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散文课程设计中解读与课堂学习的联系以及案例举例

散文课程设计中解读与课堂学习的联系以及案例举例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上面几个有关解读的例子出发,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散文的解读与课堂学习的联系。基于文体解读的散文课程设计,前面已经提供了《桂花雨》《父爱之舟》《丁香结》等案例,这里再来以《落花生》为例,看看深入散文文本意脉的解读,如何指导课程的精心设计。不过,统编版教材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与小练笔的设计,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分角色朗读课文。

散文课程设计中解读与课堂学习的联系以及案例举例

从上面几个有关解读的例子出发,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散文的解读与课堂学习的联系。课堂上学习散文,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思,接下来的细读,可以追问文本的构思和内容的选择,品味语言特点,这些是怎样服务于文本主题的。这是散文的文体特点所决定的。

基于文体解读的散文课程设计,前面已经提供了《桂花雨》《父爱之舟》《丁香结》等案例,这里再来以《落花生》为例,看看深入散文文本意脉的解读,如何指导课程的精心设计。

一提起许地山的《落花生》,大概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是很熟悉的,都会记得那句“真言”:“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大概大家还都一致地认为,这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物”自然是花生,理就是这句“真言”。

的确,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父亲和“我们”议论花生的经过,最后又以“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我的心上”收束全篇,父亲在收获节上跟我们讲的道理,自然就随着文章内容在读者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曾见过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这篇“经典”课文时,总会引导学生细读辨析父亲说的最长的一段话,也就是拿花生与梨子、石榴、苹果对比说明花生“有一样最可贵”的三句话——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为什么要辨析这几句话呢?这句话结构层次十分清晰,就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我们”花生“最可贵”的一样品质——默默奉献、谦虚的精神。这不需要费时费力地辨析,之所以要辨析,是因为后面的对话——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接下去”借花生说做人,并不落在“默默奉献、谦虚”的精神上,而是落在“有用”或“无用”上,“我”的理解,就是顺着父亲的话领悟做人的道理:做有用的人。是否具有默默奉献、谦虚的精神与一个人本身是不是对别人有用,并不是一回事。父亲一开始强调的花生“有一样最可贵”,与最终落实的做人道理,逻辑链条断了——花生最可贵的是默默无闻、谦虚,并不是“很有用”。是啊,梨子、石榴、苹果也是有用的,它们与花生的区别是高调、不谦虚。所以,很多语文教师总会引导学生讨论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讨论父亲有没有贬低梨子、石榴、苹果。其实,这样的讨论,并没有多大价值,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回到文章当中去倾听父亲和“我们”的对话,已经讲得明明白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关键是,我们的讨论,是立足文章情境还是从文章情境中跳出来做评价。

文章的立论与结论的不一致,《空山灵雨》中的原文更加明显——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他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底心。他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他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他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他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他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www.zuozong.com)

父亲说得十分明白了,“固然”一词,说明重点不在“有用”,而在“默默无闻、谦虚”。可是,后面父亲却重点强调花生“是有用的”……

既然文章立论与结论不统一,为什么这篇文章中通过父亲和“我们”的对话讲述的道理,还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呢?除了我们先入为主地将许地山其人之经历、品质作为评价文本的基础,以及他以“落华生”为笔名的用意解读带来的心理暗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文章中氤氲着温馨的家庭氛围,洋溢着亲情的欢愉。

这是一篇情胜于理的散文,与其说是借物喻理,不如说是借物抒情。许地山以朴素的文字,平淡如水的记叙,自自然然地将对一家人收获节欢聚的幸福和对父亲的敬爱与怀念,融进了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抒发了出来。我们读着这篇短文,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花生,一边亲切聊天的温馨场景。被这情感染了,理也就照单全收了,至于其中说理的过程与逻辑,也就不会去求全责备了。

因此,《落花生》的学习,如果紧扣统编版教材单元定位的阅读训练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则是走对了路径。原人教版(课标实验版)将其编排在以“生活启示”为主题的单元里,则是走错了路径。不过,统编版教材课文后面的思考题与小练笔的设计,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小练笔

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

竹子 梅花 蜜蜂 路灯

第二个思考题的两问,将答案联系起来看,对花生特点的理解与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的道理,并不一致。如果将思考题改为“为什么作者说‘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家人温馨快乐地过收获节的情景上来。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思考:如果父亲的话是在书房里跟“我”说的,“我”会用这样亲切自然的语言写下来吗?至于小练笔,本单元并非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放在此处,个人觉得有点牵强。

许地山立志以及后来践行做默默无闻奉献的人,是父亲这天晚上对他们的殷殷期待之情的影响,而非父亲讲的道理本身的影响,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说明这一点:“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在许地山心里,道理因为亲情而得到了强化;读者因为没有这样的切身体验,更加关注父亲讲的道理,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课堂上,一定要从“借物抒情”的角度入手品读课文,而非探究课文如何“借物喻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