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式”幼儿园是20世纪90年代由内蒙古自治区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率先办起的极具地区和民族特色的非正规化的幼儿教育模式,被牧民称为“草原幼儿的摇篮”。
“流动式”幼儿园的特点:其一,流动性。内蒙古草原地广人稀,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才有十几户到几十户人家。所以,这里的幼儿园没有固定的场所,而是采用大篷车送教的模式。送教教师把大篷车停靠在夏季牧场平坦而干燥的草地上,支起帐篷或太阳伞作为活动地点。周边十几公里内的牧民骑着马或骑着摩托车把学前儿童送到活动地点。一个活动点每次的活动时间一般是2~3天,然后到另一个牧场开展送教活动。流动性是流动式幼儿园最突出的特点。其二,季节性。内蒙古草原上大多区域内春冬季节风大、干燥、寒冷,特别是冬季经常大雪纷飞,所以冬春季节不适宜到游牧区开展送教活动。但夏天的草原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所以,大篷车送教下乡的时间一般为每年的5—9月,每月每个活动点开展2~3次活动。其三,灵活性。灵活性体现在几个方面:① 活动时间具有灵活性,流动幼儿园并没有固定的活动时间,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可灵活安排活动时间,一次一个活动点可以只安排1日,也可安排3日,依具体情况而定。② 活动地点具有灵活性,流动幼儿园的活动地点根据在某个牧场周围的集聚度和当时的气候变化灵活安排。③ 活动内容具有灵活性,流动幼儿园不像正规幼儿园按照学年目标、学期目标、项目目标来确定课程内容,而是根据每个活动点每次所面对的学前儿童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④ 活动方式的灵活性,流动幼儿园并没有明文规定必须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而是采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活动方式,可能是室内的集体教学,可能是室外的集体活动,可能是不同年龄段(3~4岁组、5~6岁组、7岁组)小组活动,可能是个别指导,可能是实际操作形式,可能是游戏形式等等。其四,民族性。我国的游牧民族保持着很多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工具、通信工具、服饰、生活用具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牧民继承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饮食起居、传统节日、宗教信仰、民间艺术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体能更好地适应生活且具有幸福感,所以,面对游牧区的孩子,教育内容既要有时代性,同时又要具有民族性,从而使个体既能适应区域内的生产生活,也能走出区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其五,混龄性。因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区域内只有十几户或几十户人家,所以送到活动点参加学前教育活动的学前儿童人数不多。可以把这些孩子分成小班、中班、大班、大大班,然后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一方面,每个班的人数非常少,不利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活动成本非常高,基本无法实现。所以可把3~7岁儿童聚在一起开展教育活动。(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