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美关系 风浪暂归平静:最新局势

中美关系 风浪暂归平静:最新局势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达巍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2015年的中美关系,上半年处于紧张态势中,南海问题、网络议题、美国对华战略的讨论等骤然升温;下半年,尤其是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访美后,这种紧张气氛有所变化,趋于缓和。如果能保持现在的水平,对未来中美关系的稳定将会有积极作用。

中美关系 风浪暂归平静:最新局势

中美关系: 风浪暂归平静

相比于其他热点问题,中国境外NGO管理立法问题其实更反映如今中美关系的深层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的分歧,反映出美国国内对中国战略走向的疑虑、担心或说是误判。

达巍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

2015年的中美关系,上半年处于紧张态势中,南海问题、网络议题、美国对华战略的讨论等骤然升温;下半年,尤其是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访美后,这种紧张气氛有所变化,趋于缓和。

从美国的外交排序来看,中美关系并不是其今年的主要焦点,俄罗斯或“伊斯兰国”这些因素更引起其注意。而从中国外交的视角,尤其2015年下半年,对日、对欧以及与台湾地区的关系都得到了改善和提升,中美矛盾也有所缓和。

2016年美国将迎来新一轮大选,通过“敲打中国”来博取选票是选举季常见的戏码。现在美国学界有关“过去三十多年对华战略是否错了”的讨论还在继续,只是激烈程度有所缓和。如果能保持现在的水平,对未来中美关系的稳定将会有积极作用。

2015年的三个指标

总体来说,2015年的中美关系可以看三个指标:网络安全、南海问题、中国对境外NGO管理立法。

网络安全问题无疑成为中美之间近来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今年上半年无论是美国安全部门还是舆论释放的信号火药味都很浓,“制裁”、“网络战”等说法一度甚嚣尘上。9月习近平访美前,中美高层多次接触,就这一问题进行磋商,为中美关系“降温”。最终我们看到,在中美关系的成果单上,中美就网络安全问题建立了新的交流和沟通机制。从这一系列成果上,我们看到了中方为稳定中美关系所做出的让步和努力。建立这些沟通机制有利于避免下一次发生“网络战”,至少可以降低其可能性,毕竟如果谁绕道已有的对话机制擅自行动,是有失公允的。

南海问题上,尽管2015年年底,美国媒体就此问题再度闹得沸沸扬扬,但我的看法没有那么悲观。一方面,美国多年来一直对世界很多海域都进行所谓“航行自由行动”,不仅仅是中国,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以前相对低调、保密,仅由美国国务院每年年底刊出一则报告,宣布这一年其“挑战”国家名单、“挑战”内容,而现在美国军方在南海的行动变高调了。这是一种蓄意炒作。另一方面,南海领域的岛礁扩建工程已经基本建成,中美接下来有理由、有机会在南海寻求新的稳定。

真正令人担忧的情况是所谓的“菲律宾仲裁案”。2016年如果国际仲裁法庭做出总体有利于菲律宾方面的仲裁,不仅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有所打击,也可能给其他“有心人”提供口实和机会,不排除届时南海争议会有升温的可能。

第三个方面是中国境外NGO管理立法问题。相比前两个,该问题其实更反映如今中美关系的深层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的分歧,实际上反映美国国内对中国战略走向的疑虑、担心或说是误判。美国方面是把这个问题看做一个风向标,判断中国是否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继续坚持过去几十年的战略方向。这种疑虑或者说过度担忧,正是今年美国对华战略大辩论之下的一个底色。目前这一法律草案还在审议过程中,如何帮助美方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国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任务。

中美经贸“腾笼换鸟”

2014年被我称作是中美进入二元结构的形成之年,其中一个重要参考标准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标准,中国在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这是200年来非西方国家首次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www.zuozong.com)

这个总体结构我认为目前仍然存在。美国现在经济虽然有所好转,GDP增速达到2.5%左右,但这一速度只能说是“不太坏”,并没有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相比之下,中国经济虽然放缓,GDP增幅跌破7%,但接下来几年仍会保持在6%以上。只要在这个水平,就还在追赶美国经济地位。两者的差距仍在逐渐缩小。

如今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对美出口贸易顺差创了新高,这也是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个大的转变。一直以来,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是双边关系的“压舱石”,这几年随着中美经济结构的变化,这块“压舱石”也一直在滚动: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崛起后,美国部分在华企业出于各种原因离开中国,有的回国,有的可能迁移到东南亚其他国家;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在投资和服务业领域都有很大潜力,而中美互联网商业领域合作热度在增加,这是过去前所未有的。总体来看,中美各自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将给中美经贸关系带来一些变化,过去某些合作可能在弱化,但是一些新的合作又会产生,可以说迎来了一个“腾笼换鸟”的变革时期。

中美投资协定(BIT)谈判在习近平访美前被赋予很高期待,认为可能出现突破性进展,但最终未能如愿。目前双方仍在进行艰苦谈判,中美两国则出现了一些“不着急”的声音。我觉得这样从容、稳定的态度反而让人会更有期待,这才是博弈当中应有的态度。

美国在2015年11月着急地推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中国来说,像进入了一场长跑。短期内它对中国影响有限,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只有3‰;但长期来看这是一个会触及中国国内经济和国家治理的国际规则,是美国利用其国家治理方面的优势制定出来的,所以它值得我们从游戏规则上去弄懂以及应对它。如果中国一直在TPP之外,可能在其框架下会出现竞争对手,比如那些经济结构与中国相似的东南亚国家,所以中国要抓紧时间推进改革。如果以后美国与欧洲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谈判谈成,对中国产生的压力将更大。

如何助力中美同心圆

总结近两年来中美关系的波折表现,我认为有几点启示值得大家思考:

首先是中美两国的领导核心,即中南海和白宫都希望稳定中美关系:2013年11月-2014年5月,从中国防空识别区问题到美国以网络间谍罪起诉5名中国军人,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但当年11月奥巴马访华前,两国高层不断互动,用各种力量将双边关系拉回到一个良好的气氛上,之后奥巴马的访华也取得了很多成果;2015年上半年,南海问题和网络安全问题再次使得中美关系由平稳陷入僵局,但在9月习近平访美之前,中美双方同样互派特使最终缓和了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低迷甚至敌对气氛。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两国最高领导人在推动或稳定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方向上是一致的。

其次,只要双方肯费心思投入更多,中美关系就会变得更稳定。以习近平的访美为例,可以看出来其准备得非常充分,在多个场合准确回应了美方关切的核心问题,对美方的担心和焦虑也进行了有效安抚;习近平在发言中对中美关系进行了定位,说“美国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优先发展方向”,这让中国国内对本国外交的走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再者,中美舆论也对双边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舆论引导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不是鼓吹和煽动更多民意向好战和交恶的一头去发展。

中美关系的状态就像是一个同心圆,里面的内核是中美高层的领导力,外面一圈是围绕两国的各种动态化、延展化的议题。两国关系的稳定则需要依赖于两个圆的稳定。对中国来说,核心领导层对外在议题的决定性影响更大;对美国来说,白宫只是政治体制中的一层,还有国会、法院以及社会组织等,因此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不确定性更大。接下来美国国内将进行大选,白宫这个核心领导力必然发生重大更替,从而带来未知变化,我们也就更需要积极努力去推动和维护两国关系。

(采访整理  记者 / 王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