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是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凸显“小”而“妙”,重理论引领,实践课重具体操作。借助微课与网络研讨,打破语文教学的时空,通过实践展示,以及校际间的同课异构,开展现场磨课,及时修改评论。本学年越城区初中语文举行的主题教研暨150学时研修活动,每次主题研修活动大致有以上一些基本程式。
1.实践“1+X”,勾连统整更求系统性
新教材运用勾连与统整,多途径实践“1+X”的整合。达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面的拓展,即由一个文本走向多个文本。借助“灵性思维”架构互通彼此的读写结合点。这是运用不同的方式实践“1+X”教学,尝试主题内容下的打通。
2.提取策略,整个过程更讲求立体阅读
整本书从“读”上来讲,更多立足于我们自身的立体阅读,而不是作者的“说”与评论家的“评”,运用通览式、理解性、探究性等多种读的方式,追求阅读进程的立体化,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始终都不能缺位:借助任务单,引领学生自主阅读;巧用微课,帮助学生提取阅读策略;多元对话,走向深度阅读;读写结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www.zuozong.com)
3.任务先行,倡导先学后教拓展延伸
“任务单”是实践“先学后教”理念的有效手段。可提前发放,再反馈梳理,然后针对讲解;也可以当堂发放,分组合作,梳理问题,集体研讨等,有效实践“先学后教”的理念,将翻转课堂与统编教材的名著阅读有机结合,实现名著阅读与写作的灵性对接。
4.诊断反馈,二维码扫描并现场递交
每次研讨活动均根据主题提前研制现场师生调查问卷,题型分选择与问答题。借助二维码扫描现场递交反馈,通过数据的分析发现作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评课研讨分三步:师生互动、现场评课、网络研讨。让开课教师与听课者明白课堂真正的成功在哪里,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提高评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