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特殊教育,国内的家长往往会想到“聋哑学校”。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这些先天或者后天残疾的孩子去专门的特殊学校是理所应当的,这就是所谓的“特殊教育”。乍一看,这种想法很科学、很有道理,但仔细品味,却不一定是如此。在美国,残疾孩子也会享受特殊教育,但是这种特殊教育却与我们想象中的大有不同。
在美国,对待残疾人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将之视为常人”。这不是说就不对他们进行特殊照顾,而是说要给他们和常人一样的公平公正的人权。美国十分重视对这一群体的教育及其他利益的保护。据我观察,美国所有公共设施都考虑到残障人士的使用便捷问题,每个公共场所的停车位都设有蓝色残疾人专用车位,残疾人停车位不仅大,而且离目的地最近。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设有残疾人通道和洗手间。残疾人和正常人一样享有一切权利——逛街、就餐、上学、游玩。在美国,几乎任何地方都可以见到坐着轮椅到处走的人。我奇怪地问朋友:“美国怎么这么多残疾人,这么多坐轮椅的人?”朋友不客气地回答道:“中国也有,更多,只是都闷在家里不出来。”这话虽然略有偏颇,但是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美国残疾人的“活跃”。
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残疾人能够完全享受正常人的权利,那么在教育方面,也没有理由落后。我认识一位越南妈妈,他的小儿子患有自闭症,就在特殊教育班上学。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这位妈妈很抱有同情感,觉得她很可怜,可是后来发现她并不这么认为。相反,她自己很乐观,一见面就跟我汇报儿子又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每次儿子取得了好成绩,我都能从她眼神里看到别样的喜悦光芒。她常说:“如果不是小儿子有这种特殊问题,我可能会有四个孩子。但是现在两个就足够了。因为我要给这个小儿子尽可能周全的照顾。”通过这位妈妈,我了解了许多关于美国特殊教育的情况。
据这位妈妈描述,美国教育管理部门规定,每所公立学校都必须设有一个特殊教育班级。出于学生的“特殊”,学校为这个班级配备了很完善的师资。一般情况下,班上有四名老师:一名老师负责知识传授;一名老师负责心理疏导(事实上是心理治疗师);一名老师负责身体复健(事实上是体能治疗师);一名老师是助教,负责孩子的饮食并协助老师授课。
特殊教育班级配有普通教室没有的各种应急设施,也配有微波炉。之所以提微波炉,是因为美国小孩早餐和午餐都是冷餐,有一段时间我十分想给儿子带午饭,担心他中午吃不饱,或者吃得太凉,一直询问学校是否有微波炉。学校告诉我,没有微波炉,带饭吃的孩子也都吃凉饭,没有热水。在美国,经常发生中国人拿着杯子到处找热水的现象,而美国人从来不喝热水,热咖啡、热巧克力除外。如果想喝水,除了瓶装水之外,在室外凡是操场和草坪附近都有净化后的饮用水。所以,慢慢我也养成了出门不带水的习惯,随时找个地方都可以喝到水,日子久了,喝冷水也习惯了,真像有些留学生写的那样,越是冷天喝得越爽。但是特殊教育的孩子不同,他们当中有一些思维比较特殊,如果他们想吃热的,那必须要热的才行。所以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学校特别配备了微波炉。(www.zuozong.com)
“特殊”孩子扮演“小蚂蚁”
学校考虑到很多特殊教育孩子想在学校吃早餐,但是家长要忙着上班,所以派校车把他们一个一个接过来。每天早上7:40左右,安排两名老师在餐厅门口等他们下校车,这两位老师专门负责这5个残疾孩子的早餐。有一个坐轮椅的小姑娘,每天都是家长用饭盒带好饭,一位老师喂她吃饭。这是个艰难的工作,有时那个小姑娘没睡醒,就睡觉不吃;有时不知为什么就一直哭或一直笑,也不吃。这两位老师手里经常带有“小贴画”,表现好就发标签,但有时也不是很奏效。还有一对双胞胎男生,两个孩子都不配合,在餐厅他们几个人通常占一个桌子,每天两位老师都忙得满头大汗,但从未失去耐心,表现出非常专业的一面。快吃完时,班上一位老师过来,一起把这几位孩子送到班里。
关于残疾孩子的特殊教育内容,我这里就不多说了。一方面是因为了解不多,道听途说也没有意义,另一方面就是这种教育的专业性对于普通孩子的教育也没有什么借鉴意义。
其实,这种教育的特点,就像我刚刚介绍的那样,暖心和公平就是最大的亮点。学校不会歧视和遗弃有先天缺陷的孩子,而是想尽办法给他们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最好的照顾。这种做法远比单独把这些缺陷孩子放在一个特殊学校进行集中教育好得多!因为孩子们从小享受的,就是公平中的特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