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公共舆论逐渐松绑
国际学者在美讨论古巴改革
特约撰稿/程映虹
2015年4月底,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的图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联合拉美研究中心,组织了名为“中国与古巴在后革命时代的治理”的国际学术会议。
这次会议恰逢美古就建立正常外交关系举行谈判时刻,也是劳尔·卡斯特罗治下的古巴经济和社会改革加速之际。这个趋势在美古关系正常化以后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古巴和中国在经济改革和社会治理上有什么相似和不同,都是非常吸引人的话题。其中关于古巴公共舆论的讨论更成为会议重点。
无独有偶 ,就在不久前,古巴通过允许本国民众在两个在线论坛上质询政策、放开昔日禁忌话题——选举制度和公民社会的决定。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这一迹象表明,一丝“公开化”的曙光已照到这个加勒比岛国上。
政府对公共舆论逐步容忍
古巴的媒体和公共舆论长期受到政府严格管控,但近十年来,随着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2008年后全面接管党政权力,官方对公共舆论的容忍度逐步上升。上述会议主办方负责人、图良大学亚洲研究主任马丁·德米特洛夫在他提交的论文中研究了古巴党报《格拉玛报》刊登群众来信的情况,对这个趋势做了分析。
2008年3月中旬,《格拉玛报》周五版开始增加一倍版面用来报道文化和体育内容,但备受关注的是用一版来刊登群众来信,包括对政府工作的批评和建议。这在古巴革命后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因为《格拉玛报》从来是由政府向群众单方面灌输的工具,即使有读者来信也都是配合官方的宣传。这个变化立刻受到坊间欢迎,两个月后增加到两个版。很快,在哈瓦那的街头巷尾人们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格拉玛报》现在有看头了,但都在那两版读者来信上面。”
德米特洛夫抽取了2008年和2014年的读者来信,发现一开始读者来信中非批评性的占了40%,但这个比例逐年下降——到2014年只占18%,批评性占到80%以上。2008年刊登的来信中完全是歌颂党和政府的占11%,2014年只有2.4%,而反映和揭露生活日用品短缺和劣质社会服务的来信从25%增长到58%。编辑对来信的评语和反馈也从第一年的2.4%增长到2014年的57%,足以显示对公共舆论的重视。从2008年至今,这个专刊已经出版了370多期,官方并没有任何关闭或缩减的迹象,也没有限制任何对政府工作的批评(当然不涉及大政方针和政府合法性)。德米特洛夫认为,这两个版面已经成为古巴环境下公共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巴政府对公共舆论的容忍反映在2013年9月的一起公共事件中。当时,哈瓦那一个著名的流行歌曲表演团队在电视实况转播的演出中突然修改了一首歌的歌词,发表了如下的宣言:“我想要得到资讯自由去表达我的观点。我想要直接投票选举国务委员会主席,而不是通过另外的方式。我既不想成为军人也不想当异议分子(意为古巴政治的两极,要么亲政府要么反政府),只是想每个古巴人权利平等。”他们甚至喊出了释放政治犯的口号。但之后古巴政府并没有惩罚他们。
近十年来,随着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2008年后全面接管党政权力,官方对公共舆论的容忍度逐步上升。图为一名男子在街头看报。
古巴互联网显示超前趋势
尽管古巴的互联网用户仍然是拉美最低的——只有5%的人口有条件上网,但让人不可小视的是,这些互联网用户基本上是古巴的文化和政治精英,与海外有广泛联系。他们对网络的利用基本上集中于其社会性功能,而不是个人消闲,所以这个“极少数”在发挥着远超出在总人口中比例的影响。
劳尔的继承人、古巴国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米格尔·卡内尔在2013年5月的一次重要国务会议上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厢情愿去禁止某个东西的传播变得不可能了。这是毫无理性的做法。今天在网上广泛传播的新闻有各种来源,有好的有坏的,有被操控的,有真实的也有半真半假的。对它们最糟糕的反应是‘这是些什么东西?不要让它们进来’。”
古巴最高领导层对互联网相较开明的看法产生了积极的反响。2013年古巴一下子冒出来118个网吧,2014年增加到150个。很快,古巴手机用户将可以上网。(www.zuozong.com)
美国纽约州贝鲁克学院的泰德·汉肯分析了互联网条件下古巴新兴的独立数字媒体的发展状况。他收集了古巴二十家独立的数字媒体的状况,这些媒体包括个人和集体的博客,数据型娱乐、新闻和深度分析性月刊,录像系列,甚至电子日报。比较重要的有《哈瓦那时报》、“论古巴”、“古巴可能”等。它们还把在这些独立媒体上传播的信息储存在CD上向无法享受互联网的古巴人发放,有的则在黑市上出售。他认为,这些独立数字媒体已经建立了社会影响,事实上已经成为古巴正在萌芽的公民社会的先驱。
就在3月,古巴宣布正在制定新选举法,该法将在2018年下届大选举行之前生效。届时,劳尔·卡斯特罗将卸任总统。古巴共产党还定于2016年4月召开党代会,外界认为此次大会为批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次机会。
同一时间,古巴共产主义青年联盟旗下的日报发起了一个有关选举制度的讨论;而在古巴工人联合会的周报Trabajadores 3月发布的论坛中,网民开始讨论有关公民社会的议题。据《金融时报》观察,这两个论坛的大多数参与者都为古巴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辩护,特别的地方在于,不同的政治观点得到了表达。
2014年11月28日,哈瓦那,古巴一家公司的员工正在使用互联网办公。据悉,在古巴一般ADSL宽带包月价格高达900美元,一般民众无力承担。
古巴互联网和社会舆论之间的互动出现了一种超前趋势:在整个社会互联网的使用还非常有限和原始的情况下,少数独立意见人士已经利用这个通讯工具对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发表和传播官方媒体还不能报道的事件,开始发挥一些社会监督功能。去年,古巴哈瓦那大学发生教授和学生集体作弊的丑闻,古巴著名的独立博主卡洛斯·阿尔贝托·佩雷兹在他的博客上对此做了披露,引起广泛关注,后来以官方介入并逮捕了相关人员而结束。
在古巴独立电子媒体的主持人中,有少数人政治色彩比较浓厚,其中的代表者是雅妮·桑切亚兹。她原先是一个历史语言学家,之前在欧洲留学,2007年开设博客。她在博客中自我介绍道,想帮助“建设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可以给所有人提供空间的古巴”。
雅妮的博客主要对新闻针砭时弊,这些感想多半是与官方对古巴社会状况的描绘大相径庭的,并在海外迅速传播。一些西方报社甚至为她开设专栏,随时更新和翻译她的博文。2008年雅妮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当年风云人物,2009年当选不久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还和她通过博客进行交流,说她代表了“有勇气的古巴公民,已经利用互联网来争取表达的自由”。据悉,雅妮前些年活动还时不时受到官方干扰,但这一两年获得了更多自由,甚至可以出国访问。雅妮和丈夫现在办了一家独立的电子版《哈瓦那日报》,成为古巴第一家非官方媒体。
在古经商要担心国有化吗?
与在媒体和文化方面取得的进展相比,古巴政府在经济改革上仍然远远落后于中国,这也是这次会议的一个共识。美国匹兹堡大学卡米洛·米萨·拉戈在他的报告中详尽地列举了中国和古巴在经济改革上的政策和实践差异,尤其对民营经济和外资在古巴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做了详尽分析,也介绍了古巴至今为止仍然严重的物质短缺现象和国营经济效率的低下。米萨·拉戈是古巴移民,也是美国著名的古巴经济和社会问题专家,自上世纪60年代就活跃在古巴研究领域,多年来主编美国《古巴研究》季刊,80年代还有著作在中国出版。
米萨·拉戈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因为古巴开展经济改革的时间比中国短,而是因为古巴领导层长期以来对市场和私有制的怀疑和抵制,导致古巴经济改革在总体路线和政策上的徘徊不前。
上述分析也可以从华裔在古巴经商的经历看出来。历史上,古巴华裔在这个加勒比岛国辛勤劳作,尤其是在餐馆、蔬果、洗衣、杂货这些对古巴人和旅游者非常重要的行业当中。但1959年古巴革命后,一些大中型华裔资本首先被国有化;1968年,剩余的小商小贩也被政府没收。华裔古巴人的遭遇,也造成了古巴人民生活的艰难。
如今虽然仍有华裔在古巴开展商业活动,但由于古巴决策层多强调古巴的改革是利用而不是发展私有制,允许市场机制而不是把市场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要素,使得过去的阴影并未消散。古巴驻华外交和商业机构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各种经济实体去投资,但人们对古巴经济改革究竟能走多远仍有重重疑虑。
大陆《上海侨报》两年前曾采访古巴驻华大使白诗德,当时的题目就是“华人在古巴经商不必担心国有化”。白诗德一方面重复了古巴坚持社会主义国营和计划经济的路线不变,另一方面也强调现在的经济改革是全民讨论的结果,多种经济成分正在古巴共存,中国投资者不必担心他们的资产被国有化。可以想象,只要古巴决策层在私有制和市场化这些重大问题上暧昧的态度没有根本改变,对投资者来说,“被国有化”的担心就始终存在。
不过,随着美国着手与古巴改善关系,似乎给在古巴经商的外国人带来曙光。日本外务大臣岸田文雄5月2日访问古巴时承诺,日本将扩大对古巴的官方发展援助(ODA)。而英国一个商务代表团于4月30日说,多家英国企业打算投资古巴,投资额达4亿美元。很多在古巴的外国投资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将古巴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除名,意味着古巴即将脱离制裁,这无疑对古巴经济有所帮助。
(作者系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