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巴革命的背影:圣地亚哥揭秘

古巴革命的背影:圣地亚哥揭秘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圣地亚哥是古巴第二大城市,在狭长的古巴地图的最南端,与首都哈瓦那分据南北。5月5日,他与马塞奥领导的起义军在圣地亚哥附近会师。圣地亚哥埋葬着古巴独立史上几乎所有名人,是打响古巴革命第一枪的地方。91年后,又一位革命领袖出现在这幢小楼的二层阳台,宣布古巴革命胜利。巴士驶过圣地亚哥安东尼奥·马塞奥革命广场。

古巴革命的背影:圣地亚哥揭秘

圣地亚哥:古巴革命的背影

名为“圣地亚哥”的城市很多,但唯有古巴的这座,洋溢着革命的浪漫与激情。或许,每一块墓碑下,都是一位革命英雄;每一栋老建筑里,都住着一段令人血脉偾张的往事……

撰文/顾剑

早春三月,无论波士顿还是北京,都还春寒料峭。若这个时间到古巴,却是30℃以上暑热难当的季节。为了躲开今年波士顿创下历史纪录的纷飞大雪,我专门飞到古巴避寒。

圣地亚哥是古巴第二大城市,在狭长的古巴地图的最南端,与首都哈瓦那分据南北。我到达的时候,火红的凤凰花在明晃晃的阳光下绽放,大王棕榈树笔直而挺拔,城市南面铺陈着一望无际的碧蓝海面,而西面的天际线上,则横亘着峰峦叠嶂的马埃斯特腊山脉。

当我每每从旅馆细长的窗口,望向那一隆起伏的曲线,脑海中总会浮现“革命”二字。1868 年,爱国领袖卡洛斯·塞斯佩德斯在马埃斯特腊山区的亚拉小镇上发表了著名的“亚拉宣言”;1895年,民族英雄何塞·马蒂从多米尼加率领远征军在马埃斯特腊附近的普拉依达斯登陆;1956 年,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起义军在马埃斯特腊山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斗争……

是啊,一线自然天成的山脉尚且引发了诸多的革命联想,那这座城市呢?

圣地亚哥的大街小巷和殖民地风格的楼宇。

公墓里的古巴近代史

一清早,我乘出租车造访古巴最漂亮的公墓——圣伊菲热尼亚公墓。或许有人会忌讳坟墓不吉,其实西方的公墓绿草如茵、宽敞明亮,墓碑的工艺也很精湛,与公园并没多少区别。因此,在欧美旅行时,我一向很爱逛公墓,诸如巴黎的拉雪兹神甫公墓、莫斯科的新处女公墓,对于懂一点历史的人而言,墓园就是历史。

诚然,圣伊菲热尼亚公墓,也写就了历史。古巴两次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卡洛斯·塞斯佩德斯与何塞·马蒂,以及古巴革命时期很多英雄都被葬在这里。

卡洛斯·塞斯佩德斯对于古巴革命以及这个国家的意义,只需看后人对他的称谓便能明了——“祖国之父”。1868年10月,49岁的塞斯佩德斯将朋友和奴隶集合到自己的德玛西亚瓜庄园,制定了“亚拉宣言”。十天后,他的部队占领了巴亚莫,监禁了西班牙卫戍部队的降兵。他的手下费奥雷多为此写下了后来成为古巴国歌的诗句:

快起来,上战场,巴亚莫的勇士们!

祖国正骄傲地注视着你们,

不要惧怕光荣的牺牲,

为了祖国献身,就是永生!

“为了祖国献身”,在将近一个世纪以来,都是这个国家的一项传统。很快,领袖塞斯佩德斯顺理成章地当选总统,但卷土重来的西班牙正规军接连挫败了政府起义军,由于看不到战争结束和外交上的结局,起义者内部的分歧越来越大,塞斯佩德斯被赶下总统的宝座。1874年2月,55岁的他在一次小冲突中牺牲。毋庸置疑的是,虽然失败,但由他开始的十年战争最终导致了古巴的独立。

从塞斯佩德斯的墓地,踱步到何塞·马蒂的墓地,只需短短的几分钟。象征西班牙殖民时期各省的6根柱子高擎半圆形墓顶,阳光穿过墓顶的六边形天窗,洒在沉思的马蒂雕像上。石棺上是一面古巴国旗,四周鲜花环绕。果然是应了马蒂在诗歌中所写的——“当我长眠在异地,没有祖国,也不是奴隶。我只愿自己的坟墓上,放着一束花,一面旗。”而这诗的前几句是:

普天下的穷人,

我愿与他们共命运。

我是好人,作为好人而死,

我要面向太阳

我更愿意以诗人的身份来理解马蒂。从老照片上看,他身材矮小,浓眉大眼,留着八字胡须,总穿着黑色的上衣,系着白色的领带。大部分时间,他作为流亡者居住在美国,坚定地倡导古巴独立。1891年,针对美国的威胁,他写道:“我知道这个怪兽,因为我曾生活在它的兽穴中——我的武器只有戴维和弹弓。”在20年的时间里,作为革命活动家、政治理论家的马蒂,不断地为古巴奔走。在一封给女儿的信里,他这样描述自己:

我全副武装,肩扛步枪,皮带上挂着我的砍刀和左轮手枪;一肩悬挂着装有100发子弹的布包,另一肩悬挂着卷成筒形的古巴地图;在我的军用背包里,装有价值50英镑药品、衣物、我的吊床、一张毛毯和书籍;你的照片挂在我的胸前。

这位刚过不惑之年的政治组织者,或许并不是一名优秀的游击战士。1895年,马蒂率领起义者奔赴古巴东部的奥连特省托河前线。5月5日,他与马塞奥领导的起义军在圣地亚哥附近会师。19日,起义军陷入西班牙人设下的埋伏,马蒂勇敢地骑着一匹白马冲锋陷阵。他先是颈部被一颗子弹击中,坠下马来。受伤的马蒂站起来,继续冲向敌人,再次被子弹击中——马蒂牺牲了,时年42岁。(www.zuozong.com)

每半个小时,马蒂墓前都有换岗仪式。对这位浪漫革命者的纪念,几乎遍及全古巴——每个城镇都有一个博物馆,每个学校外面都有一尊白色的半身石膏像。甚至,位于哈瓦那的国际机场也以何塞·马蒂命名。事实上,古巴许多广场和街道的名字也都与这些革命者相关。有些是为了纪念诸如何塞·马蒂这样的19世纪独立战争的英雄,有些则是铭记20世纪50年代古巴革命的风流人物。

圣地亚哥埋葬着古巴独立史上几乎所有名人,是打响古巴革命第一枪的地方。在这座城市漫步街头,我能依稀看见“革命的背影”,浮印得比哈瓦那更加清晰。

革命英雄的墓碑上是基督的雕像,这在古巴很普遍。

“任性”的革命传奇

从国家公墓到圣地亚哥火车站大约有3公里,继续沿着上山的方向步行,很快就可以走到市中心的塞斯佩德斯广场。不出意料,广场中央竖立着塞斯佩德斯的雕像,顺着雕像朝北望去,有一幢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西班牙建筑——这是多么充满戏剧性的一幕——1868年,塞斯佩德斯主导的独立运动胜利,正是在这幢曾经的西班牙总督府里,首次公开发表了独立宣言。91年后,又一位革命领袖出现在这幢小楼的二层阳台,宣布古巴革命胜利。他,就是菲德尔·卡斯特罗。

卡斯特罗的传奇故事,广为人知。他掌控了古巴政治和历史超过半个世纪,使古巴成为世界舞台中举足轻重的一员。在他的革命生涯中,袭击蒙卡达兵营的行动算是一次重大转折,当时他还只是一个26岁的充满活力的青年。

巴士驶过圣地亚哥安东尼奥·马塞奥革命广场。马塞奥是古巴独立战争军事领导人。

圣地亚哥“卡里布小屋”俱乐部,这里是聆听非洲风味古巴音乐、观赏伦巴舞的天堂

蒙卡达兵营博物馆距离塞斯佩德斯广场不远,只需往东穿过两个广场便到。这是一幢四四方方、有着两层城垛的建筑,外墙上还有坑坑洼洼的弹痕,现在被涂上了带有白色条纹的亮黄色。但这仍然无法遮蔽它曾经的阴沉灰暗。20世纪50年代,作为仅次于哈瓦那哥伦比亚兵营的全国第二大兵营,蒙卡达兵营常被视为高压政府的象征。

1953年7月,卡斯特罗兄弟带领一百多名游击队员试图袭击并占领这里,同时发动全城的反政府暴动。游击队员们化装成政府军,想坐卡车混进驻军大院,计划突袭政府军宿舍。谁也没想到,由于他们脚上的鞋子没换,在大门口停车检查时被卫兵识破。战斗提前打响,奇袭被迫改成强攻,结果自然是寡不敌众,大部分革命者阵亡或者被处决。卡斯特罗兄弟也因此被捕、判刑,流亡墨西哥。在美国学者理查德·戈特所写的《古巴史》中如此评价这一事件:

这次行动是一次灾难性的失败,就像共产主义者们所形容的那样,是一次毫无准备的政变……但蒙卡达事件是对政权的一次挑战,它奠定了一个革命组织;而且,这个组织将在不到6年的时间内取得政权。它也使得运动领导者的名字传遍了整座海岛。

如今,这座兵营保留了小部分展厅,纪念那次失败的行动,而大部分的建筑,则被改建成学校,不对外开放。我在学校门外,看到课间休息的古巴小学生,居然也戴着红领巾,顿时觉得这个黑皮肤的热带国度变得亲切了。

古巴革命和中国相比,更像城市游击战,或者说,还有点冒险故事的意味。诸如我听到过一个传奇性的革命故事:1953年,革命党人在一级方程式大赛前夕成功绑架了“赛车之王”方吉奥,非常礼貌地给予优待,还向他宣传革命道理。大赛之后又释放了方吉奥。20年后,已经是阿根廷汽车公司老板的方吉奥,还回到古巴和当初绑架他的卡斯特罗把酒言欢。这真令我惊叹——活脱脱就是一个罗宾汉的传奇!

可就是这么不靠谱的战略战术,在古巴还真能奏效。后来,我旅行到古巴中部的圣塔克拉拉城,在城东见到古巴革命又一个传奇纪念地,一块纪念碑兀自矗立在锈迹斑斑的铁轨旁娓娓道来:当年切·格瓦拉率领18名游击队员,只带了轻武器,在此伏击政府的列车。这是一辆有22节车厢的装甲列车。最终,这辆列车以及车上350多名政府军,全部被这19名游击队员俘虏了!这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不过,我想事情发生的时间也许可以解释一切:1958年12月29日。3天以后,1959年1月1日,就是古巴革命在全国胜利的日子,或许彼时巴蒂斯塔的政府军早已没有任何士气可言了。

从蒙卡达军营打响第一枪的悲剧开端,到圣塔克拉拉铁路之战的喜剧收尾,古巴革命的历史,就是这么“任性”的一段传奇。

只有在法式杜姆巴聚会上,才可以看到辛塔舞。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遗产

社会众生相:革命的背影

尽管圣地亚哥随处可见革命遗迹,但似乎没有太多对菲德尔·卡斯特罗的个人崇拜。说起来卡斯特罗在古巴掌权半个多世纪,现在的最高领导人不仅是他的亲弟弟,还是与他并肩战斗的第一代革命领导人。我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卡斯特罗的标准像。大概唯一能看到卡斯特罗巨幅画像的地方只有一处,就是当地的古巴共产党党部。

反而倒是切·格瓦拉的头像,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切·格瓦拉受到古巴全民的推崇,地位比卡斯特罗高。我想,这也许是因为他已经去世,不必为现实生活中的政策失误负责,成了一个革命殉道者。古巴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将格瓦拉的头像印在挎包、T恤、帽子上,并不是因为革命的理想,而是因为格瓦拉已经变成了一个大众化的通俗文化符号,代表非主流、叛逆,甚至是“酷”。

我认识几个女生,很迷恋格瓦拉。问她们原因,回答简单而直观:因为他帅!不知道她们是否了解当年格瓦拉的故事?懂得格瓦拉的政治理想、经济政策?而对卡斯特罗而言,当年的革命同事在通俗文化中受欢迎程度远远超出自己,他又该作何感想?

我在古巴更多看到的,却与革命没什么关联,甚至有些背道而驰。圣地亚哥的旅馆里,常能看见勾搭外国游客的古巴当地女孩,很多人都想方设法要从外国游客手里捞点小钱。一次,我偶尔举起相机拍摄路边的一个建筑,刚刚走过去的一位清洁工老头,居然回过头来找我要1比索。后来有个人更莫名:他看上去像是流浪汉,跟我打招呼说“你好”,非要跟我击一下掌,击完掌之后也是伸手要钱。圣地亚哥街头这些要钱的手段,倒也不难对付,只要打定主意不给钱,不理会,对方也不会纠缠。

当然,古巴不会一直沉浸在过去。虽然酒店和餐馆仍然以国营为主,但如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由政府特许经营的私立家庭旅馆。家庭旅馆的主人本身都是中产阶级,绝对热情可靠。他们很多人也有“海外关系”,言谈间,经常会流露出想培养孩子离开古巴去读书或工作的想法。古巴人也迷韩剧。我在圣地亚哥所住的旅馆,前台有一位漂亮姑娘,有一天她突然问我是韩国人还是日本人?得知我是中国人后,她略微有些失望,因为她在电视上看过不少韩剧,想找人聊聊韩剧!

革命,主义,这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神圣的名词,在今天的世界已经没有多少人在意了。随着大众文化的普及,革命的符号变成了热卖的消费品。这是个平庸的年代,这是个物质的年代,但也正因为如此,这还是个和平繁荣的年代。古巴在这个时代大潮中,也未能幸免,但在这个被外界封锁了半个多世纪的国度,我想,当年革命模糊的背影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