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虽以上海简称“申”命名,但它并不是一份小小的地方报,相反,它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成为中国现代报业开端的标志。《申报》于1872年(清穆宗同治十一年)在上海创刊,于1949年停刊,前后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共出版两万七千余期,其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为同时期其他报纸所难以企及,因其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申报》旧影
早年申报馆
当然,《申报》的漫长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其至大规模也非一蹴而就。1912年之前,《申报》一支由其创始者英国商人安纳斯托·美查(E·Major)持股所有,但此人的经营主业为茶叶、布匹、肥皂、药水等生活日用品,对于报业并没有特别留心,故1912年前《申报》日销量始终徘徊于万份以下。
1909年前后,上海买办席子佩(原籍江苏吴县)见《申报》销量不小,其大股东美查(E·Major)因主业经营不善,亟须筹款度过危机,故与其商谈,欲买下《申报》。经过一番谈判,席子佩与人合资,正式以75 000元的价格将《申报》全部产业买下;此后又历经一系列转让手续,最终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正式签订合同,《申报》主权彻底移归国人。不过,席子佩毕竟只是一介买办,对于办报纸既无兴趣也无能力,不出三年,就以120 000元的价格将《申报》产业转让给了史量才、张謇、应德闳、赵凤昌等人。
史量才
值得一提的是,转让后,席子佩贪心不足,又聘请律师向法院起诉,说他卖的是报馆产业,“申报”两字商标并未卖与史量才等人,因此,报馆不得以《申报》名义出版报纸。结果,法院判决史量才等人败诉。史量才等人不得已又拿出245 000元付给席子佩,作为承购商标的费用。有人说,席子佩之事让当时人知道了商标的重要性,诚为一大进步。但讽刺的是,席子佩仍不甘心,又于1916年涉嫌冒用“申报”商标,创办了《新申报》,想浑水摸鱼再狠赚一把,然而这份报纸只办了大约一年,便因资本蚀光而停刊了。
《申报》易主后,史量才出任总经理,因其管理能力突出、眼光独到,《申报》得以迅速壮大发展起来。至1926年,日出报量竟可达到14万份之多。史量才经营《申报》的“秘诀”之一就是理念超前、善于用人,尤其是他先后任用了松江籍人士陈景韩、张蕴和等为总主笔,使《申报》质量有了质的提升,时人论之皆戏称:“‘松江两支笔’撑起了《申报》一片天!”
陈景韩(1878—1965),又名陈冷,笔名冷血、不冷、华生、无名、新中国之废物等,为著名新闻工作者。他出生于松江县西城门内(今松江区中山西路人民路附近),曾中秀才,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进武昌武备学校读书。年轻时曾因参加革命会党,被清政府悬令捉拿,后得其父多方疏通而免于缉捕,乃赴日本暂避。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回国,时值好友罗孝高、狄楚青在上海创办《时报》,遂被聘为主笔,正式开始了新闻工作生涯。
陈景韩(www.zuozong.com)
在陈景韩大胆改革下,《时报》打破了上海报界的许多老习惯,替中国报业开了许多先路。比如分栏、分版块报道时事,奠定了现代报纸的基本版面形式。又如,首创“时评”栏目,配合时事抒发议论,被各报纷纷仿效。再如,率先在日报上刊载微型小说,开始了“中国人做新体短篇小说最早的一段历史”。《时报》也因此迅速跻身上海三大报之一。
史量才接办《申报》后,高薪聘请陈景韩为总主笔。进入《申报》后,陈景韩把全部精力献给了新闻编辑事业,并将《申报》推到了其历史上的巅峰,从而也直接带动了整个中国新闻事业的大踏步发展。然而,1927年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开始染指《申报》,以所谓新闻检查等政策干涉办报自由,在这种情况下,陈景韩于1930年辞去了《申报》总主笔之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完全掌控了《申报》,仍想请陈景韩出山以装点门庭,但为其所拒。1949年后,陈景韩受邀担任了上海市政协委员,直至1965年逝世。
陈景韩主笔之时,同乡张蕴和是其得力助手,并出任《申报》副主笔。张蕴和(1872—1940),名葆元,笔名默,出生于松江县阔街(今松江区岳阳街道阔街),16岁中秀才,调入江阴南菁书院攻读,以学行兼优任斋长一职,随后又被保送至京师大学堂学习。但此后科场屡试失意,又遭遇科举废除,乃转求新学。张蕴和曾做过中学老师,也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参与过松江府中学堂的创办,但均无所大成。直到1912年,松江人李芑香、朱叔建等创办了《政论报》,邀请张蕴和担任主笔,遂开始了新闻报道工作。此后,以其精炼文笔和深厚学识应聘上海《申报》,为史量才所重,令其担任副总主笔,襄助同乡陈景韩。
《申报》任职期间,张蕴和经常以笔名“默”发表文章,又与陈景韩轮流撰写“时评”。他为文谨慎,以稳健著称,与陈景韩文风正好形成鲜明对比,两人时评相得益彰,拥趸者甚多,时称“松江两支笔”。[1]陈景韩辞职后,张蕴和继任《申报》总主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蕴和所写之时评站在抗日爱国立场,表达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在社会上影响颇大。
陈景韩曾供职的《申报》和《时报》
张蕴和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日伪政权提出要进行“新闻检查”,张蕴和与《申报》其他主笔冒着生命危险,一致反对,宁可停刊,拒绝检查,最终被迫停刊。停刊后,张蕴和等人始终设法恢复《申报》。1938年,《申报》改挂美商哥伦比亚公司招牌复刊,名义上以美国人阿乐满为总主笔,张蕴和担任副总主笔,实际仍由张蕴和负责主持。1940年因病逝世,享年68岁。
从陈景韩、张蕴和等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近代以来松江人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和巨大贡献。当时报界有人说:“无松不成报。”很多松江知识分子都从事着报业活动,办报纸、出新闻几乎成了那个时代松江人的一大“绝学”,归根到底来看,这也是千百年来松江一地文化底蕴厚积薄发、渐入佳境的一种体现。
[1] 叶翠娣:《陈韩景与“时评”》,《新闻大学》,1983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