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广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生产单一化。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广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搞农业综合开发,推动生产全面发展,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并趋于合理。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明显下降,而畜牧业、渔业的比重则明显上升,从表5-7可以看出。
表5-7 广西农业总产值构成表
1.种植业
粮食作物:广西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大豆、薯类四大类。其中稻谷、玉米种植的面积最大,产量共占粮食总产量的96%。稻谷主要种植在以湘桂铁路为界的东部地区,如玉林市、钦州市、贵港市、贺州市、梧州市、柳州市及南宁市、桂林市、来宾市部分县市。该地区灌溉条件好,水田比重大。广西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多分布在东部地区。此外,桂北、桂西河谷地区也有种植。玉米也是广西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人能食,又可作饲料用,种植面积仅次于稻谷。主要在桂西地区种植,如河池市、崇左市、百色市、来宾市。此外,由于玉米喜温,是一种旱粮作物,广西其余地方一般也能种植。大豆分黄豆、青豆、黑豆、褐豆,广西以黄豆、青豆种植为主。主要分布在桂中及桂西山区,以南宁市、来宾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种植最多,其余各地也有少量种植。薯类包括红薯、芋头及马铃薯,尤以种植红薯普遍。红薯耐旱不怕地瘠,适应性强,宜在全区各地旱地及坡地种植。近几年,冬种马铃薯面积不断扩大。
由于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星火计划”,广西种植产量高、米质好、适应强性的优质品种,粮食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总产量稳定增加,至1997年,达到1 669万吨,人均有粮360多千克,全区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2011年,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3 072.81千公顷,总产量达1 429.93万吨。今后,广西仍要加紧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积极推广粮食作物尤其是水稻、玉米优质品种,继续扩大优质品种种植面积,推广新的耕作技术,推广科学节水灌溉的方法,这样,才可能使广西的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提高(表5-8)。
○区域粮食作物产业带:一是形成水稻产业带。以桂东南的贵港、玉林、梧州、贺州等市为重点打造商品型优质稻产业带,大力发展商品型优质高产品种,目标市场以外销、出口或替代进口为主。以桂北、桂中、桂南的桂林,柳州,来宾,南宁,钦州等5个市为重点,打造自给型高产优质稻产业带,大力发展自给型高产优质品种,以满足区内需求为主。二是形成玉米产业带。以桂西、桂南、桂中地区的河池、百色、来宾、崇左等4个市为重点,发展优质玉米和其他旱杂粮。三是形成薯类产业带。冬种马铃薯产业以桂东南和沿海地区的贵港、钦州、玉林、南宁、梧州、北海、崇左等市为重点。红薯产业以桂林、玉林、贵港、钦北、北海、防城港、梧州、贺州、河池等市为重点。四是形成豆类产业带。以桂中、桂西地区的南宁、来宾、崇左、百色、河池等市为重点,通过间套种等措施,大力发展大豆和杂豆生产。五是形成特色品种基地布局。重点发展东兰墨米,靖西香糯,环江黑糯、香粳,忻城糯玉米,东兴红姑娘红薯,横县甜玉米,象州红米等。
“三免”技术:指的是水稻免耕抛秧、玉米免耕栽培和马铃薯免耕栽培等三项技术。这是一项与传统耕作完全不同的节本增效轻型栽培技术,也是一种“轻松种地”的技术。水稻免耕是在未经犁耙的稻田上,经适当处理,直接进行水稻抛栽;玉米免耕栽培是在未经犁耙的田地上直接播种玉米,特别适宜石山区推广;冬季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是在未经犁耙过的稻田直接将种薯摆放上,然后加以稻草覆盖。“三免”技术“是粮食作物栽培中带方向性的重大技术革命,是农耕革命自主创新系列成果之一。”从2001年开始,广西不断创新完善该技术,在广西各地得到很好的推广。国内专家对广西推广免耕技术誉为五个“全国之最”:推广速度最快、实施面积最大、农民参与程度最高、技术创新最多、综合效益最好。
“三避”技术:指用塑料薄膜遮阳网、果实套袋、作物秸秆覆盖等简易设施对农作物“避大雨暴雨、避高温暴晒,避低温霜冻”的技术。该技术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2001年开始在广西逐步推广,基本上涵盖了广西主要经济作物和各生产环节。不管是桂西北的早春玉米,还是沿海盛夏的大棚花卉,抑或桂南套袋避虫的香蕉,“三避”技术对这些经济作物抵御自然灾害、提高产量、改良品质、调节上市时机等,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植物遗传学著名专家朱英国教授说:“我对广西农业科技的这项创新十分认可,‘三避’技术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的市场效益、生态效益的科技集成,它的推广应用必将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把‘三避’技术视为广西农业科技的第一号创新,一点都不为过!”
表5-8 广西粮食作物总产量表
经济作物:广西经济作物种类较多,其中以种植甘蔗、花生(油料作物)、木薯、蚕桑、茶叶、水果、蔬菜居多。
甘蔗是广西优势经济作物,近年的种植面积都在1 000千公顷以上,2011年达到1 091.6千公顷。近年糖料蔗平均总产量都稳定在7 000多万吨,2011年为7 269.96万吨。蔗糖产量也连续多年在700万吨左右,2011年为720万吨。至2011年,糖料蔗种植面积、原料蔗产量和产糖量均占全国60%以上,连续19年排全国第一。甘蔗成为八桂土地上的“糖罐子”。一些县市通过种植甘蔗,财政收入大增,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如崇左市江州区就是靠种植甘蔗脱贫发展起来,其人均产蔗、产蔗糖居全国县市首位。
甘蔗是热带性经济作物,生长所需热量和水较多。北回归线横穿广西中南部,这里气候湿热,红色土壤富含甜蔗生长所需的多种矿物质,甘蔗生长环境得天独厚。目前,邕江至浔江流域区、南部沿海区、左右江流域区、红水河流域区、柳江流域区是广西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区。其中左江、邕江至浔江流域区是广西最重要的生产基地,甘蔗种植面积、榨糖能力在全区都占有较大份额。全国著名的制糖企业——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建在郁江的左岸。
为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保持制糖业稳定可持续健康发展,广西农业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广西蔗糖业新的生产思路和对策。
首先是稳定糖料蔗种植面积,变广种低产多收为少种高产多收。“十二五”时期,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 600万亩,大力提高单产,以满足广西年产糖占全国总产量60%以上的需要。
其次,实施科技兴蔗的战略,大力推广高含糖量、高出糖率的糖料新品种,提高原料蔗含糖量。同时选择好田好地,推广使用现代化先进技术,扩大“吨糖田”种植。
再次,调整糖料蔗种植区域布局,糖料蔗生产逐步向经济相对较落后的桂西南、桂中转移,南宁市、来宾市、崇左市、柳州市等适当扩大糖料蔗种植面积,钦州市、北海市、百色市、贵港市、防城港市有选择地种植,河池市可增加新蔗区,而桂林、梧州、玉林、贺州等4市将逐步退出糖料蔗生产。并重点扶持30多个糖料蔗生产基地。
花生是广西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是广西民众食用油的基本原料。广西气温高,作物生长期长,宜种花生的沙壤土和沙土面积广。今后在扩大种植面积同时,要注重深加工,要创品牌,力争改变总产量与产品市场占有率不匹配的现状,取得更好经济效益。
木薯是一种重要经济作物,用途广泛。除加工成干片、淀粉外,还可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也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材料,其种植前景乐观。目前南宁市、崇左市、钦州市等种植木薯,经济效益已经渐现。2011年木薯种植面积237.50千公顷,产量达180.33万吨。今后应加强在桂西南、桂东南、沿海的一些区域扩大种植。
茶叶,也是广西重要经济作物。白毛绿茶在全国也有一定知名度,并在国际上获过奖,销售海外。苍梧“六堡茶”名闻海内外。昭平将军峰茶形成了特色品牌。凌云县白毫茶久负盛名,乾隆时成为贡品,全国21个优良茶品种之一。现在该县是全国创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八桂凌云”牌白毫茶、“浪伏牌”有机茶有一定知名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横县种植茉莉花茶享誉全国,该县茉莉花茶加工量占全国一半,被命名为“中国茉莉花之乡”,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就在该县。茉莉花茶飘香国内外,财源滚滚来。南宁市、崇左市部分县区种植苦丁茶也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种植亚热带、热带水果条件优越。加上重技术、重品种、重改良,水果种植得到很大发展。2011年果园面积970万千公顷,园林水果产量达943.81万吨,已经形成了一批水果生产基地,如容县、平乐、宜州、融水等沙田柚基地,博白、武鸣、大新、贵港、灵山等龙眼基地,南宁、防城港、钦州、宁明等菠萝基地,右江河谷(田阳、田东、右江区)芒果基地(全国最大芒果生产基地),防城港、藤县、北流、灵山、桂平、合浦等荔枝基地,浦北、玉林、南宁、灵山、崇左等香蕉基地,兴安、灵山、钦州、玉州、恭城、灌阳、阳朔、融安、富川、柳江等柑橘橙基地。其中传统大宗水果荔枝、龙眼、芒果、香蕉、菠萝、沙田柚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的地位。白果(兴安、灵川)、月柿(恭城、平乐等)、板栗(隆安、东兰等)、核桃(河池、百色市)、南方梨(桂北地区)、夏熟葡萄(桂北地区)、两熟葡萄(桂中南地区)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并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时令水果如桂北、桂中地区种植的桃、李、杨梅、枇杷、枣,桂南地区如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等生产的火龙果、番石榴、杨桃、青枣等已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市场前景看好。总之,水果的种植在广西农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果生产已成为不少县的经济支柱产业和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因此,各地要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历史机遇,选准互补优势品种,壮大生产企业,发展规模化经营,培育水果品牌,才能提高广西水果竞争力。
发展蔬菜业,大力种植蔬菜,是广西调整农业结构的结果。2011年广西蔬菜播种面积1 040.72千公顷,总产量2 246.4万吨。今后仍要利用调减的农作物耕地,秋冬闲田,种植有市场需求潜力的蔬菜品种,扩大优质蔬菜品种种植面积,发展优质蔬菜产品。特别是要针对北方市场的季节空当,根据各地的资源状况,通过调整蔬菜品种和种植期,做到秋菜上市延期,冬菜上市提前,满足北方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种菜的经济效益,让蔬菜业成为农村城郊百姓的“钱袋子”。如桂北、桂东、桂东南、桂中要继续注重秋菜的生产,桂东南、桂南、右江河谷、桂西、桂北、桂中继续巩固冬菜的种植。据统计,2010年,广西秋冬菜种植面积达1 319.81万亩,占全国“南菜北运”主产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秋冬菜种植面积2 765万亩的47.7%,秋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广西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南菜北运”生产基地。2011年,年输出秋冬蔬菜1 547万多吨。培育夏秋反季节蔬菜种植区域,如贺州、梧州、河池可栽种如白菜、茄瓜、菜豆等,玉林南部、钦州、北海可种植辣椒、萝卜、胡萝卜等,防城港生产芥菜、菜心、黄瓜等。同时,蔬菜生产要进一步规模化,推广无公害生产,进行商品化处理,走品牌营销策略,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广西右江河谷一带、桂中武宣及宾阳一带、南宁市区及横县一带、贺州八步一带、玉林市、北海市、资源县等有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南宁、右江河谷、玉林、贺州八步、北海、横县等已成为广西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
○2010年百色蔬菜种植面积152.62万亩,产量达到253.19万吨,产值达到38.03亿元。这些蔬菜以外调为主,大白菜、西红柿、青椒、菜心、四季豆等多是当年10月至次年4月上市。目前百色已经形成了三大蔬菜种植区:一是右江河谷秋冬菜种植区,包括右江区、田阳、田东、平果等四县(区),涌现“田阳小番茄”、“田东甜椒”、右江区“福禄大肉芥菜”、“平果霸王花”等品牌。二是北部土山绿叶蔬菜及多年生蔬菜种植区。以绿叶类蔬菜为主,商品菜以八渡笋、生姜为主要特色产品,“田林八渡笋”“西林生姜”成为产业化程度比较高,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名特优蔬菜品种。三是南部石山区蔬菜种植区。包括德保、靖西、那坡等三县,出现了“靖西大肉姜”“德保指天椒”等地方名牌产品。
○为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引导农业追赶高科技,树立广西农业现代化成功典型,广西近年来陆续在全区投巨资(7亿多元)建设十大农业示范园区;即南宁心圩镇(2 000亩)的南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阳百育镇(8 500亩)的右江河谷现代农业实验区,在钦州尖山及兴港镇(7 200亩)的沿海现代农业实验区,来宾凤凰镇(9 000亩)的桂中现代农业实验区,宜州矮山乡(800亩)的桂西北现代农业实验区,贵港根竹(8 500亩)的贵港现代农业实验区,桂林雁山(1 200亩)桂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玉林名山及城西(1 000亩)的玉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苍梧大坡镇(2 000亩)的梧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贺州仁义镇(1 150亩)的贺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食用菌被誉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近年来,由于原食用菌强省栽培原料资源短缺、种植成本上升,我国食用菌产业出现“北移西扩”的发展趋势。广西喀斯特地貌、亚热带气候和丰富的桑枝、蔗渣资源对食用菌生产提供了最佳天然条件。为做强、做大食用菌产业,2005年,自治区政府把发展食用菌产业列为“自治区重点支持的农业新兴优势产业”之一,由自治区农业厅组织实施。多年来,陆续引进、选育和推广一批名特优新品种。蘑菇“二次发酵”栽培、反季节栽培和代用料栽培等一项项新技术得到迅速推广,“蚕粪—蘑菇—桑园”“桑枝—香菇、木耳种植”等10多种生态栽培模式不断创新。并引进扩建了数10家食用菌加工销售企业,年综合加工能力得到提高,推动了全区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各地涌现了一批菇菌生产专业村和专业大户。阳朔县阳朔垌村采用山涧水浸润培育出的香菇不用化肥、农药,香气沁人,味道鲜美,全村年产香菇90万千克,产值400多万元,村民大都盖上了“香菇楼”;横县栽培食用菌面积扩大,产量产值增加。全州县绍水镇蘑菇质好价高,菇农效益明显。目前,广西食用菌生产已初步形成桂中、桂东南蘑菇种植区,桂北、桂西北香菇种植区,桂西木耳种植区,城郊珍稀菇种植区等产业带。全区食用菌行业从业人口20多万人,从事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的单位(大户)300多家。2011年食用菌总产量已发展到93万多吨。
2.林业
在历史上广西曾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及山林火灾,所剩林木不多。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森林面积少,森林覆盖率仅8.2%,成为缺林少材的省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西大力开展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林业迅速发展。“十一五”时期,更是广西林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到2011年,广西森林覆盖率已由2005年的52.7%提高至60.5%,森林总面积2.16亿亩。桂北、桂东、桂西北三大林区地位得到巩固,桂东南、桂南林区茁壮成长。林种结构调整工作已取得成效,经济林木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年产油茶籽1 000吨的油茶(油茶,很好的经济林,贱生,也可成为退耕还林的主力军,前景广阔。右江、红水河一带应选种)基地10多个,年产桂皮500吨以上的玉桂商品基地县7个,年产八角500吨以上的八角基地县10多个。2010年,松香产量3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40%以上,出口量20万吨,占世界松香贸易量的30%,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八角、茴油、肉桂等特色林产品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其中八角产量占全国的85%以上,茴油占全国的90%以上,肉桂占全国的50%以上。速丰生产用材林(速丰林)桉、良种松杉、竹子等种植面积扩大。人工林、经济林、速丰林、木材采伐指标限额、木材产量等指标都居全国第一位。以林桨纸一体化、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油茶、花卉、森林旅游等优势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2010年,林产业总产值达1 277亿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依托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森林旅游总经营面积已超过54万公顷,年均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已成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不过,目前仅限于十万大山、姑婆山、大桂山、八角寨、龙胜温泉、良凤江、石门、大明山等地的开发,今后要加快开发力度,扩展开发范围,增加开发内容,由单一山水观光向多项目推进,全面考虑旅游六要素即宿食行游娱购在森林旅游中的特色。
今后,林业发展还要继续做好退耕还林的工作,宜林荒地的造林工作,注意防护林、水源林的保护管理扩种工作,加快建立速丰林、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的选优培育基地,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做好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
○“十二五”时期花卉产业布局:广西花卉产业将着重发展“一心、一带、四区、百村”区域布局框架。“一心”是中国—东盟国际花卉贸易集散中心;“一带”是西江“黄金水道”沿江花卉产业带;“四区”是北部湾现代花卉产业集聚区、桂北旅游观光花卉产业园区、桂西特色花卉产业园区和玉林海峡两岸花卉合作产业园区;“百村”是100个花卉生产专业村。
○2011—2020年,广西规划建设9个千百万亩特色经济林基地:一是在柳州、桂林、梧州、百色、河池、贺州等地建设千万亩油茶基地;二是在十万大山、六万大山、大瑶山、大明山、金钟山等区域建设百万亩八角基地;三是在玉林、梧州、贵港、崇左等地建设百万亩肉桂基地;四是在百色、河池等地建设百万亩油桐基地;五是在河池、百色、桂林和南宁等地建设百万亩板栗基地;六是在河池、百色等地建设百万亩核桃基地;七是在贺州、来宾、南宁、梧州、贵港、百色、柳州、桂林和崇左等地建设百万亩茶叶基地;八是在百色、南宁、柳州、桂林、玉林、贵港和来宾等地建设百万亩笋材两用竹基地;九是因地制宜建设4个百万亩热带水果基地。8个经济林加工“百亿元产业”包括重点打造油茶产品加工、八角产品加工、肉桂产品加工、油桐产品加工、板栗产品加工、核桃产品加工、木本药材加工、鲜果产品加工等。
3.畜牧业
广西地处亚热带,山地丘陵面积广大,雨水丰富,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其中桂西山区,草坡草场多,产量高,气候温和,水源充足,牧草常长,牲畜越冬方便,是广西食草牲畜的主产区。东部地区种植粮食作物水稻多,粮食丰富,稻谷皮糠能为家畜、家禽提供饲料,是广西猪、禽的主产区。它们生产的禽畜已成为广西重要出口物资,畅销港澳及东南亚。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所需肉蛋乳等食品大幅度增加,发展畜牧业前景广阔。目前,广西发展畜牧业要处理好如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使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有合理的比例;二是改变畜牧业生产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形成规模化经营,向规模要效益;三是饲养户、大户及养殖基地要增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意识,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结合地方实际选择饲养的优良品种,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当前,在稳定发展猪、鸡、鸭等大宗畜禽生产的同时,应着重饲养菜牛、奶牛、奶羊、山羊、兔等草食畜禽,尤其是奶牛要加快发展。2001年,全区存栏奶牛仅12 000多头。南宁市仅有3 000多头,产奶7 000多吨,每天20吨,可分装成8万瓶,而全市高峰期订量达25万瓶,难以满足需要。广西发展奶业空间巨大,目前广西有牛700多万头,其中水牛近460万头,把本地牛改良(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为奶牛,对广西奶业工程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桂林、南宁、武宣、来宾、北流、河池、上思、灵山等奶牛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效益。
○2009年,灵山县奶水牛存栏2.03万头,鲜奶产量6 400多吨,实现产值1.56亿元,居广西县级首位。“奶水牛养1头,油盐零花不用愁;奶水牛养5头,三年拔地盖新楼;奶水牛养10头,年年富得直冒油。”这是一首在灵山县广为传唱的民谣,是奶农发家致富的真实写照。
4.水产业
广西有众多的江河,星罗棋布的山塘、水库和池塘,有利于淡水水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区淡水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2011年达到129.7万吨。但淡水面积养殖利用率不高,今后要重视大中型水库的开发利用,要继续发展稻田养鱼,草鱼、鲢鱼、罗非鱼等大众鱼要稳定发展,要推广名特优品种中华鳖、毛蟹、本地塘角鱼、罗氏沼虾、彭泽鲫的养殖,同时抓好江河水产资源保护繁殖工作,恢复江河的生态平衡,要坚决制止急功近利的捕捞做法。
海水水产业是广西水产业的重头戏,2011年海水产品产量158.91万吨。由于广西沿岸浅海和滩涂广阔,可供养殖海产品种面积多,利用浅海、滩涂搞好海水养殖潜力巨大。因此,沿海地区要加大依靠科技、利用海水搞养殖的力度,发展对虾、青蟹、珍珠、文蛤、牡蛎、鲍鱼、海水名贵鱼类、中华鳖等养殖品种,提高海水养殖在海水水产业的比重。同时要合理利用北部湾优良鱼场的资源。海洋捕捞要注重依靠科技,更新捕捞设备,捕捞地或要逐步转向深海、外海和远洋,减轻近海捕捞强度,并在一定时节实行休渔禁令,防止海洋水产资源的衰竭,使海水水产业能稳定持续发展。
总之,广西养殖业要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和各方面优势条件,从本地资源和开发特色产品入手,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档次,组织产业群,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走产业化道路。
截至2012年7月,广西水产畜牧业共有674家龙头企业,带动267万农户,占全区农户总数1/3以上。在674家龙头企业中,有101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其中有年销售收入65亿元的桂林市力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38亿元的广西扬翔饲料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21亿元的温氏集团广西分公司。据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提供的资料,梧州神冠公司的蛋白肠衣产量位居亚洲第一,广西桂柳家禽有限责任公司鸭苗生产供应量按单一企业统计位居全球第一,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猪精生产供应量位居全球第一。水产畜牧业在广西大农业中已经成为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成为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广西水产畜牧业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广西奶水牛饲养量、水牛奶产量、近江牡蛎产量、琅德鹅种鹅饲养量名列全国第一,黄羽肉鸡产量、对虾产量排名全国第二,罗非鱼产量排名全国第三,家禽饲养量排名全国第四,龟鳖产量排名全国第六。龙头企业推动优势产品和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广西养殖业初步构建起“四带四区”发展格局——以沿海3市为主的优势水产品养殖带;以桂西北为主的亚冷水性鱼类特色渔业养殖带;以桂东南为中心的生猪、优质鸡养殖带;以桂西北为主的草食畜禽养殖带;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主的罗非鱼养殖区;以河池、百色为主的大水面网箱高效生态养殖区;以南宁、钦州、贵港、崇左为主的龟鳖养殖区;以大中城市城郊为主的奶牛养殖区。
(二)工业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广西工业经济非常薄弱。仅梧州、柳州有零星的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小规模的食品工业、轻纺工业以及河池、百色等地有零星的采掘工业、冶炼工业。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已逐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至1998年达1 727.68亿元,比1950年增长476倍。至201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1.56万亿元。近年区内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一大批项目纷纷完工,各门类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并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及一批有特色的产品。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以实现广西从农业省区向工业省区的历史性飞跃。
1.以制糖为主的食品工业
制糖业是广西食品工业最大行业。广西种蔗制糖历史悠久,有“蔗糖之乡”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制糖业发展较快,改革开放以来,制糖业飞速发展,1980年产糖40万吨,1990年产糖138.64万吨,1992年产糖214.18万吨,从此广西糖产量一直保持全国第一。1999年产糖397.5万吨,实现工业产值101.96亿元。2011年产糖702万吨,实现工业产值600多亿元。贵糖榴花牌、柳州凤糖网山牌、南糖云鸥牌、来宾迁糖QT食糖名闻区内外。广西成为全国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制糖业成为广西经济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及地方财政的主要财源。
至2011年,广西有制糖企业103家,糖业集团31家,年产糖量超过50万吨的集团8家。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贵港市)是全国著名的制糖企业,其糖蔗综合利用居国内先进水平。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市)股票已获上市谋求更大的发展。柳州市凤山糖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组建也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南华糖业有限公司(民营企业)与崇左市部分糖厂进行联合,英资博庆公司与河池市一些糖厂联合,都取得良好效果。来宾市的糖厂组建以来宾迁江糖厂为核心的迁江糖业集团,以英资博华糖业公司为中心的博华糖业集团。贵糖与迁糖、凤糖还进行优势互补的项目合作。这种制糖企业强强联合共谋发展,把糖业做大做强,有利于入世后广西蔗糖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蔗糖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今后,制糖业发展要巩固发展优良品种原料蔗,加快糖料蔗收获的机械化,充分依靠科技,加快做好精制糖及深加工、糖业综合利用如蔗渣、糖蜜、滤泥、蔗叶蔗梢的利用和糖业循环项目建设,拉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带,不断提高制糖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重点发展制糖规模50万吨以上或综合利用潜力高的制糖企业集团,如南华糖业集团、南宁东亚集团、农垦糖业集团、凤糖生化集团、南宁糖业、来宾东糖、永鑫华糖、英糖、永凯糖业等。大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现有制糖企业(集团)进行深层次联合,组建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糖业集团。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共同发展,平等竞争。鼓励和吸引民营资本、外资以各种适合形式参与糖业结构调整,推进企业的强强联合、以大带小,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要积极推进制糖企业与食糖流通企业、大型物流企业结盟,建立农工贸结合的大型糖业集团,实现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培育几个年产糖量100万吨以上、产糖量占全区70%以上、分工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的企业集团。同时要处理好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
此外,广西的罐头、酿酒、饮料、卷烟、海产品等食品工业也有了长足进步。立足本地丰富资源而生产的南宁亚热带果菜、荔浦芋扣肉、桂林马蹄、梧州肉类等罐头食品很有地方传统特色,畅销已久。桂林三花酒、桂平乳泉酒、德保蛤蚧酒、全州湘山酒、南宁万力啤酒、桂林漓泉啤酒、南丹丹泉酒、陆川茶花山矿泉水、巴马丽琅矿泉水、梧州龟苓膏、田东增年牌山茶油、巴马莫老爷牌山茶油等区内外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南宁真龙系列香烟和柳州甲天下系列香烟也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销路不错。容县黑五类系列食品已深入千家万户。南宁皇氏“甲天下”乳制品已有一定规模。食品业今后要重视有地方特色的果汁饮料、蔬菜加工、调料品等开发。北海的鱿鱼、海参、沙虫、虾米、鱼翅等海产品誉满海内外。加强对对虾、罗非鱼、海水珍珠、大蚝和玉桂、八角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湘山酒是全州地方特产,是我国小曲米香型白酒的代表之一。它选用本地优质大米为原料,选用特制的纯种根霉白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的酿造工艺生产。湘山酒清亮透明、蜜香清雅,入口绵甜,回味怡畅,具有“饮后不口渴,醉也不上头”的优良品质。湘山酒的发展历史深远,史料记载,宋代知府范成大撰写的《桂海虞衡·志酒》中有:“燕西有金兰山,汲其泉以酿,及来桂林,而饮瑞露,乃尽酒之妙;声震湖广,则金兰之胜,未必能颉烦也。”比范成大稍后的周去非,在《岭南代答》中也记录了这里酿酒的状况:“广右无酒禁,公私皆有美酒,以帅府瑞露为冠。风味蕴藉,似备道全美之君子,声震湖广。”
2.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
有色金属产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产业关联度高,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广西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其中锡、锑、钨、铝、铅、锌等矿种探明储量在全国居重要位置,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
改革开放以前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较慢。改革开放以来,有色金属工业迅速发展,并已走在国内省区的前列,形成了以铝、锡、锌为主兼锑、铟,包括地质勘探、设计施工、科研生产、教育等配套齐全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10种常用有色金属总产量,2009年达110万吨,居全国第九位,工业总产值达503亿元,并初步形成了以百色平果铝、银海铝、华银铝、信发铝为主包括隆林铝、那坡铝、田阳铝在内的铝冶炼基地和以百色为核心地而辐射南宁、来宾、河池等地的铝材深加工基地,以来宾冶炼厂为中心的锡冶炼基地,以柳州锌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的锌冶炼基地,以河池市为中心的锑冶炼及加工基地,以金城江冶炼厂为主的铅锑冶炼加工基地。还创立了一批名优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如柳州华锡集团的(广西有色金属公司)金海牌锡锭,平桂矿务局(钟山县)的飞蝶牌锡锭,柳州锌品股份有限公司的三角牌锌锭,南宁铝厂的南南牌铝材。
○今后要充分利用本区丰富的水电资源,加快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氧化铝、电解铝;重点发展高纯铝,高精度铝板带箔,中高档建筑型材、工业材,铝轮毂,铝合金铸件,电线电缆等精深加工;积极发展铝土矿中伴生价值高的镓、钛、铁等多种金属的综合利用。同时,重点发展精炼锡、氧化锡等锡化工产品,精炼锑,氧化锑,高纯铟及铟的各类化合物、高新技术材料,锌合金、超细锌粉、无汞锌粉、纳米氧化锌、超细氧化锌、彩管玻壳氧化锌、氧化锌晶须等锌深加工产品,及铜、钽、铌等金属冶炼及深加工。把百色打造成全国乃至亚洲的铝工业基地,河池打造成中国西部有色金属基地。另外,利用海外资源发展再生铜、铜冶炼及铜深加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采取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工艺装备,建设若干年产30万吨以上的再生铜、铝生产线,形成回收、拆解、分选、熔炼和深加工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3.以工程机械为主的机械制造业
新中国成立前,广西机械工业十分落后,无独立的机械制造业。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大力支持下,机械工业迅速发展,成长壮大。现已形成以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石化通用机械、农业机械和机床工具五个行业为主,以及仪器仪表、重矿机械、机械基础件、食品及包装机械、其他民用机械等行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2011年,广西机械工业完成产值过千亿元。
在广西众多的机械工业企业中,产销较大,有竞争力的企业主要有: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玉柴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橡胶机械厂、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钦州力顺机械有限公司、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北海银河高科技股份等。目前,广西机械工业企业的一些优势产品和名牌产品已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畅销区内外,并大量出口。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柳工集团,其主要产品包括装载机、挖掘机和压路机等,其中装载机销量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电工电器、石化通用机械、农业机械和机床工具等行业也拥有一些较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产品,桂林橡胶机械厂硫化机销量列全球第一,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数控龙门系列、数控床身系列铣床等产品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科技新产品,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钦州力顺机械有限公司的产品畅销东南亚市场,玉柴生产的各种规格的柴油发动机是国内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的首选配套动力,连续多年销量居国内同行首位。玉柴国际股票在美国纽约主板上市。柳州欧维姆预应力技术全国领先,柳空压缩机的国内市场竞争力也较强。(www.zuozong.com)
○今后,广西机械工业要加强对传统机械生产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提高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工程机械产业上,要扩大轮式装载机、液压挖掘机、振动式压路机、预应力锚固体系等工程机械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工程机械零部件。其他机械产业上,要重点发展橡胶机械、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压缩机、数显量具、糖业设备、甘蔗机械、节水灌溉设备、农产品精深加工设备、港口机械、船舶机械等。以柳州为中心,依托广西柳工集团,辐射玉林、桂林,建设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桂林机床、桂林橡胶机械生产基地和桂林、柳州、北海电工电器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以名牌产品为核心、主导产品优势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在行业中有支撑和带动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门户的区位优势,扩大农机产品、机床等价格优势突出、技术水平适用、东盟国家需求量较大的机械产品出口。
4.以微型汽车为主的汽车产业
广西生产汽车的历史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近十多年来,尤其是“十五”“十一五”时期,广西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载货车(重、中、轻、微型)、客车(大、中、轻、微型)、微型轿车、农用运输车整车制造业,车用内燃机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等较为完整的产业格局,成为广西工业最具实力、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的企业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玉林、钦州、河池、百色、贵港、崇左、来宾、贺州等13个市,主要企业集中在柳州、玉林、桂林、南宁4个市,4市占全区汽车工业经济总量98%以上。2011年,广西汽车产业总产值达1 401.08亿元,居全国第14位。汽车总产量达142.35万辆,其中轿车8.87万辆,居全国第7位。
柳州市是广西汽车工业的主要基地,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415家,从业人员5.6万人,2011年汽车工业总产值达1 025.05亿元。主要企业有: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中国一汽集团柳州特种汽车厂三大整车生产企业。另外还有柳州五菱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柳州市汽车改制厂、柳州延龙汽车有限公司等专用车、改装车生产企业,主要产品有:自卸车、加油车、混凝土搅拌车、洒水车、半挂车、货柜车、冷藏车、保温车、旅游观光车、垃圾车等系列产品。整车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一批汽车零配件企业的发展。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方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专业化、系统化配套的有较强实力的企业,再加上一些专业化配套企业,初步形成了围绕三大整车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目前,柳州已同时拥有上汽、一汽、东风、重汽等国内4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基地,培育出“五菱”“乘龙”“霸龙”“风行”“景逸”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知名品牌,成为我国7大汽车生产示范基地之一,也是我国12个“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之一。柳州还有多家企业顺应发展潮流,积极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为柳州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玉林市与汽车有关的主要企业有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中、重吨位车用柴油发动机生产企业。围绕柴油机配套的还有广西玉柴机器配件制造有限公司、广西福达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广西中环机械等企业,配套生产曲轴、动力转向油泵、汽车电机、连杆、活塞环等零部件。
桂林市主要有桂林客车工业集团公司,该公司下属桂林大宇客车有限公司、桂林客车发展有限公司、桂林桂联客车工业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其中桂林大宇客车有限公司是桂林客车工业集团公司与韩国大宇汽车公司的合资公司。
南宁市的专用车生产企业有南宁专用汽车厂、南方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垃圾车、垃圾转运车、吸粪车、洒水车、自卸车、混凝土搅拌车等系列产品。零部件生产主要企业有南宁八菱汽车配件公司、南宁市汽车配件一厂等企业,主要产品有汽车散热器、油箱、汽车灯具等。
生产低速货车的城市有柳州市、贵港市、河池市、南宁市、钦州市,主要企业有贵港市五菱福达车辆有限责任公司、河池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柳州桂泰车辆有限责任公司、钦州中力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柳州桂龙车辆有限责任公司等。
○目前,广西汽车工业形成了以四大整车企业为主的生产格局:一是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包括商务用车、微型厢式客车、微型双排货车、微型单排货车、轿车五大系列共210多个品种车型。2003年年底在国内首先推出了雪佛兰品牌轿车,填补了广西轿车生产的空白。2008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型豪华轿车下线。二是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它是东风汽车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也是东风汽车公司在南方重要的载货汽车和轻型乘用汽车生产基地。东风柳汽的产品主要是:中、重吨位载货卡车(包括自卸车系列、牵引车系列、载货汽车系列、仓栅车系列等产品)及面向公务、商务和休闲旅游用车市场的新一代多功能轻型车——东风“风行”商旅车。目前,东风柳汽已形成年产“东风”和“乘龙”商用车、“风行”乘用车数万辆的生产能力。三是一汽集团柳州特种汽车厂,它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生产各种解放系列改装汽车产品151个品种,主导产品为自卸汽车。拥有轻、中、重型不同吨位的各种轴距、不同长度车厢型号的载货汽车、自卸汽车。还生产各种型号的客车底盘、半挂车牵引车、压缩式垃圾车、厢式车、禽畜运输车、车辆运输车等特种车辆,目前已形成数万辆生产能力。四是桂林客车工业集团公司:它是广西公路客车最大的生产企业,也是国家“十五”规划中要重点扶持的企业。公司主要生产经营中高档的大、中、轻型公路客车、城市公交、豪华旅游客车及机关团体用车。目前,公司已具备数千辆各类客车的生产能力。
○今后,广西汽车产业要抓住上汽、东风、一汽及通用、雷诺、日产等国内外著名汽车集团齐聚柳州的机遇,加快发展整车,突出发展高附加值的中高档轿车,巩固和扩大微型汽车、车用内燃机的优势地位,做大做强中重型载货汽车、大中型客车,发展低速汽车,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并形成汽车产业带,同时做宽产业带,带动上游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电子和下游贸易、维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5.以炼油为主的石油化工产业
新中国成立前,广西石油化学工业是一片空白。广西石油开采炼制始于1961年田东县的两个小油田。1984年田东县炼油厂正式投产,这是广西第一座正规炼油厂,生产汽油、柴油、煤油等。1990年6月份,田东炼油厂开始生产液化气。至21世纪初,广西石化产业规模仍然偏小。广西石化产业发生大的发展变化是从“十一五”规划时期石化大项目在沿海建设开始的。
2006年12月30日列入国家“十一五”炼油发展规划、建设规模为1 000万吨/年炼油能力、总投资约153亿元的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千万吨炼油项目在广西钦州港经济开发区举行启动奠基仪式。2008年起该项目陆续投产,生产汽油、柴油等轻质油以及液化石油气、聚丙烯等石化产品。同时,北海炼油异地改造石油化工(20万吨/年聚丙烯)项目、涠洲岛30万吨原油码头及配套工程、北海320万方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北海至南宁成品油管道工程、钦州泰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工业白油及溶剂油项目、玉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20万吨/年溶剂油项目、钦州桂金诺磷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食品级磷酸技改扩建等大项目开工建设。2010年,田东锦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20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柳州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20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桂林东方肥料有限公司60万吨/年高浓度尿基复合肥技改项目,梧州市联溢化工公司年产15万吨烧碱项目,还有南宁化工、明阳生化、柳州化学集团、鹿化公司等重大技改项目均建成投产。2010年,规模以上化工企业有629家、总产值为804.9亿元。基本形成了北部湾沿海石油化工、桂中化肥化工、桂南氯碱及精细化工、桂北橡胶化工四大石油和化学工业基地雏形,行业总体规模快速扩大,已形成炼油、化肥、农药、氯碱、橡胶、磷化工、林产化工等20多个行业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成为广西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石油化工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
6.以水电为主的电力工业
广西电力工业开始于1909年。至1949年,广西仅有小型电站32座,总装机容量仅1.02万千瓦,年发电量只有2 700万千瓦时,人均用电仅1.5千瓦时。供电范围有限,农村几乎无法用上电。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采取“水电为主,火电为辅,大中小并举”的电力建设方针,先后建成一批中小型水电站和火电站(厂),电力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又集中力量加快开发“水电富矿”红水河梯级电站,建成多个大型水电站,一些火电站(厂)也扩建或新建完工,电力工业快速发展。至1998年年底,广西发电装机容量达610.56万千瓦(水电375.28万千瓦,火电235.28万千瓦),社会用电量达273.58亿千瓦时,发电装机容量和人均用量比1949年分别增长596.58倍和388倍。2011年,广西发电装机容量达2 690万千瓦(水电1 500万千瓦,火电1 185万千瓦,风电5万千瓦),发电量1 057.4亿千瓦时(水电415亿千瓦时,火电642亿千瓦时,风电0.1亿千瓦时)社会用电量达1 112亿千瓦时。电力工业已成为广西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广西经济建设和百姓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低中高压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的建成,区内电网覆盖全区,广西已实现了乡镇100%通电,行政村95%以上通电,绝大部分农户用上电;并实现了与云南、贵州、广东的联网运行,形成了南方区域性大电网。广西成为西电东送的基地。
目前,广西已建成的电站(厂)主要有:郁江上的西津水电站、贺江上的合面狮(八步)和龟石(钟山)水电站、龙江上的拉浪等梯级电站(宜州)、融江上的麻石水电站(融水)、红水河上的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隆林)、岩滩水电站、大化水电站(大化)、百龙滩水电站(马山)、乐滩(忻城)水电站、龙滩水电站(天峨)、平班水电站(隆林)、桥巩水电站(来宾)、浔江上的长洲水电站一至四期、右江上的百色水电站。建成的规模容量大的火电厂有合山火电厂、田东火电厂、柳州火电厂、来宾火电厂、桂林火电厂、盘江火电厂(贵州境内)、防城港火电厂、贵港火电厂、钦州火电厂、百色火电厂、北海火电厂、南宁火电厂。黔江上的大藤峡水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厂在建。今后,电力工业要继续优先发展水电,适度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和其他电源,充分发挥各种电源的互补性。重点建设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变电站,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形成以水电、火电为主,以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电网为骨干电网的产业格局。
广西红沙核电站项目规划建设规模600万千瓦。总投资690亿元,整体设计,分期建设。一期工程规模为200万千瓦,总投资约250亿元,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工程列入国家“十一五”建设规划,2006年开展现场准备工作,2008年具备开工条件。2010年7月正式开工。防城港核电站一期工程采用中广核集团自主品牌的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CPR1000,建设两台单机容量为108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设备国产化比例高达80%以上。
○核电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世界电力的三大能源支柱,核电是一种经济、安全、高效的能源,温室气体排放极其低下,具有容量大,波动小,经济性强,成本低等特点的清洁能源,可有效缓解能源短缺。防城港临海的区位优势,充足的淡水和冷却水资源,稳定的地质生态气候,人口密度小等诸多条件,成为核电站建设前期区位条件。防城港核电站建成后每年可为北部湾经济区提供150亿千瓦时安全、清洁、经济的电力,拉动全社会总产出增长约142亿元,创造总就业岗位10万多个,将有力促进广西社会经济发展。
7.以钢铁为主的冶金产业
新中国建立前,广西钢铁锰业十分落后。生铁产量少,采锰矿数万吨,没有锰矿加工业。广西钢铁工业始于1958年。改革开放前,钢铁工业生产能力有限。1982年后,钢铁业得到初步发展,产品种类规格增多。21世纪初主要产品有:炼钢、生铁、铸造生铁、钢、中板、薄板、中小型材、线材、无缝管和焊接管等钢材;高炉锰铁、电炉锰铁、锰硅合金、硅铁、钒铁和电解金属锰等铁合金;化工锰粉、电池锰粉、碳酸锰粉、硫酸锰及电解二氧化锰等高新技术产品,一些产品如钢材、铁合金、硫酸锰还出口。钢铁锰业较有名的企业有:柳钢、防城钢铁项目、中信大锰公司、新振锰业、八一锰矿冶炼厂、大新锰矿、木圭锰矿、桂林铁合金厂、八一铁合金厂等。2010年钢锰冶金产业产值超千亿元。
○今后应加快柳钢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防城港钢铁基地,促进广西钢铁产业优化升级;依托资源优势,建设我国重要锰业基地。钢铁方面,做大做强钢铁冶炼;保持建筑长材优势,重点发展以热轧板卷、冷轧板卷、热镀锌卷、彩涂卷为主的精品薄板和优质碳素钢、低合金结构钢、汽车板、管线钢等精深加工。锰业方面,改造提升采选冶产业,主要发展锰系铁合金;重点发展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铁氧体软磁材料及电器元件、不锈钢、无汞碱锰电池及锂锰二次电池、四氧化三锰等精深加工。
8.前景广阔的建材业
广西有丰富的建筑材料,石灰石、石英砂、石膏、滑石、高岭土、膨润土、大理石、花岗岩储量大,品位高,为建材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至今,广西已形成以水泥、建筑卫生陶瓷、石材、平板玻璃等为代表的门类齐全的建材工业体系。1998年建材业实现总产值110亿元,比1978年增长18倍。高标号水泥、釉面砖、墙面砖、平板玻璃、卫生陶瓷、水泥制品(压力管、排水管、电杆)、滑石制品、大理石及花岗岩板材、装饰材料等产品均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些被定为优质产品、名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主要建材工业企业有:柳州水泥厂、黎塘水泥厂、南宁平板玻璃厂、河池广驰企业集团公司等。其中柳州水泥厂建于1958年,属国有大型企业,所产水泥产品大多出口。南宁平板玻璃厂建于1984年,是国内第三座现代化大型平板玻璃生产企业,设计能力年产平板玻璃120万标箱。今后要重点发展旋窑干法水泥、水泥制品、浮法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加快发展滑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重晶石等开采及深加工,支持华润、海螺、台泥、鱼峰水泥大企业在广西的发展。
○9.其他产业
(1)林浆纸产业。依托丰富的林、竹、蔗渣等资源,大力发展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加快发展各类文化生活用纸及纸制品,积极发展家具制造。如斯道拉恩北海年产90万吨浆和90万吨纸;金桂林浆纸钦州年产浆纸180万吨浆和310万吨纸;理文造纸梧州年产60万吨纸;柳州年产50万吨竹浆纸。钦州、北海、梧州形成林浆纸产业群,柳州竹浆纸产业,桂南、桂中形成蔗渣浆纸产业和桑枝纸等包装纸产业群。
(2)医药产业。大力发展心脑血管、糖尿病、抗肿瘤、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速效药物、中药提取物等现代中药;重点发展青蒿琥酯、紫杉醇、喜树碱、左旋多巴、氨基酸等化学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培育发展血液制品、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生物制药。
(3)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通信设备、数字化产品、集成电路与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设备等产业。
(4)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轻质、高强、高韧和耐高温、耐腐蚀的铝及铝合金材料,高分子结构材料,复合材料等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功能陶瓷材料,液晶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储能材料,功能晶体材料,稀土材料,超硬材料,磷酸钛氧钾、氧化锌、超细粉非金属矿物、超细锌粉等新型功能材料。
(5)海洋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甲壳素酶解法生产壳聚糖及衍生物,珍珠深加工产品,海洋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海洋抗癌、抗病毒类药物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和保健品。
(6)环境保护产业。重点发展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处理专用设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专用及配套设备,机动车船内燃机尾气净化装置,工业废气净化装置,节能节水设备,以及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再利用,海水淡化应用工程,微生物技术处理有机废水。
(三)生机勃勃的旅游业
旅游业是利用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风土民情等旅游资源和各种旅游设施为满足游人各种不同旅游目的而提供服务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经济部门,有“无烟工厂”之称,是朝阳产业。广西旅游资源极丰富,旅游业是广西的一大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加快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全区旅游景区(点)达400个以上(含国家5A、4A、3A、2A旅游区或点),初步形形成了以桂林为龙头,桂林—柳州—南宁—北海(防城港)为黄金旅游带,桂北、桂南、桂东、桂西四大旅游经济区的新格局。大多数县市发展了旅游业,其中一些县市成为重点旅游县市。截至2012年年底,广西已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75家,其中3家5A景区(桂林漓江、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桂林独秀峰和王城)、88家4A景区、69家3A景区、15家2A景区。桂林、南宁、北海、柳州、玉林、梧州、钦州、贺州、百色、桂平、凭祥、宜州等市相继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兴安、阳朔、资源、龙胜、荔浦、容县、东兴等荣获“广西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据统计,2010年入境旅游人数达到250.2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8.07亿美元。国内旅游者达1 4073.5万人次,收入898.31亿元。全区旅游总收入952.95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0%。旅游业作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已呈现出效益,广西旅游业的发展与自身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相称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截至2013年,全区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即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含桂林市、阳朔县、兴安县等)、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花山风景名胜区(含宁明、龙州、江州、大新、凭祥等县市区)。全区有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30多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即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0处、自治区级森林公园10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多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300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有大王滩、澄碧湖、星岛湖、德保鉴河4个,省区级水利风景4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乐业—凤山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多处,国家级海洋公园1个(茅尾海)。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广西旅游产品也从单一的观光产品向观光、度假、休闲和专项、特色产品相结合的多类产品发展,并适时推出重要旅游线路,争创旅游名牌、旅游精品。如桂北山水民俗旅游线(桂林—阳朔—荔浦—灵川—兴安—资源—龙胜—三江—融水—柳州—金秀—恭城)、南国边关风情旅游线(南宁—崇左—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隆安)、环北部湾边境旅游线(南宁—防城港—东兴—钦州—北海)、桂东历史文化宗教名胜旅游线(南宁—桂平—梧州—容县—北流—玉林)、邓小平足迹和奇山秀水寿乡旅游线(南宁—平果—田东—田阳—百色—巴马—凤山—东兰—大化)、桂东民族风情旅游线(桂林—钟山—贺州—富川)、刘三姐故乡壮族风情旅游线(桂林或南宁—柳州—宜州)等。
“十二五”时期广西旅游发展格局
(1)一个龙头:充分发挥桂林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
(2)二条旅游发展带:重点建设桂林—柳州、来宾—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南北旅游发展带和梧州、贺州—贵港、玉林—柳州、来宾—南宁—崇左、百色、河池西江(东西)旅游发展带。
(3)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大桂林、北部湾、红水河流域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
(4)四大旅游集散地:建设南宁、桂林、梧州、北海四大旅游集散地。
(5)五大旅游品牌:继续培育桂林山水、北部湾浪漫滨海、中越神秘边关、巴马长寿养生、刘三姐民族风情等五大旅游品牌。
(6)六条旅游精品线路:整合推出桂东北山水精华游、中越边关探秘游、北部湾休闲度假游、少数民族风情游、世界长寿之乡休闲养生游、桂东祈福感恩游六条旅游精品线路。
(7)七大旅游发展区:将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南宁凤亭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左右江红色旅游区、河池生态养生旅游区、北海涠洲岛旅游区、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和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作为广西旅游发展重要基地,不断探索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8)九大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宗教历史文化体验、长寿养生、民族民俗风情、康体运动、红色旅游、会展商务、乡村旅游等九大特色旅游产品。
德保鉴河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德保县境内鉴河流域。风景区西起鉴河源头都安乡三合村三合水电站,东至城关镇那龙水电站下游流域段,东西贯长23.3千米,总面积约4.8平方千米,总投资2.08亿元。该景区是以鉴河流域喀斯特自然生态景观以及丰富多彩的壮乡民俗特色风情为背景,以鉴河曲折蜿蜒的优美造型、丰富多样的河道空间变化、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美景为特色,集休闲度假、游览观景、民俗体验、水上活动、自然保护与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型水利风景区。
与此同时,住、食、购、娱、行等各项服务和机构也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11年,全区共有星级饭店443家(1~5星级),其中五星级12家,即广西沃顿国际大酒店、南宁市邕江宾馆、南宁市桂景大酒店、广西红林大酒店、柳州饭店、桂林喜来登饭店、桂林帝苑酒店、兴安乐满地度假酒店、桂林漓江大瀑布饭店、阳朔碧莲江景大酒店、北海香格里拉大饭店、钦州白海豚国际酒店。四星级57家。国际、国内各种旅行社400多家,旅游客车3 360多辆,游船700多艘,旅游车船基本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此外,与旅游业同属第三产业的现代商贸流通业等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如南宁百货大楼、利客隆超市、梦之岛购物中心、华联超市、桂林市微笑堂等大大活跃了商品交流,满足了百姓的需求。
(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据统计,截至2010年年初,广西共有个体工商户130万户,共有注册资金303.6亿元,从业人员221.6万人。私营企业116 433户,注册资本1 909亿元,从业人员已达169.71万人。其中一些有影响的私营经济企业脱颖而出,对广西的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贡献。
广西秋潮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年初,是由南宁义海日塑有限责任公司、南宁秋潮医保有限责任公司、南宁秋潮钟表有限责任公司和广西医科大学制药厂四个经济实体组建而成的民营企业集团。公司现有员工1 600人,其中大、中专以上的各类专业人才145人,中高级管理人员70多人,拥有资产1.2亿元,年生产能力达4.5亿元。
南宁正大畜牧有限公司是正大集团的子公司,是属中外合作企业。公司于1991年5月成立,1992年8月投产,累计投资额为1.2亿元人民币,拥有年产规模24万吨的饲料厂、年产1 600万羽艾维茵鸡苗种鸡场、年产3 000头祖代种猪场,设备均是从美国、丹麦引进,是目前广西区内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的现代化农牧生产企业。
广西华劲纸业集团是以造纸为主要产业的企业集团,成员企业有:广西华劲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宁振纸业有限公司、江西宁振纸业有限公司、南宁华劲开元商贸有限公司、广西华劲银海糖业有限公司。10年来,华劲集团通过独资收购、兼并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华劲集团拥有固定资产4亿元,占地面积1 200亩,主要生产“华劲”牌印刷纸、静电复印纸、电脑原纸、胶版印刷纸、书写纸等中高级文化用纸。造纸年产量6.5万吨,机制蔗糖年产量5.5万吨,集团年产值4.5亿元。产品一直保持“质优价高,款到发货,供不应求”的态势。企业员工总人数近3 000人,大中专学历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30%。不同专业、不同学历的优秀人才由上至下组成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严谨、管理高效的团队。
广西田东增年山茶油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99年,是专门从事山茶油精深加工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的企业。目前已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其主打产品之一的“增年牌”天然木本山茶油,已投放市场及拥有了部分消费群体。2002年10月在广州举行的第92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被誉为食用油中的“宝马”,可与橄榄油相媲美。
此外,广西黑五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广西银河集团有限公司、广西苏氏集团有限公司、广西联道计算机有限公司、广西长大停车场、桂林微笑堂、南宁电力线缆有限公司、南宁同济医药有限公司、南宁永恒影楼集团公司、南宁正培五金机电有限公司、南宁市多路宝酒业有限公司等等,都是实力较雄厚的民营企业。
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个体私营经济不仅数量小,而且规模小,市场份额偏低。因此,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为人先,加快发展广西非公有制经济,显得十分紧迫。我们要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