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藏语基本统一区的双语教育优化方案

藏语基本统一区的双语教育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甘孜州各市县藏语基本统一的农牧区学前教育机构中采用部分浸入式双语教育模式比较适合。总之,根据甘孜州农牧区目前的学前师资现状、不同区域内的民族结构和方言、家长对双语教育的需求,在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民汉双语教育模式是短期内解决学前民汉双语教育的重要手段。

藏语基本统一区的双语教育优化方案

笔者认为,甘孜州各市县藏语基本统一的农牧区学前教育机构中采用部分浸入式双语教育模式比较适合。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从甘孜州藏语基本统一区域的农牧区学前机构的师资需求来看,最受欢迎的是既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又能用民汉双语开展教育活动的教师。然而,甘孜州目前的师资现状却无法达到这一点。第二,甘孜州农牧区目前的两类师资比较适合开展部分浸入式民汉双语教育。一类是近两年毕业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技能,但基本无法用藏语开展活动;另一类是由小学教师转型而来的藏语教师。两类教师合作,半天由前者用汉语开展学前教育活动,让学前儿童浸泡在汉语环境中;半天由后者用藏语开展与本地生产生活相关的教育活动,让学前儿童浸泡在民族语言环境中。通过部分浸入式双语教育,可以使学前儿童同时接受民汉双语,同时了解两种文化。第三,藏语基本统一的农牧区藏民基本用藏语交流,学前儿童学习和使用汉语的机会较少。如果学前儿童完全只接受汉语教育,一方面难以接受,另一方面也很难适应区域内的生活。如果学前儿童完全只接受民族语言教育,进入小学前很难过汉语关,这不利于提高小学阶段双语教育的质量。对这些区域内藏民进行调查发现,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们不能丢了民族语言,另一方面希望孩子们学好汉语,能走出本区域。第四,这些区域内的藏语使用范围较广,而且与书面藏语基本一致。相对于方言区而言,教师用书面语开展活动,学前儿童能接受也乐于接受。基于此,部分浸入式双语教育比较适合这些区域。下面以石渠县、巴塘县、色达县为例具体分析。

石渠县地处四川省甘孜州西北边陲,青藏高原东南部川青藏三省区交界处。全县辖3镇(尼嘎镇、洛须镇和色须镇)、20乡(真达乡、奔达乡、正科乡、麻呷乡、俄多马乡、德荣马乡、长沙贡马乡、呷衣乡、格孟乡、蒙宜乡、新荣乡、宜牛乡、虾扎乡、起坞乡、阿日扎乡、长须贡马乡、长沙干马乡、长须干马乡、温波乡、瓦须乡。)除了县政府所在地尼嘎镇以及洛须镇、色须镇、真达乡、奔达乡、正科乡、麻呷乡属于半农半牧区以外,其他乡都属于纯牧业区。县境内的民族主要以藏族为主体,大约占了全县人口的97%,方言为藏语三大方言中的安多方言,全县通用[6]基于石渠县境内的民族结构和语言使用现状,笔者认为石渠县的农牧区学前教育机构中适合采用部分浸入式双语教育。

色达位于甘孜州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川西丘状高原地区。全县辖2个镇(色柯镇和翁达镇、),15乡(杨各乡、旭日乡、亚龙乡、洛若乡、霍西乡、大则乡、泥朵乡、年龙乡、甲学乡、大章乡、然充乡、塔子乡、歌乐沱乡、塔子乡、康勒乡)。除了旭日乡、杨各乡、翁达镇、甲学乡、歌乐沱乡属于半农半牧区,其他乡镇属于纯牧业区。色达县境内的民族以藏族为主,各区域内的方言虽有一定的差异(色达话、色尔坝话、歌乐沱话),但都懂安多方言,全县通用。[7]基于色达县境内的民族结构和语言使用现状,笔者认为色达县的农牧区学前教育机构中适合采用部分浸入式双语教育。(www.zuozong.com)

巴塘县位于四川西部青藏高原南缘、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川、滇、藏三省(区)的接合部。从民族结构来看,县境内有藏族、汉族纳西族回族等8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最多,大约占了全县人口的93%。县境内的纳西族主要是明朝时迁入的,后来一部分纳西族人逃回丽江,一部纳西族人与藏族融合。目前,只有接近丽江的白松乡纳西族保持了纳西族的文化、生活、习俗。[8]县境内的汉族主要是清朝时迁入的,后与藏族通婚。目前,县境内特别是县城内的藏族一半以上都是藏汉结合的后裔。除了藏、汉、纳西族以外,其他民族成员很少。巴塘藏族的语言属于藏区三大方言中的康方言,基本全县通用。基于巴塘县境内的民族结构和语言使用现状,笔者认为巴塘县的农牧区学前教育机构中适合采用部分浸入式双语教育。

总之,根据甘孜州农牧区目前的学前师资现状、不同区域内的民族结构和方言、家长对双语教育的需求,在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民汉双语教育模式是短期内解决学前民汉双语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从长远来说,培养、培训出既能用本地方言开展教育活动,又能用标准汉语开展教育活动,而且还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素养的学前师资是万全之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