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先要强调“理解”这个词。首先,“理解”的对象是文本,是文本本身,文本之外的,暂且放下;第二,“理解”需要的是理性分析,要区别于“感悟”,区别于“评价”,立足于读明白文本本身要表达的、实际呈现的内容和思想,以及文本用怎样的形式来实现表达的意图。
理解文本,就是要确定文本的“语义”,厘清文本语义之间的关联,读懂文本的内部逻辑,最后达到这样的效果:哦,这篇文章如此构思,如此用语,是为了表达这样的意思啊!
理解文本的意思,不同的文体,甚至相同文体的不同文本,具体的操作可能是不同的,但是,都会遵循一般的路径。下面以冰心的《肥皂泡》为例,聊聊怎样理解文本的真实意思。
第一步,逐句逐段阅读,既读懂每一句段讲了什么,还要思前想后发现语义之间的联系。《肥皂泡》的第一自然段,用“其中我最爱玩的”直接呼应题目,并告诉读者后面会围绕吹肥皂泡这个游戏来写。第二自然段虽只有两句,但信息很丰富,一是什么时节在哪儿吹肥皂泡,二是教我们吹肥皂泡的是母亲。第三自然段,介绍吹肥皂泡的方法。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吹起的肥皂泡的样子,重点写了“若是扇得好”时和“吹得太大了”时的情景。这两种情景的细致描写,说明了吹肥皂泡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最后一个自然段,最值得用心细读品味。第一句,是实写,但融入了作者对肥皂泡的喜爱之情,所以连用了四个“那么”来极力表现出“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的美妙——圆满、自由、透明、美丽。第二句是虚实结合,是从实景到想象的过渡。“借着扇子的轻风”是实;“送上天去”也比较实,因为第三自然段写了“若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送,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送过海去”就已经是美好的想象了——因为肥皂泡“轻清脆丽”,因为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这种想象也就很自然了。第三、四句,完全是美好的想象了,是“目送着她们”飞高飞远,“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和希望”时的幻想。为什么幻想着这些肥皂泡飞上天去飞过海去呢?第二自然段说,吹肥皂泡的游戏,是在下雨的时节玩的,下雨时“不能到山上海边去玩”,但是小孩子的心还是渴望到山上海边去玩,渴望到很远的地方去玩,所以作者将这一愿望寄托在了轻轻飞起的一个个美丽的肥皂泡上。最后一句说“目送着她们,我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和希望”,此时此刻,吹肥皂泡的游戏完全弥补了不能到山上海边去玩的遗憾,甚至还希望肥皂泡能将自己吹肥皂泡的快乐带到远方,让远方和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这些,都是孩子最纯真的心思啊。(www.zuozong.com)
这第一步,读懂的是文本写了什么。第二步,要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肥皂泡》全文是围绕“我最爱玩的是吹肥皂泡”展开的,写了怎样玩起这个游戏、游戏的玩法和从游戏中收获的快乐。题目是“肥皂泡”,而不是“吹肥皂泡”,因为这个游戏最吸引人的,就是“吹起来很美丽”的肥皂泡,是美丽的肥皂泡丰富了、快乐了作者童年的时光,所以四、五两个自然段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写肥皂泡的样子,写肥皂泡带来的美好遐想。那么,是不是只需要将四、五自然段写细腻了,第三自然段可有可无了呢?有两个理由可以说明这样以为是不对的,一个理由是第一自然段说吹肥皂泡是“我”最爱玩的游戏,既然最爱玩,当然非常熟悉怎样玩,从逻辑上说后面应写这一内容;第二个理由是,文章最后所表达的“快乐、骄傲与希望”,分明是要与读者分享的,那自然会告诉读者如何玩这个游戏了——这是写作者读者意识的体现。同时,从用词造句上看,对肥皂泡细腻的描写,对“幻想”情景的抒情式表达,以及语言节奏上的明快,都让人感到亲切温暖。
上一篇里,我们谈到文本解读要从“素面相对”开始,这里对《肥皂泡》一文意思的理解,运用的就是素面相对的姿态,所有的解读都来自文本本身,都是最真实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