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头脑从小培养——小小生意经

商业头脑从小培养——小小生意经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直接的表现是,美国学校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让孩子学着做生意,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商业头脑。美国的公立学校都是免收学费的——真正的免收学费,没有任何名目的费用。与此同时,学校大型的马拉松T恤特卖活动开始。学生募捐的钱,有3%是归募捐者自己所有的。从自己“当家做主”卖东西,到积极为学校募捐、为自己“赚钱”,美国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强烈的金钱意识:钱是必需的,钱是可以赚的。

商业头脑从小培养——小小生意经

在国内,曾经听一位编辑朋友讲,教孩子理财和金钱观的书很难卖——现在的家长虽然很多也知道要教孩子理财,但是他们很少有真正将这种想法付诸实践的。归根结底还是对这种能力重视不够。想想以前听到的“独生子女上大学后不会自己买生活用品”的传闻,就不得不感慨国人在这方面的教育缺失。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儿童教育在这方面就与我们有着明显的不同。最直接的表现是,美国学校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让孩子学着做生意,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商业头脑。

儿子学校每周四是卖“Snack”(零食)的时间,每周五是卖冰激凌的时间——注意,卖这些东西的“经营者”都是学校的孩子们。每周四,在学校教室之间通道的柱子上,每隔几根柱子就贴有薯片的图片,儿子看到这个图片就会说:“妈妈,给我一元钱,今天放学可以买薯片。”4-6年级的学生放学后,在学校大门快到出口的地方支起一个小柜台(其实就是两张桌子),左面放一个大圆塑料盒子,里面装满薯片。说是薯片,其实不是,他们有个专有名词叫“Nachoes” (墨西哥玉米薯片),是用玉米面炸成的;右面放很多一次性的、可以装一小捧儿“Nachoes”的小餐盒;旁边放一只盘子,里面有番茄酱和辣酱。3-4个同学负责卖,一个同学负责让大家排好队,他站在队首,上一个人要买完了,才放下一个孩子过去;一个同学负责收钱;一个同学负责盛薯片;一个同学负责给要番茄酱和辣酱的孩子挤番茄酱和辣酱。生意很火爆,队排得很长,而且利润不菲,因为超市2元钱一大袋,而这里1元钱才几片。有时天气热,大家懒得吃薯片,他们会搭配着卖西瓜——将西瓜切成片,一元钱一片,这样很多孩子就花1元钱买薯片,再花1元钱买一块西瓜,不用担心吃完薯片口渴的问题了。

与薯片相比,冰激凌就更受欢迎了。有一次,儿子班上的同学艾米丽,从周五早上开始小手就一直插在口袋里,看到我和儿子来了,赶快拿出来1美元,对我说:“妈妈给我的,放学我可以买冰激凌。”可见她是从早上就已经盼望放学时的冰激凌了。卖冰激凌需要冰柜,所以“生意”通常是在教室旁边专门放体育器材的房间里进行的。将那个类似车库大门的门大敞开,在门口放两张桌子,每张桌子上备一份画有冰激凌种类并标有价钱的图片——因为买的孩子多,要排两队,每个桌子前各排一队。同样一个同学负责在前两个顾客买完的情况下,叫下两位顾客;每个桌子后面有两个负责收钱的同学;顾客买的时候,先看图片,然后说要哪一种,收钱的同学就会对后面冰柜旁边负责取冰激凌的同学说拿哪一种冰激凌。

最受欢迎的是冰激凌三明治,中间是冰激凌,两边分别有一层巧克力,像个三明治一样,这个最好吃也最值了。所有种类冰激凌都是1元钱,除了这个三明治,其他的都是冰棒或冰山,看着就像水里面加了点色素。但三明治卖得很快,一会儿就卖光了,我们只能选各种各样的冰棒了。这个同样是赚钱的,因为超市哈根达斯的雪糕一箱才11元,里面有12支。但孩子的心理都是一样的——此时此刻,我就想吃这个冰激凌。

大多数家长都捧场,因为收入会分给卖东西的孩子一些,剩下的就给学校作为活动经费,也算是为学校募捐。美国的公立学校都是免收学费的——真正的免收学费,没有任何名目的费用。学校的经费大部分来自州政府;除了经费,学校的一些开支,就要靠学校自己募捐,而学校也培养学生募捐的能力。

比如,刚刚上了两个月的学,鸣鸣就赶上了他们小学一年一度最大型的马拉松募捐活动。这次募捐活动从11月一直持续到12月22日,每个学生给发了一个大黄皮信封,并很早就把奖励公布出来:(www.zuozong.com)

如果谁能募捐250美元,那位同学就可以免费去迪斯尼乐园玩;如果谁能募捐到150美元,那位同学就可以和校长共进午餐;如果可以募捐到80美元,那位同学将可以得到特制奖章。

与此同时,学校大型的马拉松T恤特卖活动开始。每天早上和晚上放学时,门口都有卖各种型号的、印有学校2011年度马拉松图案的T恤,每位家长都至少会为孩子买上一件。很多家长自己也买,价钱也算公道,质量也不错,大人的15元,小孩的8元。也有少数学生不买,到跑马拉松那一天就找一件颜色差不多的T恤穿上,买与不买都是自愿,学校也不是强求每人都买。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从11月到12月22日,每天晚上都多了很多孩子的敲门声,开门一看,都是手里拿着黄色袋子的小学生,问你可不可以为学校募捐。像我这种手头不宽裕的人,每次都会给5-10元,捐太多了,自己也吃不消。美国人也都是给10-20元,很少有超过20元的,很多人因为手头没钱,还会写个支票给孩子。

学生募捐的钱,有3%是归募捐者自己所有的。等到截止日期一到,学校会把所有账目算清楚,将学生所得那部分发给学生,所以很多学生都是非常积极募捐,在募捐的日子期限里,每天都要跑出去,尽量多募捐,争取得奖得钱。

从自己“当家做主”卖东西,到积极为学校募捐、为自己“赚钱”,美国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强烈的金钱意识:钱是必需的,钱是可以赚的。在面对金钱时,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如何使用,如何赚取,如何分配。

当然,在和国内的朋友交流时,曾经听他们对美国的这种教育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觉得让孩子太早沾染“铜臭”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可是既然我们已经面对商业社会,既然孩子从走出家门那天开始就必不可免地要与金钱打交道,那么我想,让他们早早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也不是不可以吧?当然,这其中要讲究一个策略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