北卡州已经算是租金最高的公寓之一,整个物业处(包括一位保洁的秘鲁大叔)不过五六人而已,周边其他公寓甚至只有三四人在办公室里负责一些收房租等基本业务。因此,美式公寓如果有围墙、门禁,那所附着的额外人力开支让公寓管理公司根本无力承担。
既然没有围墙,又准许社会车辆穿行,美式公寓岂不是相当不安全?
这个担心,我相信大多数刚来美国的中国人都有。但就笔者亲身体验而言,美国的入室盗窃案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笔者曾外出开会一个月,邮局的一个包裹被放在房间门口二十余天,任凭风吹日晒,竟无人顺手牵羊,这可谓是“路不拾遗”的典范。
但这绝非反映了美国治安好,美国窃贼不多,但劫匪不少,找路人索要钱财的黑人乞丐令你防不胜防。之所以美式公寓对外开放,甚至没有防盗设施,根本原因在于两点:一是美国的持枪合法制度,大多数美国家庭都有枪,而入室盗劫者一旦被主人开枪击毙,主人是不必承担刑责的;其二,美国联邦法律与许多州的法律,对于入室盗劫者普遍都处以最严厉的刑责,几乎仅次于谋杀与贩毒。打个简单的比喻,在美国入室盗劫,其风险不亚于在中国抢银行,我相信大多数窃贼都不愿意冒此大韪。
因此,不设围墙的美式公寓,是美国特殊的国情、历史与文化所造成的。它综合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现状,它只属于美国,并且是美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
虽然美式公寓反映的是美国的文化,但小区都是人类居住的所在,如果围绕着“美国小区为什么没有围墙”这个话题来讨论,笔者认为,美式公寓给中国小区建设的启示,并非是“有无围墙”那么简单。
窃以为,其核心问题在于,我们需要借鉴的,是代表工业文明的美式居住文化而非美式公寓这种小区。中国的私家车近年来迅速普及,大型城市的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中国大多数地区基本上进入到了工业文化时代,但人们的居住文化确实还停留在所谓的“农耕时代”,购置房产仍以市区为首选。在这种居住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城市中心承担着停车、居住、办公等多重职能,给原本拥挤不堪的城市中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小区拥挤、交通拥堵、污染严重、地价高昂。这使得中国许多一线城市市区房价变得高不可攀,甚至超过了纽约曼哈顿、东京涩谷的房价。
与此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在中国许多高房价的城市,只要驱车半个小时,房价便下跌许多,若是驱车一个小时,房价几乎是市区的1/3。但即使是会开车且有车的年轻人,大多数仍不愿意买郊区的房子,而执意选择“离单位近”的住宅。
这种选择,在美国显然不可思议。在美国大多数地区(除了纽约、华盛顿与波士顿等特大型城市之外),开车一小时上班几乎是常态。笔者有好几位朋友,上班的工作地点离自己的住宅竟然有两小时左右的车程,他们并未觉得这是一种痛苦,相反,他们非常享受“在路上”的惬意。这也是缘何美国公路旅馆、汽车餐厅与交通广播尤其发达的原因之一,“车轮上的民族”洵非过誉。
笔者浅识,要想有效地改变城市拥堵现象,美国的城市规划与公寓建设当然有值得学习的一面,但其居住文化更值得思考。近年来,中国的私家车、开发区的数量急剧增长,告别传统居住文化的基本条件日益成熟。笔者在美国时,曾与建筑学界的好几位朋友深入探讨过这个问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当代中国的城市规划者、新闻媒体应有远见,鼓励年轻人在郊区甚至周围的二三线城市(包括县城)购房,开发商则应沿着高速路修建小区,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市区的拥堵问题。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建构。因为在当下中国,还有学区、户籍、医疗等一系列政策性的问题困扰购房者,这更显示出了中美两国小区的差异并非是“有无围墙”这么简单。
一言以蔽之,拆除小区的围墙容易,但拆除观念、制度上的“围墙”却远非一日之功,这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