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或再现“空虚的陆军”
分析人士认为,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军参与地面作战的可能性降低,越来越多情况下将面临海战、空战、网络战等“非短兵相接”的作战样式。但事实上,美军再次卷入地面作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届时陆军仍将是责无旁贷的骨干力量。
特约撰稿员/萧萧
当前,美国军方喊着“重返亚太”之际,外界认为在这个更强调“快速反应”和“联合作战介入”的时代里,机动性平台密集的美国海军和空军更加吃香,这让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筋疲力尽的美国陆军顿感无奈。美国《陆军》杂志评价称,五角大楼已提出“空海一体战”(ASB),以期抗衡一些亚太大国持续成长的“反介入/区域隔离”(A2/AD)作战能力。在ASB构想中,美国海空军被视作绝对主力,倒是陆军成为“只适合打扫战场、维持秩序的落伍之师”。
但美国军事学院分析师罗伯特·M·张伯伦少校认为,随着亚太各国军队日益现代化,美国陆军反倒更加重要。他认为,未来10年亚太将成为美国的“利益核心”,美国陆军则是确保维持亚太军事霸权的关键,“‘重返亚太’军事政策的要害集中在美国如何保卫那些亚太盟友上,即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不是为了进攻,而是提升‘战场强行介入’能力,打消地区大国军事威胁美国盟友的目的”。
按照张伯伦的说法,美国与亚太主要国家的经济高度融合,之间不存在全面军事摊牌的可能,但要是因第三方发生军事冲突则“另当别论”。张伯伦表示,近年来,亚太军事大国加强海空打击能力建设,若美军真用ASB模式对抗势必遭受惨重损失,若美国改以陆军介入,效果就会好得多——美国陆军的各种火力平台能分散隐蔽部署,其暴露的可能性远低于海军战舰和空军战机,更何况对手的反隐身雷达通常难以找到美军的陆上火力点。另外,美国陆军机动性较强的导弹部队更是对手难以发现和锁定的。因此,美国在亚太采用陆军防御作战更加务实可靠。
无独有偶,不久前,美国陆军上将雷·奥迪尔诺在《外交政策》上发表文章,阐述了美国陆军应对未来亚太冲突的设想。他称,陆军是美军太平洋司令部(PACOM,太总部)的力量基石,“全世界的十大陆军(拥有国)中有七个位于亚太”,足以证明美国陆军是“维系华盛顿‘话语权’的工具”。
奥迪尔诺批评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前主席艾克·斯凯尔顿漠视陆军价值的言论称:尽管海空军的“非接触作战平台”让人目眩,但这些“垂直打击力量”难以歼灭性制敌。“点穴式打击”是海空军远程打击兵器之长,但由于投射空间大、发射距离远,即使地毯式轰炸也难以达到地面部队流水灌地般的作战效果,况且海空军兵器是防空区外发射和非接触攻击,对小型目标、隐身目标、遮蔽目标,容易出现“找不到、打不到”的攻击死角。因此,陆战场的决定性作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信息化战争依然离不开地面作战,这也是战争的根本目的决定的。奥迪尔诺认为,陆军是捍卫美国在亚太战略利益的“力量支柱”。
“压缩应有一个度”
可是“呼吁归呼吁”,从大局上看,美国陆军基本难逃裁减的宿命。历史上看,每场战争的结束都是美国陆军裁员的开始。明年美军撤离阿富汗后,糟糕的国内经济形势必然逼迫政府下手裁员。一战后美陆军兵力从战时峰值时的370万锐减至1920年的26万;二战后由800万骤减至1950年的59.1万。两次缩减比例均高达93%。
冷战后,美国陆军师级作战单位基本被打破,代之以旅级模块化部队。而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结束后,陆军规模则将从伊战峰值时的57万缩减至49万。美国国防部2013年发布的《战略选择与管理评审》透露,陆军将在已压缩的基础上再裁减15%-20%,使兵力规模跌至38万。更有退役海军将领表示,“38万也不是陆军兵力底线,美国现役步兵人数完全可以控制在30万以下。”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奥汉隆认为,如果陆军真的被压缩至上述规模,美国国家利益将不得不依靠一支“自二战以来人数最少的陆军部队”来维护。对一个承担有全球责任的国家来说,如此规模的削减已从“适度”恶化为“过度”。美国在这方面有前车之鉴。二战后由于规模急剧缩减,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军能够率先进入战场的只有“史密斯团级战斗队”,后来事实证明这支兵力不足、训练仓促的部队难敌朝鲜人民军的冲击。(www.zuozong.com)
越战结束后,美国再次大量削减陆军,结果产生所谓“空虚的陆军”——不仅规模缩小而且纪律涣散,士兵吸毒、斗殴者比比皆是,训练与战备程度急剧下滑。更糟糕的是,越战后的美军认为精力要集中在打大规模战争上,不重视实施反叛乱作战,导致陆军几乎丧失反叛乱作战能力。奥汉隆认为,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屡屡出现“战场不适应症”,与越战后的裁军战略脱不了干系。
按照目前军费紧缩的形势,陆军规模压缩乃大势所趋。但奥汉隆提醒议员,压缩“要有一个度”。如果为了节省军费而无限制裁减陆军员额,五角大楼将可能因没有足够的陆军部队可供调遣而陷入“死机”。
2 012年5月31日,在阿富汗坎大哈省执行爆破任务的美国陆军士兵。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官员和阿富汗官员表示,奥巴马政府原定的2013年12月31日最后限期有所动摇,不要求在此之前签订2 014年后在阿富汗保留美军部队的协议。
最佳规模为应对“1+2”模式
有美军退役将领担忧,如果依照《战略选择与管理评审》进行规模压缩,美国陆军30多万人的规模难以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其国家利益,那时只有一个选择,就是龟缩不出。事实上,很多美军高级将领都倾向美军应避免陷入久拖不决的地面战争。前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反思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时就指出,“如果未来美国国防部长向总统进言,要求向亚洲、中东或非洲派遣一支庞大的美国地面作战部队,那就应检查一下这个人脑子是否有病。”
但历史经验证明,当热点地区出事时,美军不可能置身事外。奥汉隆说:“这种事情不是我们一厢情愿,当冲突发生时,我们可能不太想参与其中,但有些人却惦记着我们。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威胁到我们的安全和利益,稳妥起见,最终我们还是选择参与。”
未来美国陆军也将面临同样的选择,要在全球范围内干预冲突,就必须保持足够的数量。
在奥汉隆看来,现在美国陆军虽然拥有高技术含量的武器装备,但要对付战场上难缠的对手,仍需足够数量、训练有素的步兵。“在一些难以避免的战场环境下,再新颖、再高科技的武器也不能替代士兵。”他表示,美国陆军人数在印度、朝鲜、俄罗斯、中国之下,仅排全球第五,因此“没必要做出太大规模的裁减”,否则后果将是“不可预测”和“危险的”。
美国陆军军事学院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约翰·德尼指出,很多分析人士认为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军参与地面作战的可能性降低,越来越多情况下将面临海战、空战、网络战等“非短兵相接”的作战样式。但事实上,美军再次卷入地面作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局势紧张的朝鲜半岛,动荡不安的中东、中亚等地区,都存在随时爆发大规模战争或小规模冲突的可能。“美军应时刻保有干预其中的能力,届时陆军将是责无旁贷的骨干力量。”
德尼和奥汉隆等学者认为,在削减不可避免的前提下,美国陆军兵力的最佳规模应为42.5万-45万,并能应对“1+2”模式的战争威胁。所谓“1+2”模式,即能同时应对一场突发的、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以及两场长期的、中等规模的多国维稳作战。
依照该模式组建的陆军部队拥有两个优势。首先,可满足大多数人削减陆军的要求,并使削减后的陆军既能在危机突发初期及时有效应对,又能保持足够数量的预备队,在危机升级后添派增援力量;其次,规模合理适度且经济实惠。从当前局势判断,未来美国陆军与大国军队交手的几率小之又小,“1+2”模式将足以保证他们在作战中取胜,或至少坚持到后续力量的到来。据估计,按“1+2”模式组建的美国陆军现役部队平时可保持在40万上下,相比伊拉克战争峰值时将大大减少,所需的相应军费开支也将大大降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