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碧螺春茶炒制技艺的重要性及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

碧螺春茶炒制技艺的重要性及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碧螺春茶炒制工艺,历史悠久。《洞庭东山物产考》对碧螺春炒制技艺做了精辟的概括,其传统工艺的核心为“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碧螺春制作过程极繁,操作技术要求很高。2011年5月,碧螺春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提高碧螺春的品质和产量的关键。图1-3-6手工炒茶◆热揉成形锅温控制在65℃~75℃。◆文火干燥锅温控制在50℃~55℃。

碧螺春茶炒制技艺的重要性及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

碧螺春茶炒制工艺,历史悠久。1920年,东山乡贤朱献淮在《洞庭东山物产考》中记述如下:“茶有明前、雨前之名,因摘叶之迟早而分粗细也,采茶以黎明、用指爪掐嫩芽,不以手揉,置筐中覆以湿巾,防其枯焦。回家拣去枝梗,又分嫩尖一叶二叶、或嫩芽尖连一叶为一旗一枪,随拣随做,做法用净锅入叶约四五两,先用文火,次微旺,两手入锅,急急炒转,以半熟为度,过熟则焦而香散。不足,则香气未透。抄起入瓷盆中,从旁以扇扇之,否则色黄香减矣。碧螺春有白毛,他茶无之,碧螺春较龙井等为香。”

《洞庭东山物产考》对碧螺春炒制技艺做了精辟的概括,其传统工艺的核心为“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

洞庭碧螺春采制的人工量极大,成本高,是真正的“功夫茶”,所用嫩芽是初展的一芽一叶(俗称“一旗一枪”),长1厘米~1.5厘米,宽不能超过1厘米,每0.5千克成茶平均要6万左右个芽头,从采、拣、制、炒,需5~6个人工。嫩芽叶背后有茸毛,新鲜时不明显,制成后始显露,茸毛越多,品质越好,这是洞庭碧螺春的一大特色。碧螺春制作过程极繁,操作技术要求很高。从采摘到拣剔,到上锅后的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前后要经过6道基本工序。2011年5月,碧螺春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摘

采摘时间为清明前开始至谷雨结束。采摘标准是一芽一叶初展,一级鲜叶芽叶全长1.6厘米~2.5厘米。采摘要求总的原则是分批勤采。关键在于抓好头批茶的采摘,有部分茶树的芽叶达到标准就要开采,并采清、采净。这是提高碧螺春的品质和产量的关键。

图1-3-5 鲜叶摊放

◆拣剔

拣剔标准为芽叶长短大小整齐,均匀一致。拣剔方法是将采回的鲜叶“头头”过堂,剔除鱼叶、老叶和其他杂质。并将拣好的芽叶薄摊在阴凉处,拣剔过程,也是一个轻萎凋过程,有利于香气的形成。

◆高温杀青(www.zuozong.com)

投叶量为鲜叶250克。锅温控制在150℃~180℃,高档温度稍低,低档则稍高。青叶于锅心发白时投入,先抛以散发水分,使茶叶清香。后闷使杀青均匀。闷抛结合,后期以闷为主,则清香持久,叶底柔匀,色泽嫩绿。杀青时间为3~4分钟。至略失光泽、手感柔软、稍有黏性、始发清香、失重约二成时,用双手或单手反复旋转抖炒,动作轻快。

图1-3-6 手工炒茶

◆热揉成形

锅温控制在65℃~75℃。时间为10~15分钟。至揉叶成条,不黏手而叶质尚软,失重约五成半时,双手或单手按住杀青叶,沿锅壁顺一个方向盘旋,使叶在手掌和锅壁间进行公转与自转,揉叶边揉边从手掌散落,不使揉叶成团,开始旋三四转即抖散一次,以后逐渐增加旋转次数,减少抖散次数,基本形成卷曲紧结的条索。

炒制时要加温热揉,边揉边抖。保持小火,边揉边解块,以散发叶内水分。先轻后重,用力均匀。先轻揉4~5分钟,如果开始用力太重,茶叶黏在锅壁上结成锅巴的话,既影响品质,妨碍操作,又易使芽尖断碎;之后要重揉6~8分钟,使茸毛显露。

◆搓团显毫

锅温控制在55℃~60℃。时间为12~15分钟。至茸毛显露,条索卷曲,失重七成时,一臂撑着锅台,将揉叶置于两手掌中搓团,顺一个方向搓,每搓4~5转解块一次,要轮番清底,边搓团、边解块、边干燥。锅温依次低—高—低。搓团初期火温要低;中期茸毛初显时要提高温度,促使茸毛充分显露;后期要降温,否则毫毛被烧,色泽泛黄。

◆文火干燥

锅温控制在50℃~55℃。时间为6~7分钟。成茶水分仅剩6%~7%时,将搓团后的茶叶,用手微微翻动或轻团几次,至有刺手感时,即将茶叶均匀摊于洁净纸上,放在锅里再烘一下,即可起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