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19 篆刻
苏州,历史上曾被称为“吴门”“吴郡”“吴中”“吴下”。明代曾产生了“吴门画派”“吴门书派”,清代又出现了“四王画派”等。不仅如此,苏州的篆刻艺术亦源远流长。早在宋元时期,苏州文人就热衷于篆刻艺事,这对苏州地区的文人篆刻就有很大影响,如元末朱珪率先自书自刻印章。后世许多著名文人、书画家都喜爱印章,如顾阿瑛、文徵明和唐寅等。明代中期,文徵明之子文彭继承了吴门前辈的雅正印风并予以发扬光大,开创了中国印学史上第一个文人篆刻艺术流派——“吴门印派”,使篆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与“吴门书派”“吴门画派”鼎足而立,可谓相得益彰。
图1-2-20 “吴门印派”作品
吴中自古人文荟萃,书、画、印名家辈出,至明一代尤盛。就从事篆刻的文人而言,除文徵明和唐寅外,还有徐霖、陈道复、王宠、彭年、周天球、王榖祥、许初等,可见当时吴中文人治印风气已盛。文彭之前,吴门前辈的书画钤印基本上继承了元代汉白文和圆朱文这两大方向。汉白文一路的如祝允明的“祝允明印”、唐寅的“唐寅私印”等;圆朱文一路的如吴宽的“匏翁”、王鏊的“林屋主人”、文徵明的“徵仲”、唐寅的“南京解元”等。此外,还有一些如沈周的“白石翁”、祝允明的“枝指生”和文徵明的“玉磬山房”等,则显现了后来被称为“吴门印派”的面目。上述印章都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吴门印派”创始人文彭(1497—1573),是明代中叶著名的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别署三桥居士,长洲(今苏州)人。其父文徵明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彭仕终南京国子监博士,世称“文国博”。历史上讨论明清篆刻时必定会谈到文彭。他开创明清篆刻的风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以后篆刻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在篆刻艺术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是继元代吾衍、赵孟以后文人篆刻的集大成者。文彭平生致力于篆刻艺术实践,治印讲求六法但又注重变化,成为一代印风的代表人物。他曾先后在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南京任职,大力提倡以石治印,从而使石章名传四方,这是他对篆刻艺术发展的另一大贡献。因此,清初周亮工说:“但论印之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云礽遍天下。”的确,文彭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甚至被推上了印学鼻祖的至尊地位。
文彭之后的万历年间,苏州篆刻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明代印学家朱简曾将当时的印人分成三派,即“三桥派”(亦称“吴门印派”)、“雪渔派”和“泗水派”。除以文彭为首的“三桥派”外,其余两派的领袖人物何震和苏宣,都是文氏弟子。何、苏而外,还有以专攻汉印而著称的金光先,亦曾过吴门向文氏请教。这些仅是见于记载的文门弟子,可见,文彭对晚明篆刻有很直接的影响,因此有印史学家称之为“文彭时代”。此后,苏州及附近地区的一些印人如璩之璞、陈万言、王伯钦、李流芳、归昌世、沈野、徐象梅、赵宧光等印人,也曾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文彭“吴门印派”的影响;还有徽人汪关在太仓创立的“娄东派”,亦是从“吴门派”脱颖而出的,所谓“以和平参者汪尹子”。而后世往往有以汪关一系为文彭一脉正传的。
明末清初,“吴门印派”传人之代表有顾苓、顾听、邱令和,还有钦序三、袁鲁、袁雪等;而侨居常熟的闽人林皋(鹤田)等又在师法文彭、汪关的基础上创立“鹤田派”(或称“林派”),其篆艺名播四海,影响深远,历经康、雍、乾、嘉四朝而不衰,以致江浙印坛“久沿鹤田风”!当时文渊阁大学士王琰赞曰:“精于篆学者,毕竟以林子为当代独步。”
清代中后期,苏州篆刻虽有些式微,但仍然没有断绝,其中重要的篆刻家有沈祚昌、花榜、杨龙石、郭麐等;而“鹤田派”的传承人则有严源、翁包葑等。清末民初,苏州印坛又开始活跃起来,篆刻大师吴昌硕(浙江安吉人)就是在苏州成长而形成独特印风,继而影响海内外的,其弟子遍及苏州。其后,常熟赵古泥创立“虞山派”,邓散木、赵林、濮康安等追随,风行一时。1917年,昆山印人马光楣等十余人还创立了吴门第一个印学团体——遁社,并辑有《遁社印存》,名彰海内。
此外,明清时期的苏州印学理论一直处于优势,明代吴江周应愿的《印说》被今人称为“中国印论的标志”。沈野的《印谈》以及清代袁三俊、孙光祖、徐坚等人的印论都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www.zuozong.com)
图1-2-21 印章
在老一代艺术家的启蒙指授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篆刻界的一大批金石家、书画家和篆刻家应运而生。1955年秋,上海成立“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筹备会”,苏州印人沙曼翁(曼公)、林介侯、金铁芝、叶露渊、候福昌、王哲言(誓)、支慈庵(谦)即参与活动,其中沙曼翁为筹备会常务委员,其他常务委员有王福庵、马公愚、钱瘦铁、王个簃、张鲁庵、钱君匋。1960年吴中书法篆刻同人27人组成“苏州市书法印章研究组”,开办讲习班,培养了300多人,并在群众艺术馆举办作品展览。1983年12月,在沙曼翁、瓦翁、段东战的倡导下成立了“东吴印社”,首批社员有30多人,老一辈篆刻家如张寒月、矫毅、王能父等,与后学印人共创辉煌。与此同时,昆山、常熟、太仓、吴江等地也先后成立了“亭林印社”“虞山印社”“娄东印社”“垂虹印社”,苏州篆刻呈现出后继有人、蓬勃发展的局面,从而又涌现出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篆刻家,如马士达、言恭达、周玛和、卫知立等,他们的印风和创意异彩纷呈。其后,一批热衷于篆刻艺术的中青年又不断加入“东吴印社”,而海外人士(如法国龙乐恒)及苏州周边地区(如上海)亦有篆刻家加盟。现任社长陈道义在学习借鉴前辈经验的基础上,经常开展对外交流,坚持每月一次的雅集活动,使年轻印人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近些年他们在历次国内外书法篆刻展览中屡获佳绩。目前,全市印人中有西泠印社社员3人,中国书协会员37人,其余多数为省级会员。
新时期苏州篆刻活动方面有两件事值得一提。其一:1983年3月中旬,由《书法》杂志主办,苏州艺石斋和上海西泠印社协助的全国篆刻征稿评比在苏州举行,时上海《新民晚报》以“全国首次篆刻史上值得记载的一页”誉之。此次评比在四千余件征稿中共评出优秀作品100件,其中一等奖十件。活动对当代篆刻艺术的复兴产生深远影响。其二:1995年10月7日至10日,由中国书协、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在苏州召开。会议沿用了国际大型学术研讨会的惯例,进行了论文发表、书家评点与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评出了优秀论文35篇。
小知识
韩献良
1970年生于苏州东山,东山中学优秀毕业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吴印社理事,常熟市青年书协副主席,虞山印社秘书长。其书法篆刻作品曾入展西泠印社篆刻评展,古典细朱文印精品展,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第五、六届全国篆刻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等。曾获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中国印大展提名奖、西泠印社海选总选拔赛优秀奖、西泠印社“百年西泠·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大赛二等奖,并两次获得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学成果展一等奖。
图1-2-22 韩献良作品(一)
图1-2-23 韩献良作品(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